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一路风雨一路歌
——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科技事业发展述评

2019-02-15 05:21李红兵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安徽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科技事业安徽省委合肥

文/李红兵(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安徽,位于中国中东部,是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组成部分。安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川秀美,地理地貌融合中国南北差异,是美丽中国的缩影。安徽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使得古代科学技术成就辉煌、影响深远,近现代科学技术人才辈出、硕果累累,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进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安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资源集聚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基础科学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纵观70年的发展历程,安徽科技事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65年,艰苦创业、初步发展阶段

万事开头难。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安徽的科技事业几乎空白。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在百废待兴的起点上,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事业,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科研机构陆续建立,科技队伍迅速壮大,群众性科技活动高潮迭起。早在1953年,全国综合性甲级科研设计单位——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成立。到1958年底,全省各级各类研究机构达到1607个。1958年9月,毛泽东主席视察合肥时说:“沿途一望,生气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但是由于“大跃进”的失误,科技工作存在脱离实际、机构盲目设置的情况。1962-1965年,通过一系列调整与定位,全省科技工作渡过了一段平稳发展期。1958年开始动工兴建的淠史杭灌区工程,是一个渠、库、塘、站大中小型工程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不仅解决了跨地区、跨省区的1198万亩农田灌溉用水问题,也解决了合肥、六安等城市的生活用水问题。1965年,国务院批准在合肥市建立一个综合性科研基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一阶段,安徽社会秩序稳定,经济迅速恢复,各级人民政府积极组织科技队伍,普及科学知识,改造生产技术,为安徽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1966-1977年,经受挫折、曲折发展阶段

前进的道路总是曲折的。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同全国一样,安徽科技事业也遭受了重大挫折,科技管理工作和科技群众团体活动陷于瘫痪,许多科研机构被拆散,大批科技人员受到排挤和打击,科技事业几乎处于停顿状态。但是很多科技人员出于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和对科技事业的热爱,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坚持科研工作,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推动科学技术在某些领域有所发展。这段时期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搬迁合肥,成为安徽科技发展历程中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1969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始自北京迁入安徽,至1970年10月基本完成搬迁。之后,中国科学院把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离子物理研究所、智能机械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等也迁到合肥,奠定了安徽科教优势的基础地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7年9月,安徽省委就作出抓紧科技战线整顿、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恢复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等6项决定。同年10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文革”后全省第一次科技工作会议,全面部署科技工作。危中有机,事在人为。这一阶段,安徽的科技事业从小到大,逐步成长,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抓住了一个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为后来的科技资源集聚和科技创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阶段:1978—1984年,迎来春天、恢复发展阶段

严冬终将过去,春天就要来临。1978年3月14日,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这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为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到来,预示着我国的科技事业由乱到活、由衰到兴,真正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这一年,安徽省积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调整用非所学的知识分子工作岗位,全省6300多名大学毕业生中有85%调整了工作。安徽省委、省政府批准恢复“文革”中被撤消或遭破坏的科技管理机构、科研机构以及群众科技团体。1980年,安徽省委转发了省科委《关于国民经济调整期间科技工作部署的报告》。1981年7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批转《关于贯彻科技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意见》,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安徽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抓好一批重点科研项目,开展经济技术的调查研究,加强厂矿企业的科技工作,大力抓好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1984年4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促进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同年5月,省委、省政府又发出《关于尽快打开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工作新局面的通知》。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一时期,安徽科技资源进一步集聚。1978年10月,中科院在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科研大所的基础上组建中科院合肥分院,使合肥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外的又一个重要的科研基地。到了上世纪80年代,国家电子部16所、38所、43所和41所分别迁建合肥、蚌埠,进一步加强了安徽的科技实力和竞争力,安徽省会合肥与北京、西安、成都并列成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1983年4月,作为第一个由国家全额投资兴建并支持运行的国家实验室——中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NSRL)由原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其拥有的同步辐射装置称为合肥光源 (HLS)。这个阶段,安徽全省科技系统逐步恢复壮大,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科技事业开始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

第四阶段:1985—1994年,深化改革、快速发展阶段

改革才有出路,创新才有未来。新的发展动能来自新的改革突破。1985年3月,党中央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到有领导、有组织的全面实施阶段。同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科技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安徽科技体制改革;8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若干意见》,确定扩大研究所自主权等改革措施。1986年春,安徽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尽快把科学技术引向农村。1987年1月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加强农村科学技术工作。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为科学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1988年12月,安徽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大力促进农科教多位一体,充分发挥教育和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990年2月,安徽省政府批准建立合肥科技工业园。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合肥科技工业园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了科技事业的迅猛发展。同年5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在芜湖召开皖江开发开放座谈会,提出要在对外开放、依靠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同年6月,安徽召开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加快改变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局面。1993年4月,国务院批复设立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沿海经济开发区政策。1994年6月,安徽省科学技术大会召开,强调要把依靠科技发展经济作为长期的指导思想,始终摆到重要位置;紧紧抓住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个关键,在深化改革中找准科技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同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决定》,推动科技进一步面向市场,加快建立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运行机制。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这个阶段,安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得到发挥,科技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开始形成,全省科技事业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

第五阶段:1995—2005年,科教兴皖、持续发展阶段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中国的一项跨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199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江泽民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同年10月,安徽省委六届二次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安徽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制定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意见》,提出“科教兴皖”“外向带动”“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1996年1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推进实施“科教兴皖”战略,把科学技术提高到战略层面进行部署,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和地位进一步提升。1998年,江泽民同志视察中科院合肥分院,欣然题写“科学岛”。次年,江泽民同志访问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时,提出可否将合肥的“科学岛”建成“中国的科学城”,由此产生了“中国科学城”的战略构想。1999年1月,安徽省政府发布《关于组织实施安徽省经济技术升级计划的意见》,确定强力推进以技术进步为中心的经济结构升级,组织实施安徽省经济技术升级计划(“988计划”),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同年11月,安徽全省创新技术大会召开,确定加快实施科教兴皖战略,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增强安徽跨世纪综合竞争力。2000年12月,安徽省政府发布《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03-2007)》,提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年收入目标。2003年春天,“合肥科学城”横空出世。同年5月8日,中编办正式批复中科院合肥分院、中科院安徽光机所、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中科院固体物理所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更加凸显了合肥科教城市在全国的战略地位。2004年11月,合肥市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成为全国第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这一时期,安徽的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05年9月,全省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杂交稻品种“两优6326”问世。同年10月,我国第一个发动机自主品牌ACTE-CO在奇瑞汽车公司诞生。正如西方学者所总结的:战略,一直是中国现代发展奇迹中的精髓。这个阶段,安徽调整科技发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进一步明确,全省上下重视科技、崇尚科学的氛围逐步形成,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六阶段:2006—2015年,先行先试、创新发展阶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动员全党全社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2006年4月,安徽省召开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省委、省政府作出“走创新型崛起之路,建设创新型安徽”的战略部署,印发了《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随后,又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2007年,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的围绕重点发展领域,打造合肥、沿江、沿淮等装备制造产业带,建成一批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集中地的发展目标。2008年1月,胡锦涛同志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科技实力比较强,应该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的作为。”安徽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于同年10月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12月,科技部经报告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将安徽省与浙江、江苏省一起列为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2010年1月,合肥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同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加快推进创新型安徽建设。“十一五”时期,安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教优势得到大力发挥。世界首台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新一代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EAST)在合肥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中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进入世界先进水平。2007年元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项目,安徽合肥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安徽还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VCD、中国第一个基因工程重组药物、中国第一台C波段全相参移动式多普勒天气雷达,拥有领先世界的中文语音平台、光电色选机、大型电力保护设备、电源转换设备、干扰素的单克隆抗体亲和层析胶、基因重组葡激酶等一大批自主具有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广泛应用到全国重大的科技活动中。全球首个46节点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成功应用,全国首条纯电动公交线路开通。“十二五”时期,是安徽科技创新提挡增速、成果丰硕的五年,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中部地区前列,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合芜蚌试验区参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重大政策试点,正式与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并列“3+1”示范试验区。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号召我国科技界奋力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同年7月,由安徽省与中科院合作、合肥市与中科大共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启动开工建设。2013年11月,科技部批复同意安徽省继江苏省之后,成为全国第二个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的省份。2014年2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和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6个实施细则。2015年7月,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形成创新驱动发展“1+6+2”配套政策体系。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在热核聚变、量子通信、铁基超导、智能语音、高端装备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成果,其中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探路先行、试验试点,需要汇集众智、协同创新。这个阶段,是安徽科技创新发展重要转折期和特色形成期,科教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科技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第七阶段:2016年至今,改革创新、跨越发展阶段

每一次决定命运的关键转折,无不源于科学准确的战略判断;每一次审时度势的战略决策,无不为曲折的创新进程迎来柳暗花明。2016年5月30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共和国历史上的又一次科技盛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历史方位、时代定位和国际地位,围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了科技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在这之前的2016年4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并发表重要讲话。安徽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发挥安徽科技大省和合肥作为全国4大科教基地之一的优势,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下好创新‘先手棋’,推进‘五大创新’,抓好‘四个强化’”的指示要求,科学谋划全省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先后出台《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等顶层设计文件,绘就了安徽加快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跨越的宏伟蓝图。2016年6月,国务院先后批复我省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开展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赋予安徽为全国科技创新探路的重大使命。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批复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安徽合肥与上海张江、北京怀柔共同成为全国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17年5月,安徽省政府印发《加快建设创新发展四个支撑体系实施意见》;同年12月,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全省掀起前所未有的创新创业热潮。2018年10月,合肥滨湖科学城挂牌成立。同时,中国工程院和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约共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安徽研究院。稍后的12月14日,国家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在安徽合肥启动建设,该装置也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建设内容之一,将建成国际磁约束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综合性研究平台。未来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构建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装置集群,集聚一批顶级创新资源,支撑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就必须敏锐发现机遇,紧紧抓住和用好机遇。“十三五”以来,安徽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正以科技创新吸引着中国和世界的目光。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问世,“墨子号”实现千公里量级量子纠缠分发,“人造太阳”首次实现1亿度运行,“最聪明”的人工智能企业科大讯飞独占语音技术鳌头,世界最薄的0.12毫米玻璃一经面世就博得了全球的关注和惊叹……安徽正奏响一曲改革创新、跨越发展的时代强音。

历史的航程波澜壮阔,时代的大潮奔腾不息。70年风雨兼程,70年沧桑巨变,岁月长河承载着无数改革创新的激情与梦想,也凝聚着无数江淮儿女的智慧与汗水。今天的安徽,正以创新为主动力,着力打造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正以开放为主旋律,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战略”,努力打造双向互动、内外联动的内陆开放新高地。7000万安徽人民,正满怀信心,奋起直追,大步走进科技事业跨越发展的新时代。

猜你喜欢
科技事业安徽省委合肥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武警部队司令员王宁赴淮委调研淮河防汛工作
小小书画廊
老科学家的爱国观探析及启示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科技事业的思想和政策
浅谈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科学技术事业
生态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