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视阈下“三有”青年大学生培养的三维策略

2019-02-16 05:19尹清龙
关键词:三有五四运动本领

秦 琴,尹清龙

(重庆理工大学 a.重庆知识产权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10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要结合五四运动以来100年的历史,深入研究五四运动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1]五四运动所蕴含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有”青年论述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大学生身为青年的一分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同样是对青年大学生的要求。培养“三有”青年大学生是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多种文化思潮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满足青年大学生成才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依据五四精神的内在特征,从历史、现实和未来3个维度提出培养新时代“三有”青年大学生的有益策略,为“三有”青年大学生的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一、五四精神与新时代“三有”青年

(一)五四精神的实质

提起五四运动,人们总乐于将它同青年联系在一起,五四运动是青年的代名词和标签。的确,五四运动最先由青年大学生发起,他们以战斗的姿态“冲锋陷阵”,其所呈现的深沉的、热诚的精神,早已成为青年的标榜。

1.高扬爱国旗帜是青年的自觉遵循

回望100年前的历史,可以清晰地发现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于情于理都可以取回德国在山东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的权利。但事与愿违,英、美、法等国家不但拒绝了中国代表团提出废除“二十一条”的提案,反而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青年大学生首先感到震惊。北大的青年大学生率先发声、行动,对列强的行为表示强烈不满和谴责,同时对政府施压,要求“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五四运动旋即由北京转移至上海,最后扩大至全国,成为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具卓越的眼光

五四运动中的青年始终追求进步,不断学习新知识。在这期间,文化界可以说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各种主义、理论派系林立,论战不断。先进青年们通过反复的比较权衡,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为此抛头颅、洒热血,为着一个信仰甘愿献出最宝贵的生命。这一时期的青年们同选择职业时的青年马克思有着一致的价值取向,他们的行为是那一代青年们奋斗进步的真实写照。

3.倡导民主、科学是青年的鲜明底色

中国有近2 000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与之相适应的则是落后的、腐朽的封建文化。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曾在他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提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黑暗,五四运动中就有进步学生被杀害、大批学生被捕。时代缺少什么,人们就呼唤什么。先进青年们对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呼唤开启了中国近代史巨大变革的新征程。

(二)“三有”青年的精神内涵

新时代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无不体现出新时代青年所要具备的“钢筋铁骨”。

1.理想筑“钢筋”,助力本领与担当

“理想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3]139嘉兴南湖的小舟与微波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中国共产党把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写入党章的那一刻起,就无不体现出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与理想信念。在革命年代,我们有陈树湘断肠就义的惊人之举;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有“铁人”王进喜的纵身一跃;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有杨善洲扎根大山种树的报国之行。正是这些名字背后那些默默奉献的人,撑起了如今的蓝天与白云。

2.本领锻“铁骨”,推动理想尽飞扬

个体具备的从事活动的能力即为本领。树立新时代理想已为青年筑起“钢筋”,使青年能够直面多元的文化思潮,做到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有理想是基础,实现理想需要本领,实干兴邦,空谈误国。首先,青年的“铁骨”应该有较强的本职业务素质,基础工作是立身之本、齐家之要;其次,适应能力,在积极融进社会这一大家庭的同时,要适应突如其来的变故,正确认识顺境与逆境的关系;最后,创新能力,如今世界上综合国力与个人的竞争早已转化为创新能力的较量,谁站在了创新的制高点,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3.担当始前行,行将本领筑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4]69这表明了青年要承担起国家前途和民族希望的责任。有担当是将理想和本领化为实际的道途之一。有理想、有本领的青年,若没有担当、没有承担责任的主动性,那理想终将沦为镜花水月,本领都将成为无用之物,不能爆发出巨大的现实力量。反之,青年若敢于担当,便能将理想和本领蕴含的潜在力量迸发出来,进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绝非一片坦途,这就要求青年在新时代必须要有直面困难与磨砺的勇气,敢于和乐于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并为此甘于付出。

(三)五四精神与“三有”青年的内在一致性

1.五四精神的内在特征指导“三有”青年的培养

五四精神蕴含着开放性的内在特征。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优秀的先进青年们对于“舶来品”并不是一味地拒之门外,而是采取“拿来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正是在这样的开放精神下进入中国。李大钊认为东西方文明,必“以异派之所长补本身之所短,世界新文明始有焕扬光彩、发育完成之一日”[5]。但同时,开放性并不要求全盘否定自身、进而全盘西化,而是在开放的动态过程中立足自身优秀文化,去除文化糟粕,取长补短,进而谋得进步。这种开放性可运用于“三有”青年的培养之中。

五四精神蕴含着实践性的内在特征。正因为青年大学生们不断游行示威,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这场运动才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最终促使北洋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并免除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3个亲日派的职务。立足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而在培养“三有”青年大学生的实践过程中,要善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抓住关键并解决矛盾,提高培养“三有”青年的实效性。

五四精神蕴含着创新性的内在特征。孙中山曾说:“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之准备。”[6]如若无此,五四运动也就不会成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也就不会出现众多的新思想、新理论,五四运动也就不可谓之五四运动。因此,在培养“三有”青年实践中,不因循守旧、不迷信权威,要敢于和善于创新,积极以创新为内生动力推动培养“三有”青年事业的发展。

2.培养“三有”青年是弘扬五四精神的有效途径

树立理想,弘扬五四精神。五四运动产生于爱国青年们对祖国前途和命运的深深忧虑,产生于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热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4]10新时代青年就该拥抱新时代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而奋斗”[3]194。而这恰好是对爱国主义、追求进步的践行,是在新时代对五四精神的进一步弘扬。

锻造本领,弘扬五四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初,众多海外知识分子不顾艰难险阻纷纷归国,以“专攻术业”报效祖国,践行爱国、科学、进步的五四精神。新时代有本领的青年对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千千万万个个人做好本职工作,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的实现,只要能够为这一共同目标添砖加瓦就是在当代对五四精神的切实践行。

敢于担当,弘扬五四精神。可以设想,五四运动最初的发起者——北大学生,若是没有将国家、民族大义千斤重担担于肩上的进步精神,五四运动是无论如何也发生不了的,更不用说体现在五四运动中的五四精神。当代青年要积极承担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使命,要担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重任,要有一种空前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扮演好历史主人翁的角色。

二、五四精神视阈下培养“三有”青年大学生的实然迫切

(一)虚无主义,人为割裂历史联系

当下存在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认为“五四精神是上个世纪的产物,无法融入今天的时代文化和青年教育”[7]。这种观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五四精神与“三有”青年观有着共同的目标指向,即青年。从内涵上来看,“爱国、民主、科学、进步”为青年提出了一般性要求,“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弘扬五四精神提供了现实途径。即新时代弘扬五四精神,可以从培养“三有”青年入手,在此过程中既可以完成“树人”又可以实现精神传承。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三有”青年之一就是有理想,有理想不是简单的个人的发展理想,更多的是指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结合,在此情况之下便实现了爱国的首要前提,即对国家制度的认同。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复兴的关键期,科学与民主还需要继续完善和发展,五四精神还应当继续坚持和进一步丰富。

(二)文化思潮,核心价值遭到浸淫

“我国正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这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同时也给了西方敌对势力突破我国意识形态防线以可乘之机。”[8]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呈现出来的多元利益格局,势必表现在思想领域。同时,青年大学生“虽然生活在社会中,但还未正式步入社会,涉世不深,处世经验少,思想比较单纯,是非判断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不良因素的干扰,因而可塑性较强”[3]215。国外意识形态的冲击以及青年大学生的易塑性是造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在青年大学生中横行霸道并不断浸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原因,与五四精神中的爱国、进步思想背道而驰。“有理想”作为青年精神之钙,对青年大学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要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使其能够由内而外、自发地抵御各种文化思潮的侵袭。从青年大学生的教育出发,贯彻我们党教育的优良传统,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大学生,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中的每一步,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三)民族复兴,亟待众多有生力量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毛泽东同志曾诗意般地赞美青年是“早晨八九点的太阳”。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青年是国家的前途和希望。作为承上启下的青年大学生,应拥有一颗爱国“红心”,应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担起重任,要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使命感,更要有为国家和为民族作贡献的主人翁意识。今天,我们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前头,然而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永远不是一蹴而就的,民族的复兴也不是喊来的、叫来的,正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往往需要一代代青年“接力”实现,犹如“愚公移山”一代接一代。若是青年大学生毫无理想、毫无本领、毫无担当,那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势必会后继无力,最终停滞不前。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大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说明了当下培养“三有”青年大学生的历史必然性。

(四)本然旨归,青年人生发展需要

马克思人学理论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对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与关怀青年大学生,这与当下青年大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和五四精神追求进步、倡导民主科学不谋而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青年大学生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倾向,各个层级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青年大学生在面对一次又一次失败之后,陷入了本领恐慌之中。他们意识到自身知识与能力不能达到或者不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而呈现出一种由内而外的心理焦虑。在这种形势之下,青年大学生迫切希望社会从他们真正的需要出发,满足其对于自身发展的热切要求,期待社会给予整体大环境的有力支持。从这一点来看,新时代“三有”青年大学生论述的提出,是同当前青年大学生内心期盼与现实状况密切相关的,对促进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实践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三、五四精神视阈下“三有”青年大学生培养的三维策略

(一)历史之维,以开放夯实基础

1.汲取传统文化养料

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9]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当下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大学生,势必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进行,继承和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培养策略有二:一是古为今用。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文化土壤和宝贵资源”[10]。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信念、磨砺本领、承担责任的神话和历史故事浩如烟海,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又如闻鸡起舞、囊萤映雪等。将这些十分契合的若干故事应用到“三有”青年大学生的培养中来,在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同时,也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形象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有助于青年大学生接纳与吸收。另一方面,古代教育方式多种多样,教育理念贴近实际,例如因材施教、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等。将这些理念借用到当下“三有”青年大学生的培养规划中,能为其科学性、可行性和底蕴增色不少。二是长为我用。借鉴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优良方式方法。其中一点可概括为“凝神聚气”,简单来说就是发挥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一种全社会培养的机制。“三有”青年大学生的培养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老师,其他社会力量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如电视、社交媒体、家庭都可以适时提供和创造相关的环境与氛围,促进“三有”青年大学生的培养。

2.吸纳世界先进经验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其共通之处。邓小平同志在为景山学校题词时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1],指出在培养同世界接轨的人才之时,还要将世界的先进教育经验“引进来”,取长补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初衷在于世界各国能够在平等交流中借鉴别国长处,实现自身发展。正如逆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只会越来越开放,一定不会关起门来搞建设,在教育领域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大学生同样适用。因此,在培养“三有”青年大学生时,一定要拓展视野,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教育特别是公民教育方面在近现代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综观西方发达国家,可以发现它们都非常注重主流价值观教育,会用很长的时间将一种全社会都接受的道德观灌输给国民,从而形成一种统一的公共秩序。这种道德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了社会的稳定,推动了国家的进步。就培养“三有”青年大学生而言,大学阶段作为青年大学生接受这种道德观念较为关键的时期,同样不能放松反而应该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以达到青年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身体力行的标准。

(二)现实之维,以实践贴近师生

1.注重学生受众全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探求高校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接受习惯[12]。培养“三有”青年大学生,要在实践中做到受众全面,要将所有青年大学生纳入“三有”培养体系。青年大学生由于其家庭背景、认知能力和周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学习方面会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这就要求在培养“三有”青年大学生时,一定要注意青年大学生受众的全面性及层次性,做到因材施教。首先,目标设置合理。一般而言,目标的设置不宜太高或太低,太低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太高又易使学生心生挫败感。因此,在设置目标时,需要提前对青年大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基于此设置高于青年大学生能够达到的目标,这一种“高”不是拼尽全力也无法达到的目标,而是一种稍微踮一踮脚,努力一番便可摘到的“果实”。例如,对于能力较为出众、立场坚决的青年大学生,则要求他们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为目标、为理想,并为此学习本领,担负重任;相反,对于学习能力稍微欠缺的同学,则可鼓励其努力学习、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其本质也是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这样的一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能够将这种目标化为人生理想并为此奋斗。其次,合理运用教学资源。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千差万别,因而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产出最大的回报,是当下较为棘手的问题。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学对象更加精准,受众更加全面。培养“三有”青年大学生,各个高校应根据其能力投入不同的资源,从而使这些资源都可以发挥最大效果。硬件较为齐全的学校可以利用不同方式,如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座谈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发现学生的特点。以此为依据,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合力,例如录制“慕课”,让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青年大学生都能接触到好的教学资源,使全体青年大学生都能够获得高水平、高素质的教育。

2.提高高校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当下,全国高校教师素质总体而言较高,但在培养“三有”青年大学生等社会性使命时,社会普遍呼唤高校教师的水平再上新台阶。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3]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了教师在培养人才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在新时代培养“三有”青年大学生的实践节点上,提高高校教师素质成为近期急需解决的问题。总体而言,高校教师素质的提高应该包括以下4点:其一,政治立场。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职责,对育人而言,教师自身修养起着巨大的模范作用。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其二,研究视野。研究视野的拓宽一般表现在:不再拘束于本专业本学科的一草一木,将眼界逐步放大,逐步转移到其他学科,由国内转移到国外,有助于教师视野不断拓宽、研究不断深入。其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越来越成为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高校教师也不例外,创新意识的提高有助于教师开拓新领域、获得新成果。其四,健康的身心素质。教师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培养“三有”青年大学生的前提。高校教师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备一堂好课需要花费巨大精力,同样,上一堂好课也需消耗巨大体力。此外,做课题研究和其他繁杂事务也需耗费大量精力。高校教师作为培养“三有”青年大学生的主力军,其身心素质已滞后于社会的期待,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教师们的身心素质亟待全面提高。

(三)未来之维,以创新推动发展

1.强化基础理论研究

创新点,是提高理论研究质量的重要突破点[14]。培养新时代“三有”青年大学生,其中较为关键的一步在于理论创新。马克思有一经典论述,理论来源于实践,其最终目的又指导实践。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在于“为什么要”和“拿什么来”培养“三有”青年大学生。前者研究的是我们党在培养、教育青年方面的政策理论的连续性、传统性及必要性,这一点在前文有简单论述,加深“为什么要”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容易使大至全社会,小至教师、青年大学生知晓其重要性,有助于提升其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发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后者研究的是“社会用什么内容”来培养“三有”青年大学生的问题。

2.强调培养方式多样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水平日益提高,互联网迅速兴起,教育实践基地日益增多,单一的教育方式已无法满足当下青年大学生的培养需要。因此,在此背景之下,需要对当下青年大学生的培养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一方面,将现实教学和虚拟教学相结合。现实教学可以用“面授机宜”来形容,是指在学校、在教室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其好处在于师生之间的联系紧密,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其弊端在于学生无法及时掌握最新专业动态,易产生疲劳感和枯燥感。而虚拟教学是“在网络化虚拟社会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修养施加影响”[3]295。中国网民数量庞大,而青年大学生就是其主体之一。由于网络具有信息海量、方便快捷、形象直观等优点,使得我们无法忽视网络的作用。当然,在实际运用中,现实教学和虚拟教学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需要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实教学的直观性与虚拟教学的灵活性。例如,在现实教学的基础上,建立各个高校的门户网站、班级QQ群和微信群、MSN等,积极占领舆论宣传阵地并及时了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对症下药”。另一方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关联。理论教学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学习相关理论,就培养“三有”青年大学生而言,在学习相关专业理论锻造本领的同时,也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崇高理想,练就担当的勇气。而实践教学则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人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方法”[3]245。纸上得来终觉浅,理论学习作为基础,最终目的在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练就过硬本领。”[15]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加入实践,例如参加实习、前往红色基地观摩学习等,不但能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更好地认识和运用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与本领,有助于更好地担当责任。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五四精神时代价值的研究,深入揭示新时代发扬五四精神的意义和要求。”[1]培养“三有”青年大学生,是我们党一直以来关心青年大学生、爱护青年大学生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有力举措,也是当代弘扬五四精神、体现其时代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此过程中,要充分依据五四精神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内在特征,采取历史、现实、未来3个维度的有效策略,将其统一起来,发挥最大合力,以期为培养新时代“三有”青年大学生提供理论借鉴与指导。

猜你喜欢
三有五四运动本领
小透明,大本领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谁的本领最大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谁的本领大
从“三有”课堂到幸福学校
“三有”模式:服务汽修专业的中职数学教学实践
打造“三有”宣传特色营造浓厚科技氛围研究
95年前的“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