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峰,宋艳华,程斌,于慧娟,张莉莉
(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3济南市中心医院)
功能性胃肠病是临床常见病,研究表明针刺对胃肠运动功能紊乱具有较好的疗效[1,2]。夹脊穴具有改善胃肠运动障碍,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3],目前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低位中枢神经,缺乏对延髓、下丘脑、海马等高位中枢神经的研究。迷走神经背核(DMV)是中枢神经调节胃肠运动的最基本核团,在调节胃肠运动中发挥关键作用。DMV通过释放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GABA)等神经递质作用于DMV内不同受体,实现对胃肠运动功能的调控。研究表明DMV复合体微量注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或GABA受体(GABAR)阻断剂对胃肠运动的调控作用不同[4,5]。基于此,2016年10月~2018年6月本研究观察针刺夹脊穴对胃肠蠕动障碍大鼠模型胃肠运动功能的作用,并考察DMV中的NMDA或GABAR对夹脊穴促进胃肠运动功能作用的影响。
1.1 动物、试剂及仪器 SD雄性大鼠45只,180~210 g,由山东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鲁)20090001,标准饲料喂养,自由摄食、饮水;室温18~22 ℃,空气湿度40%~50%,自然光照明,换气风扇通风。硫酸阿托品注射液(天津药业集团),葡聚糖蓝-2000(上海超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犬尿烯酸(美国Sigma 公司)、法克罗芬(美国Sigma 公司)、荷苞牡丹碱(美国Selleck公司)、脑立体定位仪立体定位仪(日本Narishige公司)。
1.2 动物分组及模型制备 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针刺+NMDAR拮抗剂组、针刺+GABAR拮抗剂组,每组9只。禁食12 h,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注射液(2 mg/kg),建立胃肠动力障碍模型。空白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1.3 DMV微量注射 各组给予葡聚糖蓝-2000(20 mg/mL)1 mL灌胃,20 min后给予20%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待麻醉稳定后将大鼠俯卧位固定于鼠脑立体定位仪上,剪去头顶部毛发,于两耳连线沿正中切开皮肤1.5~2 cm,钝性分离剥开皮下筋膜和骨膜,露出“十”字缝和“人”字点。移动鼠脑立体定位仪上下标尺,调节鼠头部平面,使“十”字缝与“人”字点高水平,即颅骨水平位。核团定位根据Paxinos和watson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进行DMV定位:P 13.24 mm,R 0.7 mm,H 8.15 mm。确定位置后用牙科钻(钻头直径l mm)钻破颅骨。玻璃微量移液器将相应药物注入迷走神经运动背核。针刺+NMDAR拮抗剂组给予犬尿烯酸5 μL,针刺+GABAR拮抗剂组给予荷苞牡丹碱、法克罗芬5 μL,注射于1 min完成[6]。空白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注射无菌水5 μL。
1.4 针刺方法 DMV微量注射10 min后,针刺组、针刺+NMDAR拮抗剂组、针刺+GABAR拮抗剂组给予夹脊穴针刺。腧穴定位参照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分会制定的《动物针灸穴位图谱》和华兴邦《大鼠穴位图谱的研制》,背部夹脊穴:双侧T8~12各椎下正中旁开约3 mm,毫针直刺2 mm后,接SDZ-IV型电子针疗仪,电压9 V,疏密波型,混频20~100 Hz,刺激30 min。
1.5 观察指标 针刺结束10 min,脱颈椎处死动物,结扎贲门、幽门及回盲部,取出胃及小肠组织。胃排空率:将胃剪碎,使用去离子水将胃内色素残留物充分清洗,至洗液体积为4 mL,混匀,10 000 r/min离心5 min,取上清液测620 nm处光密度[7]。胃排空率=(1-胃内残留色素吸光度÷标准管色素吸光度)×100%。小肠推进率:将小肠平铺于纸板上,自然拉直,量取幽门括约肌至色素最前端及至回盲部的距离,二者之比×100%为小肠推进率。注:标准管色素吸光度为葡聚糖蓝-2000(20 g/L)1 mL稀释于2 mL蒸馏水后测得620 nm处吸光度值。
2.1 针刺夹脊穴对大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的影响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低(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高(P均<0.05)。见表1。
表1针刺夹脊穴对大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的影响
2.2 注射GABA受体拮抗剂、NMDA受体拮抗剂对针刺夹脊穴作用的影响 注射GABA受体拮抗剂荷苞牡丹碱(针刺+荷苞牡丹碱组)或法克罗芬(针刺+法克罗芬组)后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注射NMDA受体拮抗剂犬尿烯酸(针刺+犬尿烯酸组)后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下降,较针刺组低(P均<0.05)。见表2。
表2注射GABA受体拮抗剂、NMDA受体拮抗剂对针刺夹脊穴作用的影响
夹脊穴与经络脏腑存在密切的联系,处于督脉和膀胱经第一侧线之间。膀胱经为十二经脉核心,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两经均循行背部,其经脉在脊柱两侧深部相互贯通,夹脊穴位于经气外延重迭覆盖之处,故夹脊穴可以一穴调两经,具有整合两经经气之作用。夹脊穴是华佗对背俞穴的特殊用法,其本身就具体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从解剖位置而言,脊柱两旁的交感干神经节借节间支连接成左右两条交感干,并通过交通支与脊神经联系,随脊神经分布到周围器官或脏器,支配和调控周围器官或脏器的功能[8,9]。针刺夹脊穴可刺激脊神经前后支、交感神经干通过的脊神经,在相应脊髓节段内,实现经内脏感觉纤维与内脏运动纤维的联系。故夹脊穴深层的椎旁交感神经干、脊神经后支和神经纤维末梢被认为是其针灸效应的神经生理学基础[10]。本研究发现,针刺夹脊穴可明显提高胃肠运动障碍模型大鼠的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说明夹脊穴具有促进胃肠运动功能的作用。本研究中所取的夹脊穴与支配胃肠的内脏神经处于同一脊神经阶段,针刺刺激可以通过激活相应的脊神经产生神经冲动至中枢神经系统调控胃肠运动。
支配胃的副交感节前神经元主要位于DMV,公认其在调节胃肠功能活动中发挥枢纽作用。DMV与中枢和外周神经存在广泛的纤维联系,是集内脏感觉传入和传出于一体的内脏副交感节前中枢。DMV既可接受来自胃肠道的感觉信息,又可接受来自高级中枢的信息,并发出冲动通过副交感运动神经下传支配胃肠道的运动[11]。既往研究证实,DVC是针刺调整胃运动和分泌的重要中枢部位[12]。DMV通过其副交感节前运动神经元经迷走神经传出释放乙酰胆碱到节后神经元支配胃肠道运动,其节后神经元部分为胆碱能兴奋性神经元,部分是为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抑制性神经元,因此迷走神经对胃运动具有兴奋和抑制两种效应[13]。其中胆碱能纤维是兴奋性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通过M受体促进胃运动功能;而抑制性纤维是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纤维,末梢释放肽类递质,引起胃底部的容受性舒张。因此迷走神经对胃运动具有兴奋和抑制两种效应。因此DMV对胃肠运动的调节效应,取决于突触后GABA受体、NMDA和非NMDA型谷氨酸受体活化。本研究采用GABA受体拮抗剂荷苞牡丹碱、法克罗芬及NMDA受体拮抗剂犬尿烯酸微量注射,观察二者对夹脊穴促进胃肠运动的作用,结果表明使用荷苞牡丹碱和法克罗芬特异性抑制DMV中GABA受体活化,对夹脊穴促进胃肠运动无明显影响;而微量注射犬尿烯酸后,夹脊穴促进胃肠运动的作用被明显抑制,证实夹脊穴调控胃肠功能的作用是通过DMV中NMDA受体来介导的。
综上所述,针刺夹脊穴对胃肠运动障碍模型大鼠的胃肠运动功能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与DMV中的NMDA受体关系密切,而DMV中的GABA受体对该作用无明显影响。这为认识夹脊穴调节胃肠功能的中枢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