倪 芳 李慧荣 张玉侠 汪思应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近些年,我校基础医学实验示范中心根据“国家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重要文件的指导和要求,结合“以人为本、求实创新、重在内涵、追求卓越”的办学方向,着眼于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医学人才,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形成了“以学生为本,以能力提高为导向”的基础医学“五结合教学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
多年来,我国的医学教育大多关注于医学科学的技术层面的训练,而忽视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导致培养出来的医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精神缺失,出现工作中疏于医患沟通交流、忽视病患感受、医患关系日趋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而实际上就医学科学而言,其研究的对象是人,而人不仅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更是一个受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的人,因此,医学科学从来都不是游离于社会、文化之外的纯自然科学,而应该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的一门科学。从本质上来说,医学科学研究的目的首先是实现对人的关怀[1,2]。医学的发展仅靠单纯的科技手段是远远不够的,人文关怀必不可少,作为医学科学实践者的医学工作者也应该具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即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真正转变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探索并利用医学院校常规开设的生物学、药学及医学基础与临床系统知识的课堂教学,通过定期开展的“医学人文知识大讲堂”及“大学生素质拓展系列课堂”、“大体良师”等仪式将医学理念与哲学、人文思想教育相结合,强化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医学生人才综合素质。唯有在医学教学中重视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培养出既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又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高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的优秀医学人才,我们的医学科学才能真正更好地服务和造福人类,我们的医学教育才是不负使命的真正教育。
目前,对于医学院校的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来说,长期以来大多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令很多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抽象难理解”的感觉。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等。但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前期基础与后期临床脱节、基础理论知识脱离实际、基础医学脱离临床实际运用,且学生认识程度有限,无法感受到基础知识在日后实际医务工作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具体学习中忽略了基础和临床的结合。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基础医学的授课过程中,采用医学学科系统知识、器官系统整合及交叉学科知识与LBL/PBL/CBL 联合、病例讨论、临床医生兼职指导等相结合的手段,将医学基础与临床运用相结合[3,4],形成新的医学教学模式。这些改革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结合临床,不仅丰富和活跃了课堂,还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病患,提高医学教学的效率和实用性,强化了医学生活学活用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加强了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医学基础与临床运用的紧密结合,提高医学教育的整体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提高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目标和重点内容,也是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5]。因此,如何培养适应社会转变和知识经济挑战的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是摆在高等医学院校及全体教师面前一项不容忽视的艰巨任务,探索合适的、高效的教学培养模式已经刻不容缓。近年来,为了提高医学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及科研能力,我校本着科研促教学、融教育与科研为一体的教学理念,一直非常重视医学本科学生的科研工作,在教学中大量采用技能培训、经典验证及综合性等实验教学手段,同时与“大学生早期科研接触计划”、各级创新创业大赛、自主科研计划等科研探索形式相结合,通过基础培训——总结综合——独立设计三个循序渐进的教学阶段,鼓励他们尽早接触医学科学研究、参与医学研究工作,在培养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激发和强化培养他们知识创新的能力,推动医学人才的可持续性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随着时代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医学知识及医学教育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和融合,需要高等医学教育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打开视野,了解和学习医学科学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相对于这种需求,传统课堂实体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为了突破这种局限性、更好地提高医学本科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并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是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教材多媒化、远程化、学习自主化、环境虚拟化等一系列新的特征[6,7]。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信息化教学给我们的医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我们利用传统教学、实验操作及学习讨论形式与虚拟仿真、网络互动学习及远程教育等现代信息发达技术手段,将课堂教学与虚拟网络相结合,强化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传统课堂实体与远程网络虚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运用,将感知、认知、使用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教学课堂的直观性、趣味性、互动性,提高了教和学的效率,满足了现代医学教育知识教学的海量性、复杂性、整体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也为改革医学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医学教学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最后,为了更有效地调动和充分利用校外办学资源,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整合优化校内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还积极广泛开发和探索校外可资利用的其他资源,如安徽省医学高等院校联盟、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已经建成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其他社会办学力量,从而实现了校内优势与校外资源的密切结合,不仅提高办学资源对医学生培养的综合利用度,还拓宽医学生视野、培养了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还提高了我校在社会上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施以上五种新型教学模式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校学生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并获奖,实验中心教学团队各类成果也不断涌现,近三年获得近30项教学成果奖、近70项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编写国家级规划等各类教材和讲义50余部,发表交流100余篇教学研究论文等教学成果;除此之外,中心近三年先后获得20余项科技成果奖、100余项科研课题,发表250余篇高水平科研论文,带动了基础医学各学科发展。
综上,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行的“五结合教学模式”是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的有益尝试,也是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有力补充和挑战。今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将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改革方案,深化改革,加强对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评价,力争达到更高的水平,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