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综述

2019-02-16 17:07王仕松吴玉才
关键词:学者思政能力

王仕松 吴玉才

(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05 方案”实施以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下同。)建设的相关文件,并就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能力提升提出了具体要求,高校也相应开展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据统计,截止2018 年5 月,通过知网共搜集50 多篇关于“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论文。专家、学者主要从教师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现状、策略与路径等方面展开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梳理、总结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今后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一、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研究

目前,学界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有哪些要素的构成,还没有达成共识。有学者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能力,包括对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操作能力、解决教学疑难问题能力、协调教与学关系的能力”[1]。有学者则将其构成分为基本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教学设计、教学操作、教学评价、教学创新、教学合作、教学科研七种能力)和特殊教学能力(包括整合时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三种能力)[2]。有学者认为大体上可以分为:教学选择、教学整合、教学沟通、教学评价和教学创新五个方面能力[3]。也有学者从教师专业能力的角度划分出教学、科研、信息技术应用、知识更新和社会服务六个方面能力[4]。还有学者认为应包含“政治导向能力、理论阐释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四大要素”[5]。也有学者认为,应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6]。习近平同志在2016 年12 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7]。据此,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能力提升方面应具备学习能力、理论阐释转化能力、道德想象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网络技术运用能力及科研能力。

二、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现状研究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均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但当前仍存在着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受阻的弊端,学术界主要分别从学习能力、理论阐释转化能力、道德想象力、实践教学能力、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及科研能力等方面展开了分析。

1.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一般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正式或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反思、实践、发展的能力。它是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也是所有能力的基础。有学者指出,“当前,仍有一些中青年教师专业知识不够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薄弱;有些教师社会实践不够深入,对国情和社会缺乏足够深入而理性的认识;一些教师对于学生不够了解,教学经验、教学艺术以及教学能力欠缺;有的教师因忙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而忽视教学研究和科研工作,科研水平不高,科研能力较弱;个别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够强,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有待提高,甚至还有个别教师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缺失的状况”[8]。高校“思政课”教师如果不注意学习、思考,很难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讲课时很难让学生信服。

2.理论阐释转化能力

理论阐释转化能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政治立场坚定,还要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功底,将高深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有理有据地帮助学生阐释困惑,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有学者指出,由于教师自身缺乏教育理论知识;较少接受系统性的教育教学培训;高校教学评价主体比较单一;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环境氛围导致不少老师不愿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这将严重影响到“思政课”教师理论阐释转化能力的提高[9]。导致日常课堂教学中,不少学生很难理解老师讲述的深奥理论,抬头率、到课率比较低,厌学情绪油然而生。

3.道德想象力

道德想象力源于当代伦理学研究中的实践理性范畴,是指一种能够将自我经验拓展至对他人的经验,对他人的处境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创设可能的道德行为的能力。其实用价值在于使教师将道德情感与教学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打破了自我中心主义牢笼和狭隘的经验世界的限制,创造性地探索一种最佳的教学方式来助推教学能力和教师道德之间的共生关系。有学者指出,“功利主义的价值诉求妨碍了思政课教师对自身道德能力和道德责任的关注,限制了道德想象力的生成”“不健全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造成思致课教师道德想象力生长的现实条件不够完备”“少数思政课教师学科归属感不强、政治信仰不够笃定,造成道德想象力生长的内驱力不足”[10]。缺乏道德想象会使“思政课”教师对日常教学活动的反应迟钝,无法有效把握教育机会。缺乏想象的预见,其不当言辞会给学生造成混乱和困惑。

4.实践教学能力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11]。然而,实践教学仍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一块短板。有学者指出,“目前,不少高校思政课教师虽然具有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但大多数是由学校到学校,从学理论到教理论,实践经历缺乏,实践经验严重不足”,“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大多数思政课教师对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问题缺乏认识”[12]。有学者认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困境主要有:队伍结构不合理,水平不均衡;教学方法单一,创新不足;教师社会实践活动不足;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13]。也有学者指出,“一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流于形式,……只能开展校内实践课程和课堂实践课程,实践教学的学时不够,实践教学形式单一”[14]。

5.网络技术运用能力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信息空间。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包括获取、处理及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学者指出,“虽然在学校里仍然是以课堂授课的模式为主,但有了互联网之后,有些学生对于所学课程新信息的掌握甚至超过了上课的教师。这些情况的出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否则,课堂教学很可能成为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15]。有学者分析了MOOC 时代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指出主要存在信息意识薄弱(包括信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差;信息的感受力低)、信息知识陈旧零散(表现在学习信息知识的时间太少,精力不足;信息知识的更新频率较低)、信息能力不足(主要有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不足;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对接的能力相对较弱)三方面的差距[16]。也有学者指出在“互联网 +”背景下,信息多元化对“思政课”教师人才培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新问题的出现加大了“思政课”教师科学研究压力;经济建设的发展要求“思政课”教师提高社会服务能力[17]。

6.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借助教育理论知识,结合自身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准确地选定研究对象,有效地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探究式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科研是辩证统一的。然而,由于缺乏科研意识、教学任务繁重、缺乏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结合的能力等主客观原因,“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能力总体不高,并成为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阻滞因素”[18]。特别是入职不久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基本都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但教学经验、科研经验尚显不足,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科研能力有待增强”[19]。

三、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路径研究

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问题研究的基础。2008 年9 月,中宣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致力于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也是对“05 方案”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细化。专家、学者们主要从以下方面论述了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与路径。

1.学习能力是前提和基础

为了给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学者指出,政府可以加大资助力度、高校组织教学观摩、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和交流、加强集体备课的措施,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学习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及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果[20]。有学者认为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关心热爱学生,认真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进行课堂改革,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评估机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主要路径[21]。

2.理论阐释转化能力是核心

“思政课”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教育对象意识形态的变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出色的理论阐释转化能力。只有常用学生喜爱的语言将高深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有学者认为理论解释和转化能力强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核心能力,主要途径有积极的在职培训和指导;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实践中进行反思性教学;加强自我修养,提升人格魅力[9]。有学者指出“教师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视野下,从掌握教材、改革方法、感染学生三方面着手提升能力”[22]。

3.道德想象力是内在要求

“思政课”教师具有丰富的道德想象力,是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促进师生间思想情感的交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有学者认为,“思政课”教师道德想象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除了教师个人要始终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积极养成活跃的移情能力外,还应增强人才引进及培养体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日常管理的人性化水平,扩大反思实践的深度和广度是主要方法[10]。有学者认为,师德自觉提升是教师对社会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的深刻领悟所致;是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质的深入认识;是对自身发展机会的深刻理解;是对自身师德状态深刻反思的结果。并指出自觉更新职业观念;自觉习得职业情感;自觉追求职业理想;自觉端正职业态度;自觉增强职业能力;自觉遵守职业纪律;自觉履行职业责任;自觉优化职业作风等是基本路径[23]。

4.实践教学能力是必由之路

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深入人心。实践也证明,必要的理论讲解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有学者指出,需要从加强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加强学习、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三方面来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2]。也有学者提出了“四走进”思路:走进学生;走进专业;走进部门;走进企业[24]。也有学者重点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对策,“宏观层面要树立实践教学能力提升观,中观层面要加强组织保障、经费保障、激励保障等实践教学能力提升保障机制建设,微观层面要夯实实践教学素材的挖掘、实践教学过程的组织、实践教学深度合作等能力基本功”[25]。

5.网络技术运用能力是手段

面对互联网时代呈现鱼龙混杂的信息,有学者建议“思政课”教师要从信息“汇总者”转向“把关人”,需要对各种不同性质和形式的信息做出价值判断,解读信息形式背后的价值取向和立场;要从教材知识的“复述者”转向真与美的“传播者”[26]。有学者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提升“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策略: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自身角色;倾听大学生诉求,加强人文关怀;提高媒介素养,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在线教育平台,扩大教育空间[15]。有学者提出了MOOC时代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途径,“牢固树立信息意识,以开放的心态关注教育技术的新变化;不断更新教师的信息知识,提升信息能力,与时俱进地建设新课程;积极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以适应时代变化的新要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16]。也有学者分析了“互联网 +”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略:更新教育和教学理念,积极研究新媒体技术;拓宽教学工作的视野,增强自学能力;阅读经典,加强研究能力建设[17]。

6.科研能力是保障

“思政课”教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升课堂效果的重要保障。有学者指出,应通过培养科研能力、参与科研项目申报与研究、参加学术会议、参与编写辅助教材、将科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等路径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18]。有学者还主张在实践中可以借鉴学术休假制度的理念,制定教师进修制度、制定合理的学术评估制度、净化学术研究氛围,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27]。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自“05 方案”实施以来,学界研究了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问题,并取得了很大进展,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不同类型大学的“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有所不同,除了从宏观的角度关注教师整体教学能力提升研究外,还应该更多的从微观视角关注个体内部成长。只有调动教师的内在动力,才能保证教学能力提升的可持续性,而这方面的可见成果并不多。另外,还应加强有理论高度的实证研究,重点研究典型案例,力争形成一批优秀教师的教学能力示范点,并借鉴示范点推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学者思政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学者介绍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