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法的国内旅游扶贫研究

2019-02-15 01:49王力张雅丽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精准旅游研究

王力 张雅丽

引言

旅游扶贫的概念于1991年首次提出,国内学者对旅游扶贫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但从众多的定义中可以归纳出4个共同点:一定的旅游发展条件和基础的贫困地区是旅游扶贫的前提;旅游扶贫是一种“造血式”扶贫;旅游扶贫的本质是扶贫,其途径为发展旅游业;旅游扶贫的目标是脱贫。旅游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在扶贫攻坚的时代,旅游的扶贫和富民功能更为突出,基于此,本文采用中国知网(CNKI)2000-2017年的文献数据,运用知识图谱法(Cite Space)对国内旅游扶贫的研究文献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国内旅游扶贫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为了系统而客观地筛选出有关研究我国旅游扶贫的有效文献,首先,本文选择中国知网(CNKI)作为文献计量分析的统计数据来源。中国知网是国内公认的权威数据库,收集了国内各个学科多种高影响力学术期刊和硕博学位论文及国内重要报纸、会议论文等。然后,在设置检索条件时,考虑到文献来源的全面性,所以设为高级检索,来源为SCI、EI、CSSCI、核心期刊与硕、博论文,同时,设定检索主题为“旅游扶贫”。最后,通过对检索的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2000年以前的国内旅游扶贫研究文献较少,因此将检索时间跨度设定为“2000-2017”年,得出668篇符合检索标准的有效样本文献。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知识图谱分析法对检索出有关国内旅游扶贫的668篇有效文献进行实证分析。知识图谱是一种基于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可视化的图谱展示学科发展的研究方法。Cite Space是知识图谱中常用的软件之一,侧重于探测和分析科学前沿的演变趋势、研究前沿与其知识基础之间的关系及不同前沿之间的内部关系。本文运用Cite Space对研究国内旅游扶贫的文献进行科学计量,通过将研究国内旅游扶贫的相关内容绘制成可视化图谱,得到与其相关的社会网络、知识基础和前沿演变,为客观认识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的发展、指导国内旅游扶贫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图谱绘制与数据分析

(一)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的时空特征

利用Cite Space软件的作者分析(Author)、机构分析(Institution)的功能,结合使用Excel软件统计,绘制出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的年度发文数、发文作者数、发文机构数及载文期刊数的分布图,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2000-2017年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的年度发文总量、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以及作者数量均呈逐渐增长的趋势,说明随着旅游的发展,旅游业的扶贫作用日益凸显,旅游扶贫在国内引起旅游学界的一片研究热潮,尤其在年度发文作者的数量上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2000-2017年期间年均增长率达到16.33%。此外,可以看出,年度发文数与年度发文机构数齐头并进、同步增长,其中年度发文机构数略高于年度发文数。从已载文的期刊数量可以看出,发表此类论文的期刊种类呈上升趋势;从发文的种类来看,期刊论文的数量总体上高于学位论文的数量,但在2012-2013年发表的学位论文数高于期刊论文数。

此外,研究国内旅游扶贫的年度发文数虽然在2000-2017年期间呈现平稳增长,但截至2017年发文机构数约是国内本科院校总数的1/6,所占比例较低。深入分析可知,国内旅游扶贫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的机构间合作频率也呈现出发展的不均衡,发文机构合作频率较低,国内旅游扶贫研究之间缺乏跨地域、跨单位之间的合作研究。

(二)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的热点

利用Cite Space的关键词(Keywords),绘出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的关键词分布图谱(图2),便于客观表述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的热点领域。图2和表1显示,旅游扶贫、精准扶贫和乡村旅游是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的绝对高频关键词。其中,旅游扶贫作为文献搜索的基点出现频次最高,达到248;精准扶贫、乡村旅游分别以68、66的频次位列其后,是旅游扶贫研究的主要课题;此外,表1显示18个词频超过10的关键词,其内容基本包括了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的主要领域,且多聚集在精准扶贫、乡村旅游2个方面。

旅游业对贫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面发挥了明显的带动作用。本文结合旅游扶贫研究现状以及Cite Space关键词统计结果(表1、图2),将其研究大致分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旅游两个方面,根据分析结果对提取的高频关键词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类,见表2。

首先,精准扶贫是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的热点,主要研究内容有扶贫开发、民族地区、扶贫模式和社区参与。扶贫开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旅游精准扶贫、贫困地区与旅游资源。李雪丽、陶婷芳(2017)指出在旅游精准扶贫中,旅游业开发有效性和旅游扶贫对象精准化是同等重要的两个关键问题,有效的旅游业开发是途径,精准于贫困人口是方向,最终实现扶贫目标;邓小海等(2015)强调了精准识别对的重要性,对旅游扶贫目标人群和项目分别提出了“意愿—能力”模型和“RHB”识别框架;杨宏伟(2017)指出了旅游精准扶贫的四大特征和三大作用机理,认为识别是前提、帮扶是关键、管理是保障;杨建等(2016)指明了转变发展思路、调整产业格局、增加收入来源、发挥资源优势和改善市场环境的旅游精准扶贫作用机理,并提出了四大推进策略。旅游精准扶贫的研究更多的是与贫困地区结合进行个案探讨。党红艳、金媛媛(2017)以山西省左权县为例,探讨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从正反两方面剖析了旅游扶贫对当地的综合效益;张玉强和李祥(2017)对大别山、武陵山和秦巴山区的三类精准扶贫模式进行了比较,提出集中连片山区的扶贫必须尊重地区差异,适应当地条件,创新精准扶贫模式从而发挥最佳效果;韩斌(2015)结合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自然禀赋和发展基础提出了生态扶贫、特殊群体“救助+帮扶”和“种养+加工+科技”等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此外,對一定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也促进了扶贫的开展。李丹、徐丽君(2017)基于SPSS20.0和Arc GIS等方法,对宁夏六盘山区县域贫困度和旅游资源优势度进行测算,并运用Open Geo Da对二者进行空间关联研究;张东东(2017)结合寿光市,研究了山东省环渤海旅游资源非优区的非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张斌(2004)通过研究大巴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指出该区旅游开发对于实现旅游扶贫和四川省旅游业空间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地区的扶贫一直是旅游扶贫研究的聚焦点,主要以研究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机制构建和民族村寨为主。韦贵方(2017)以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平道村为例,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发现该村精准扶贫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扶贫精准化建议;冯伟林、冉龙权(2017)通过对西南民族地区的实地调查,提出在该区旅游扶贫中构建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赋权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保护机制、精准帮扶机制的建议;卢世菊、柏贵喜(2017)指出民族地区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旅游扶贫时出现旅游发展急功近利、贫困人口参与不足、文化原生态逐渐消失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两者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建议;方兰兰(2015)以民族村寨为例,通过分析旅游扶贫效应的影响因素,对旅游扶贫开发效应进行了多元化研究;杨阿莉、把多勋(2012)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来分析旅游开发与消除贫困的互动关系,指出构建社区参与式旅游扶贫的长效机制来实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目的。

扶贫模式研究作为精准扶贫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进行研究文章较多,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扶贫效应及居民感知,研究点多倾向于武陵山片区。黄国庆(2013)在旅游开发与贫困减缓作用机理上,结合连片特困地区现有扶贫模式存在的不足构建了政府主导型旅游扶贫模式,并分析了该模式的内涵和特色;谢清丹(2017)通过对苍溪县的详尽分析,针对苍溪县具体贫困状况提出景区牵引、“产业园区+旅游”、乡村旅游和旅游商品扶贫四大旅游扶贫模式;杨秋宁(2016)以广西德峨镇女性居民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影响该地女性居民对旅游扶贫发展的感知及参与意愿的因素;黄渊基等(2017)认为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为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因此该区应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重视生态资源合理开发与升级整合、加强文化资源开掘利用与创新发展。

社区参与作为旅游精准扶贫研究面之一,内容包括旅游发展、消除贫困和民族参与。徐平(2009)基于系统论的观点,建立了由旅游者、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政府及旅游中介组织组成的旅游扶贫动力模型,并从政策、资金、技术和角色等方面给予模型运转支持;谢泽氡、马遵平等(2013)以虎牙藏族乡为例,深入探讨了四川西北部自然保护区毗邻社区旅游扶贫中的旅游开发定位、政府角色转变以及相应的执行机构与措施等关键问题;蒋艳(2003)基于协同和民主的理念,从理论和操作2个层面系统地论述了社区参与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五大障碍、六大原则和七大保障;杨洪和徐小飞(2018)基于云模型构建了旅游发展绩效评估体系,分析得出武陵山片区中湖南片区的旅游经济绩效发展最好、贵州片区的旅游社会绩效居第一,湖北片区的旅游生态环境绩效最好;卡茜燕(2017)对大理双廊村进行调研,认为旅游精准扶贫不仅要考虑个体贫困者更应该从社区全面发展的角度全面出发,实现可持续扶贫与发展;李云霞(2008)对云南省的扶贫现状及该省实施扶贫战略的基础条件进行了分析,得出促进该省旅游扶贫发展的六大对策;赵丽丽(2003)將西南地区旅游业发展与贫困人口结合起来,从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3个方面出发制定了该区旅游扶贫的两大战略和十大策略。

其次,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态旅游与开发模式的研究。可持续发展旅游主要以研究利益主体和旅游业为主,刘蕊(2010)通过清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旅游发展和旅游扶贫等情况,找出了制约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建立了优先开发项目遴选和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政府主导、超前推进型”旅游扶贫模式;胡明文、王小琴(2010)针对兴国县天鹅湖社区构建了生态旅游扶贫开发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提出要构建此机制关键要做好组织形式的有效建立、开发主体的角色定位和开发绩效的评估反馈;张遵东和章立峰(2011)对雷山县西江苗寨进行实地调查,发现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但扶贫效果不显著,从而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规范企业运营、提高村民参与能力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促扶贫的建议;李刚和徐虹(2006)探讨了影响我国可持续旅游扶贫效益的因子,并提出了要通过在观念上扶贫、在政策上扶贫、在机制上扶贫和在要素上扶贫,从而提高可持续旅游扶贫效益的建议。

生态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研究的子课题之一,以生态补偿、经济发展和生态扶贫为主。李喜梅(2017)通过分析河南省生态旅游资源及贫困区空间分布特征,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生态旅游与精准扶贫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生态旅游区和贫困地区具有地域重叠性与发展目标一致性的特点;罗盛锋等(2015)综述了生态旅游扶贫研究动态,指出它的研究主要在概念、可行性、参与主体、开发思路与模式、扶贫绩效等五个方面,并提出拓宽研究领域和范围、注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重视经验与理论借鉴的建议;王军军(2008)将漓江流域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并结合流域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出了生态旅游结合乡村旅游、农业生产与从事生态旅游业、城企相助等多种扶贫模式;栗明(2004)分析了云南生态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提出生态旅游是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云南具有积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探索了具有云南特色的生态旅游必须遵循的原则。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较早,主要研究旅游开发的利益相关者和开发策略,且以实证研究为主。王慧(2017)通过分析旅游扶贫的特征特色,提出人、自然和旅游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乡村旅游模式及以政府为依托,科学制定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农业与旅游共同发展的“政府扶持,农旅互助”的旅游扶贫模式;潘顺安(2007)对客源地居民乡村旅游需求意愿进行调查,对目的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实证研究,建立了乡村旅游驱动机制模式;周自力(2008)探索了反贫困的发展趋势,构建了安康农村贫困综合评价体系,并对其贫困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三)国内旅游扶贫的研究进程

突变词是某些年份发表文章中骤增的专业术语,Cite Space软件的突变词检测功能可以确定某个领域的研究前沿。利用Cite Space的突现词检测功能(Burst Detect)对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的发展进程分析,做出前15个突现词列表和研究前沿时区视图,如图3和图4。

图3和图4共同展示了2000-2017年间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的演变历程,凸显了各个年份中主要研究内容的变换情况。基于此,本文将国内对旅游扶贫的研究大致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2004年):这一时期旅游业和贫困地区为高突变率关键词,此外,可持续发展、扶贫、旅游、贫困人口和旅游资源这些突现词也出现,这一时期以扶贫的基础研究为主。

第二阶段(2005-2008年):旅游开发和PPT成为高突变率关键词,将旅游开发、PPT与乡村旅游研究结合起来,同时,反贫困、甘肃省这些突现词也相继出现。

第三阶段(2010-2017年):这一时期的高突变率的关键词为扶贫开发和旅游扶贫,将旅游与扶贫结合起来研究是这一时期的特点,人们对精准扶贫的研究较多。此外,出现民族村寨和发展模式突现词,人们对民族村寨的旅游扶贫以及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研究也相对较多。

三、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2000-2017年的文献数据,运用知识图谱法(Cite Space)对研究国内旅游扶贫的668篇有效文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显示:(1)对于国内旅游扶贫的研究,在年度发文数、作者数、发文机构数以及载文期刊数上均呈现递增趋势,其中年度发文作者数的增幅最大。(2)国内旅游扶贫的研究机构数量较少,截至2017年约为国内本科院校数的1/6;研究机构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且缺乏跨地域合作。(3)旅游扶贫、精准扶贫和乡村旅游是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的3个高频关键词,旅游扶贫研究重点在精准扶贫与乡村旅游2个方面,精准扶贫研究内容包括扶贫开发、民族地区、扶贫模式和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与开发模式。(4)国内旅游扶贫的研究大致经过了2000-2004年以旅游業和贫困地区为高突变率关键词、2005-2008年以旅游开发和PPT为高突变率关键词、2010-2017年以扶贫开发和旅游扶贫为高突变率关键词的3个阶段。

丁焕峰(2004)指出我国旅游扶贫研究的六大领域,曾本祥(2006)阐述了我国旅游扶贫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研究趋势,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旅游扶贫的研究进程,得出精准扶贫与乡村旅游是旅游扶贫研究的重点。未来对旅游扶贫的研究有以下趋势:研究对象更趋于“微观”,特别是精准扶贫策略的提出,“贫困户”作为乡村旅游的参与主体与农村扶贫的关注群体将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扶贫绩效更趋于“全面”,宏观+微观双层面的旅游扶贫绩效研究将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研究方法更趋于“综合”,现今侧重实证和定性研究,以统计数据、问卷调查数据资料为主,未来,人们应结合结构方程模型、扎根理论、半结构访谈等方法,对相关研究进行计量分析、质性分析的多元整合。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精准旅游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二首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