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视角下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2019-02-15 01:49郭雪怡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哈尼族哈尼世界遗产

郭雪怡

一、哈尼梯田概况

(一)哈尼梯田的地理特征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总面积约6.7万hm2。梯田坡度在15°~75°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在15 ℃左右,全年日照1 670 h,年降水量约1 000 mm,气候温和、阳光和煦、降水充沛,适宜人居。从滇西北的怒江、澜沧江、长江水系到滇南江河水系流域,梯田稻作文化愈发发达,最终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哈尼族地区形成全国最集中、发达的梯田稻作区的地理构成环境。

(二)哈尼梯田的成因

作为世界遗产,哈尼梯田的形成是自然与人文共同作用的产物。作为人工湿地中的稻田类型,哈尼梯田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结合角媛梅等的观点,其人文因素集中体现在千年的农耕文化影响,富于创新、坚韧不拔、团结互助和兼收并蓄的民族精神,中国历代中央政府边疆开发政策,科学的管理。

二、哈尼梯田的历史发展

(一)哈尼族的梯田

哈尼族实施开山造田的浩繁工程时,没有严密的组织机构发号施令。公元6世纪中叶哈尼族古渡红河进入哀牢山区时,红河流域有哈尼12个部落头领,各村寨的小首领在部落头领的指挥下,村落的小首领把土地划分给家支族长后,各家族可按自家份地开挖梯田,对于团结的哈尼族而言,开山造田轻而易举。

(二)因地制宜

哈尼族人民有着长期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水稻农田的历史和农耕文化,他们在长期的田间劳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摸索和总结自然规律。在整个梯田的开垦过程中,哈尼人始终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所以使梯田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和运用。

三、哈尼梯田的申遗之路

(一)哈尼梯田走向世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哈尼梯田从封闭的哀牢山走向世界,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纷至沓来。1993年第一次国际哈尼族文化研讨会,日、美、英等10多個国家代表参观哈尼梯田,深为梯田的景观和文化所折服。2010年,哈尼梯田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之一。为充分发掘梯田的遗产价值,促进文化遗产申报,保障哈尼梯田的永续存在和改善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学者对哈尼梯田的历史成因、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及其管理方面展开了研究。2013年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作为文化景观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哈尼梯田的申遗标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世界遗产的评定有其流程和标准,分为文化类标准6条和自然类标准4条。世界遗产认定标准表见表1。

世遗委员会在对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评语中写道: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系统符合世界遗产标准,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模式。

哈尼梯田的遗产区面积为16 603 hm2,包括集中连片分布的水稻梯田及其所依存的水源林、灌溉系统、民族村寨,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反映了农业、水资源分配系统的综合利用与环境的特定互动。这样的生态系统持续了上千年,是世界农业发展历史的瑰宝,人们应通过大量而广泛的档案资源来对其进行展示和记录。

四、哈尼梯田——活态的存续

哈尼梯田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持续运转的大系统,今天它仍然是哈尼族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根本和载体。梯田养育着33万农业人口,高山上的森林提供着全县人民的生活用水和农田用水,全县4 653条水沟干渠仍在灌溉着千山万岭之上的梯田,是哈尼族梯田奇观的突出特点。它不像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等已然失去原始功能的世界名胜古迹,也不像泰山、黄山等单纯的自然景观,它是哈尼族人民与大自然相融的相谐互促互补的天人合一的人类大创造,是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

(一)哈尼梯田的历史意义

哈尼梯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使得一代代哈尼人民在这里发挥潜力成为可能。其历史意义在于其为整个哈尼民族在这里存续、繁衍生息提供了可能,是哈尼族历史文化的承载者和向前发展的见证者。因地制宜是我国几千年来农耕文化的缩影,哈尼族人民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渗透到了生产生活方式中,为史学、人类学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活着”的资料。

(二)哈尼梯田的现实价值

哈尼祖先给予哈尼人民的历史馈赠至今仍在延续。时间像是在这里静止了一样,哈尼梯田是哈尼人民千年奋斗、耕耘的缩影。随着哈尼梯田的申遗成功,这里的文明逐渐被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哈尼梯田作为现存的综合的文化生态系统,有其自身运转和存续的规律。它的存在并非刻意打造,是历史的必然,哈尼人民在这里生产、生活,其真实性使其旅游资源的挖掘成为可能。

(三)哈尼梯田的活态存续

活态存续是哈尼梯田得以被载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主要原因。不同于已然消逝的古迹、失去原始功能的遗产,哈尼梯田有生命,这里每一寸土地的丰收、每一滴哈尼人民的汗水,都持续地展示着这里的文明。不同于现行旅游规划中经常使用的农耕博物馆,哈尼梯田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有着自身独立自成体系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系统,且不停运转,使文明得以存续,使文化得以保留,完整的人类传统聚落在这里繁衍生息。

五、哈尼梯田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一)当地政府的修缮保护

申遗成功让哈尼梯田的价值世界所被认可。入选遗产名录后,文物局对哈尼梯田进行了保护性修缮。旅游开发者也看到了旅游发展的商机,把旅游产业带到了哈尼梯田,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哈尼梯田的旅游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当地的政府、开发者应摆脱申遗误区,厘清“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概念,为其弥足珍贵的存续性和鲜活性提供足够的空间。而对哈尼梯田的有效保护是人们对其旅游资源性进行挖掘和开发的前提。同时,政府在旅游经营管理和利益分配方面,要放权给企业和社区,不参与企业和社区的经营管理与利益分配,在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及旅游规划中发挥主导与协调作用。

(二)游客的介入

随着旅游业在当地的兴起和发展,外来文化特别是汉族文化,势必会冲击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宏观层面上,关于中国民族旅游中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游客的地位关系,学界认为少数民族文化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哈尼梯田的旅游开发是不可逆的必然趋势,而外界文化的冲击不可忽视,所以顺势而为是哈尼梯田应对挑战的有效措施。哈尼族文化是当地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与外界交流,应对历史变迁,大浪淘沙后得以保留和延续的成果,其本身具有坚韧的精神和应对挑战的能力。文化通过不断的“再生产”维持自身平衡,使社会得以延续。所以与其一味地保护弱势文化,不如深挖其文化内涵,让其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得到历练,所以当地应坦然面对哈尼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受到的新一轮的冲击和挑战。

(三)原住民话语

哈尼梯田原住民的遗产认同并非均质如一,他们因角色不同而对遗产有不同的看法。而提高原住民的文化自觉性,成为解决这些分歧的一个可能。尤瓦尔在其《人类简史》中说道:“无论是现代国家、中世纪的教堂、古老的城市,或者古老的部落,任何大规模人类合作的根基,都在于某种只存在于集体想象中的虚构故事。”哈尼梯田使一个群体产生了共同信念,凝聚力因为产生。原住民基于对这片土地和哈尼民族的信念才世代在这里辛勤耕作、繁衍生息。所以人们应认识自我民族的文化传承脉络,提高自身文化自觉。哈尼梯田是哈尼人民用双手创造的财富,尽管遗产往往是在权威话语主导下不断被建构与开发利用的,但是哈尼梯田应该掌握在这个民族自己的手中。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猜你喜欢
哈尼族哈尼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我眼中的哈尼十月年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哈尼幸福万年长
哈尼之心
哈尼族色彩审美文化刍议
从丝绸之路到世界遗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