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若干思考

2019-02-16 08:50王殿文
关键词:三进思政特色

王殿文

(吉林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行动指南。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站在新时代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借助高校思政课这一重要载体,探索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而改进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一项伟大工程。

一、明确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内涵与意义

(一)深入理解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当今时代本质及其阶段特征、当代世界大局及其发展前景的深度剖析和科学解答,同时也是对当前我国主要矛盾历史性变化及其内在要求的深刻揭示和系统解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丰富、体系完整,最终旨向“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核心要义就是通过“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的方式,使当代大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直面现实问题,从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为祖国和人民做出积极贡献。

“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三者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内容和规定性,又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1]。综合分析“三进”的关系,首先“进教材”是“三进”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教材既是教师备课的基本遵循,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理论蓝本。比照其它课程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因其独具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其内容更要求与时俱进,而且对于意识形态的指引性要求更为突出。只有在教材中充分、系统、全面地融入最先进的指导思想,思政课堂上才能充溢更多新时代的气息,教学过程才会更加鲜活,学生的头脑也才能有机会接受更多新思想的洗礼。其次,“进课堂”是“三进”工作的关键环节和中心。高质量的教材是推进“三进”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思想传播的过程中以教材为蓝本,认真研读新教材,结合新国情,研发新课程,开发新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完成精神认同——自觉酝酿——课堂讲授,最终在其教学实践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和精髓传授给学生。再次,“进头脑”是“三进”工作的目标指向和最终归宿。纵观“三进”工作的整个过程,“进教材”“进课堂”都是载体、手段和中介,只有最终“进头脑”才是整个工作的目标指向。当然,“进头脑”既不是“三进”工作的全部,也并非到此戛然而止,评价“三进”效能的关键指标是大学生对于教师传播的新思想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进脑、入心、铸魂、化行。

(二)充分认识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意义

21世纪是比拼综合国力的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人,在于培养青春有为的新时代大学生。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时代的晴雨表,是时代最敏感的神经[2]。推进“三进”工作,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用最先进的思想武装大学生,这是新时代的呼唤,更是高校思政课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同时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性工程。“三进”工作的成效直接关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当代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他们手中的理论武器先进与否,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第一,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是抢占道义信仰高地、巩固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斗争形势纷繁复杂,对于中央提出“要将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的使命,高校必须勇于担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理论成果。推动这一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势必有助于进一步坚定当代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进一步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理论鉴别力和行动判断力。

第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是丰富教学内容、充分提升高校思政课堂育人效能的有效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灌输,更重要的是保证传播理论的先进性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高校思政课与最先进的指导思想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只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到整个课程体系之中,渗透到各门思政课各个章节之中,才能将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具体化到高校思政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当中。既充分发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又全面提升了高校思政课程的传播效能,最终解压高屋建瓴的宏伟理论,以平实的方式指导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实践。

第三,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是实践上传播理论魅力、形成育人合力、彰显落实效力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13亿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和继续前进的指针。学习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高校责无旁贷的使命,承担这一使命,重担虽重于肩却无碍步履向前;承担这一使命,不追求一时激情而在乎温情永远。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能停留于简单喊口号或走过场,不能局限于搞几场学习活动浮光掠影,而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三进”,让周边人充分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魅力,以感召聚合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等多方形成育人合力,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高校生根发芽,不断增强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发挥。

二、理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思路与逻辑

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对这项工程的进度控制同样要遵守科学规律。理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思路与逻辑,是当前做好“三进”工作首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依据推进要求,强化问题意识

强化问题意识是推进“三进”工作的现实要求[3]。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承认问题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强化问题意识,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首先要主动发现问题。在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之前,首先要认真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既要找到二者之间的关联,又要看到将二者粘合的节点。围绕这些节点的查找方法、对接方式、有效措施、长效机制即为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而探寻问题的整个过程恰是推进“三进”工作的逻辑起点。

其次要反思问题。仅仅发现问题还不够,还要善于总结反思问题,不能总是问题之上罗列问题。其实,正因为面临新时代高等教育形势变化,才更显得推进“三进”工作的重要。很多工作之所以觉得难做,还是因为对问题意义缺少必要的反思,对问题关联缺少充分的了解,对问题本质缺少深刻的认识,对问题发展缺少科学的规划。没有反思就找不出问题的关键,对待“三进”工作自然会力不从心,无处下手。

再次要善于解决问题。确立了问题导向,接下来还要建立问题解决机制。解决问题的思路,一方面来源于问卷调查、座谈、课堂问答、作业批改、网络答疑、文献查找等日常工作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来源于对前期所收集问题进行的整理,以及对当前研究文献的梳理,最终抽象凝练共有规律,围绕“三进”工作的症结及可突围的方向,构建起问题解决机制和步骤。

(二)依据中央要求,确立教学目标

响应中央政策号召是推进“三进”工作的政治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以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坚韧不拔的历史担当精神,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首先要在新思想与高校思政课之间建立联系,核心是要确立符合高校教学实践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的确立至少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要坚持整体把握与突出重点相结合,这样既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又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哲学思维;第二,要坚持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知识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基础,思想教育是知识教育的最终归宿;第三,要坚持理论宣传与价值塑造相结合,高校思政课堂既是传授知识的平台,又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而“三进”工作的宗旨正是塑造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主题

从教学目标到具体教学主题设计,是实现整个“三进”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教学主题是模块化落实“三进”工作的需要,做好这方面工作重点要考虑三个环节:

首先,结合教学主题,形成问题锁链。建构具有逻辑关联的“问题锁链”,这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关键环节。一是以问题为导向,用“问题”来牵引,通过问题解析与理论阐释,帮助大学生学习和领会新思想内核;二是以“问题”为纽带,用“问题”来承载思想理论,如以“新时代从什么开启”这一问题拉开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序幕;三是以“问题”为引线,用“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如用“新时代到底‘新’在哪里”这一问题激发学生追溯新思想起源的热情。

其次,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教学方式。一方面,对于系统性强的知识板块,可通过专题教学集中讲授。譬如,对新思想历史渊源的把握,可尝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凝练专题;对新时代矛盾的讲解,可从基本国情角度凝练专题。另一方面,对于现实性比较强的知识板块,可通过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散讲授。譬如,对新思想中的基本方略及重大战略部署,可分别贯穿到相应的思政课具体章节中去讲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不乏理论的鲜活,又能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理论的光辉。

再次,结合教学设计,开展问题教学。教学设计的最大魅力在于研精阐微、引人入胜。理想的教学设计,需要从日常生活、时事新闻、历史典故、领袖话语、调查报告等引出教学“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使之生动形象和富于悬念,然后以“问题”为线索,按照日常认知逻辑逐个呈现与解答,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好的教学设计讲求导入艺术,精心设问,善于发问,易于引发问题讨论。譬如,结合新思想特点,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可尝试将新思想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原理”课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将新思想中蕴含的党史观、中国近代史观、国情观与“纲要”课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将新思想中蕴含的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思想与“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既要做到“有料”,又要做到“有趣”。

三、探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在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过程中,高校思政课的“教”不仅仅是单纯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关注学生“学”的效果。在思政课堂上保质保量完成“三进”工作任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效落实“三进”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提高认识,深刻领会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同时也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主战场[4]。“三进”工作的终极旨向是用最先进的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内心深处落地生根,而实现这一使命的最佳载体就是高校思政课。高校思政课具有周期长、目的性专一、体系健全等特点,基于此,我们要自觉把思政课教学放到高校推进“三进”工作的中心环节中设计,放到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中考量,放到教育强国战略的历史责任和困境突围中运筹。联系中国当下的发展境遇,推进“三进”工作就是要把精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与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将高质量的思政理论课、实践课与真正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与成长中的问题、切实增强学生获得感结合起来,积极开拓思路,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发展和创新,广泛汲取大众化思想传播经验,全面增强学习和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成效。

(二)加强培训,打造思政课优秀师资队伍

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向学生传授先进思想理念的崇高使命,为求效果更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知识的后天习得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师在推进“三进”工作之前,先要围绕传播专题开展学习培训。虽然教师本身的先天背景不同,每个人知识储备路径也不同,但宏观上仍有一些规律可遵循。首先,对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站位提高要求,学习培训要形成体系化、机制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不同时期的其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自成体系,思政课教师应结合自身的学科背景和研究基础,联系教学实际,深入研究,整体把握,用高质量、有深度、有分量的理论研究成果支撑教学。其次,以实施“名师名课工程”为契机,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实施“名师工程”,加大思政课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为推进“三进”工作奠定人才基础;实施“名课工程”,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系列课程开发,定期开展教学评议,提升课程质量。最终达成“用名师推动名课,用名课升华名师”的良性循环。再次,加强“开放式”培训。高校思政课通常要随着时代发展更新内容,随着主体的变化创新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庞杂,内容丰富,既需要充分借助外脑,开展专题辅导,又需要加强自身修炼,熟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于教育教学当中,变传统课堂的理论灌输为气氛活跃的思维碰撞,令学生耳目一新。

(三)树立“融入”思维,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

一种理论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一种思想唯有多方融入方显磅礴之力。课堂教学是推进“三进”工作的主阵地与主渠道,构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一要融入大纲和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教师备课和完成课堂授课的主要依据,为确保“三进”工作的有效性,既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真学习与深入解读,又要根据“原理”“基础”“概论”“纲要”等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找准找好结合点,明确重点,开设专题,系统讲授。二要融入课堂教学。围绕热点和难点问题,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与手段,借助鲜活案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助推学生的理论自信、理论自觉、理论创新和理论担当,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用性。三要融入课程体系。“三进”是一个时间过程,要坚持过程和手段相统一。引导和帮助当代大学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键是要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课程内容,让理论的阳光普照思政课的课堂。依据以往一线教学经验,可尝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划分为三大类,且这三类课程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第一类是普及性课程,旨为宏观领会和概略掌握新思想而开设的课程;第二类是专题性课程,即针对新思想的某一领域或某个方面而开设的课程;第三类是融合性课程,将新思想与其他专业课程融合,综合反映新思想的精神品格和理论魅力。

(四)探索多维教学方式,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新时代为思政课提出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新要求,新要求意味着新问题、新挑战,新要求呼唤着新方法、新手段。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必须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必须要在社会要求和学生现实道德水平之间保持好适当的张力,力求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必须注重抓好读、讲、谈、看、走、写等教学环节,积极探索多维教学方式。

一是创新传统课堂教学。用供给侧思维改革传统课堂,善于从学生需求出发,联系学生实际来设计和安排思政教育内容,让学生不仅获得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观察和思考问题,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二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主动学习网络知识,积极抢占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阵地,与广大学生开展“微”讨论,回应“微”关切,形成“微”互动。

三是广泛开展实践教学。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占领课堂、校园、网络,还要善于走出课堂、校园和网络。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理论优势,指导学生社团进入工厂、农村、社区、机关,融入社会,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教学方式更加丰富、生动。

四是大胆尝试热点教学。在深入实际,了解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思想动态基础上,敢于和善于回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所遇到和所要面对的热点、难点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增强理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五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和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意见,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六是探索分阶段、专题式教学方式。在开展持续性、系统化教学的同时,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既关注总体,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最终让每一个学生都不掉队,都能成才。

总之,为了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取得实效,我们要以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为切入点,廓清“三进”工作的内涵与外延,理清推进“三进”工作的思路与逻辑,进而积极探索推进“三进”工作的方法与途径,最终实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大学生,从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三进思政特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棋乐
藏垢纳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跋山涉水 三进下党——习近平同志“九到寿宁三进下党”调研往事的回忆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