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晓燕
近年來,国家发布了关于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文件,强调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战略决策的重要性,明确了高职教育实际工作的具体办法。本文以高职客舱服务技能课程为例,探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教学改进方法。
客舱服务是民航服务的核心内容,规范的服务、熟练的技能、良好的形象能充分反映民航企业空乘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水平,因此《客舱服务技能》课程往往被定位为空乘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产教融合的战略背景下,许多高职院校采取了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取长补短,统筹安排学生的培养计划,共建B737-800或者A320型模拟客舱,在仿真环境下以行业标准为指导,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专业教师虽然学历水平普遍较高,但飞行服务经验不够,而担任兼职教师的航空公司在飞人员则由于缺乏高职教学理论与技能的培训,所以倾向于将短期的航空培训内容及方法直接套用到高职教学的课堂。根据实际情况系统开发的教材缺乏,依赖于目前各大出版社提供的教材。这些教材各有侧重,不能有力支撑高职客舱服务技能课程的课堂教学,造成了目前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困境。
1.融入企业文化,开发课程特色。产业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利用企业、学校双方的优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邀请行业、院校专家对本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研讨,进一步选择与重组项目教学内容,明确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思路、课程体系等,改进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将企业的先进文化融入课程,共同开发特色课程体系,即按照民航企业的管理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养成,加强先进企业文化熏陶,从而提高用人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企业文化素养的满意度。
2.编制适用教材,支撑课堂教学。新时期,高职院校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与课程标准,形成了各自的高职教育特色。但是目前可供选择的教材并不能完全适应所有高职院校的具体需求。对于《客舱服务技能》课程的教材,相关工作人员材应该从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与课程特点出发,根据在校学生与航空公司的实际工作进行差别设计;应以学生为本位,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专业教材;应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做好课程内容与企业标准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课程与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避免重复,互为补充,满足高职空中乘务专业师生的日常授课需求。
3.校企双方合作,加强课程实训。高职院校应依托已建成的B737-800或A320型模拟客舱,搭建空乘服务技能课程仿真实训平台,让学生在一种沉浸性、交互性的教学体验环境中锻炼与提高专业技能。课程实训课程应由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双方的教师共同承担,通过企业教师的专业实操演示与技巧传授,学生能掌握标准规范的操作技能,而院校教师则负责辅助企业教师的专业演示,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校企双方的教师应按照航空公司的用人标准,从仪容仪表、客舱设备、服务规范、安全管理、机上医疗、机上逃生及应急设备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并共同指导、评价学生的实训行为和表现。
4.参与技能竞赛,引进先进经验。高职院校应组织学生参加中国民航总局及各级单位组织的空乘服务技能大赛,以竞争的方式激励高职师生提高职业认识,使教师增强专业技能,改进教学与学习方法。在比赛中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完整地呈现在专家、同行面前,有利于教师发现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赛后与先进的参赛者学习交流学习,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参与技能大赛还能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使其为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本课程的教学改革。
5.运用信息技术,建设智慧课堂。顺应“互联网+”要求,授课教师在熟练掌握WPS、PPT等简单的信息化办公教学软件的基础上,还要借助各种网络教学资源,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方式,使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质量。此外,教师还应加强对音频、图像处等软件的学习,熟练地掌握微课、慕课的制作技术,积极参与智慧课堂的建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网络公开课、慕课、智慧职教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前熟悉项目内容。运用雨课堂、蓝墨云班课、微信、QQ和百度云盘等信息化软件,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还应以学生为主体,尝试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结合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课程的项目教学。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共享资源、共同育人。在《客舱服务技能》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融入企业文化,编制适合的校企合作教学的教材,指导课程实训,参加技能竞赛,建设智慧课堂等,充分完善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