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立志(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 安徽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的重大科学判断。201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鲜明的特征,且“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与以往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不同,高质量发展明确要求以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通过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因此,对于安徽而言,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对于加快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为科学评估和动态监测安徽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取得的进展与成效提供支撑。
关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本思路。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落地措施。就安徽而言,高质量发展具有特定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高标准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原始创新高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体系,增强合肥对安徽全域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只有三座,分别是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标准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就是要整合所有相关资源和力量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四大领域,把合肥打造成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地和世界一流交叉创新研究平台,提升国家科技体系基础平台的创新能力,并努力提高合肥对安徽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把握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全方位深化与沪苏浙产业分工协作,推进产业链深度融合,立足比较优势,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深刻理解和把握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要始终立足安徽在科技、区位、产业、生态、能源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突出重点合作领域,积极承接沪苏浙高端制造环节,共同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依托智能语音、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家电、新型显示等优势领域,强化主导产业创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通过产业创新促进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沪苏浙共同推进长三角国际城市群建设,全力展现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安徽蓝图”。
第三,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航运和沿江高铁优势,加快打造以物流、现代旅游业为代表的有区域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群高地。一方面,依托长江水道和沿江高铁大通道,不断深化安徽东西双向开放,推动安徽与东西部互联互通,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养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科技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增强国际国内来安徽旅游和投资的吸引力,着力把安徽建设成绿色生态宜居的长三角“后花园”,并打造一批国际级旅游品牌和目的地,共同建设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休闲健康、养生养老度假基地。
第四,坚定不移地推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大力支持工业企业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实现传统工业提质增效。坚定不移地推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是安徽实现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必须跨越的一道坎。通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技术、能耗、环保、安全、质量等标准约束,综合运用差别电价、水价、排污费等经济手段,重点推进钢铁、煤炭、建材、有色、平板玻璃等领域过剩产能,同时大力支持企业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等。
高质量发展是安徽未来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安徽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与合作中抢占战略制高点的根本举措。近年来,安徽每年都出台相关政策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经过多年的积累,安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采用 Hodrick和 Prescott(1980,1997)设计的滤波器(即 HP 滤波器),平滑参数取6.25,把GDP增长率序列分成长期增长部分和短期波动部分,并借鉴周期划分文献普遍采用“谷—谷”划分的做法,将1978—2015年安徽经济运行划分为4个周期(如图1和表1所示)。其中1978—1990年平均增速为15.72%,1991—2015年增速达16.05%,表明安徽在“八五”到“十一五”整个期间,经济长期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这也与安徽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特定省情有关。“十二五”期间安徽经济增速开始回落,但依然大于12个百分点。
为了计算经济增长的源泉,构建如下CD生产函数Y=AKaL1-a,其中Y为产出,K为物质资本,L为就业人数。两边同除以L,得到Y/L=(K/L)a,令prod=Y/L,ratio=K/L,则g(prod)=g(A)+ag(ratio)两边取对数并对时间求导,劳动生产率增长表示为,其中g(·)表示增长率。
经过测算,1996-2016年资本产出弹性约为0.27,安徽经济的高速增长源于资本要素的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首先,投资驱动效应明显,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约60%,但是受资本报酬递减规律的影响,投资驱动作用逐渐减小。其次,资本劳动比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贡献达到60%以上,这说明企业和产业的资本构成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提高资本劳动比是有限度的,过高的资本劳动比会导致报酬递减,在劳动者素质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设备,由于人与机器的协调程度降低等因素,生产过程的效率反而下降。最后,20世纪90年代中期,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得到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大约32.12%和36.58%,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空间更大。
图1 GDP增长率HP滤波
表1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经济增长状况
安徽生态环境治理成绩突出:一是扎实推进生态强省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截至2017年底,安徽拥有7个国家森林城市,46个省级森林城市,454个省级森林城镇,3379个森林村庄。二是水污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自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出台实施以来,水污染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地表水总体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6.5%。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探索出了流域性生态补偿的“中国模式”,已经入选全国十大改革案例,并写入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三是创建“三河一湖一园一区”生态文明示范样板。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开发结合起来,以“三河一湖一园一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引领,推进皖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推进皖江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构建皖江绿色生态廊道。四是能源强度和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能源强度从1996年2.04吨标准煤/万元GDP下降到2016年的0.79吨标准煤/万元GDP,下降62个百分点;碳强度从1996年的5.40吨二氧化碳/万元GDP下降到2016年的2.52吨二氧化碳/万元GDP,下降超过53个百分点。二氧化硫由1996年的44.9万吨下降到2016年的28.16万吨,下降了37个百分点(如图2所示)。
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安徽污染物控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根据2017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安徽绿色发展指数只有79.02分,排在全国第19位。因此,安徽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安徽创新水平得到明显提升。2017年,全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564.9亿元,较五年前增长9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09%;全省申请发明专利93527件,数量居全国第5位、中部地区第1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第9位,自2012年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工业机器人、移动电话、集成电路等新产品产量仅占全国的2.9%、0.07%和0.18%。新兴产业规模比较小,缺少龙头企业及其所带来的聚集效应,合肥智能语音和芜湖机器人两大产业基地年产值不到500亿元,规模仍需进一步壮大。
表2 基于生产函数的安徽增长核算
图2 沪苏浙皖能耗强度及主要大气污染物指标
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人力资本水平,将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的受教育年限分别设为6、9、12和16年,并以平均受教育年限数据为基础计算人力资本基尼系数(如表3所示),基尼系数介于0到1之间,系数越大,表明教育分布越不平衡,人口受教育程度越不平等,系数越小,则反之。可以看出,安徽省1996—2016年人力资本水平的均值为7.71,人力资本基尼系数为0.25,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中排名第9,人力资本水平仅比云南、贵州高,人力资本分布不均衡。为推动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本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战略引领的发展,是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行动指南,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根本路径,以构建协同发展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为产业基础,以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为第一要素,以联动发展为切入点,推动安徽省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由于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依靠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维持的增长难以为继,原本支持安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要素条件已经发生变化。因此,推进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就是把经济增长从增加要素投入转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轨道上。
(1)继续消除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同行业和不同产业逐渐存在生产率差异,如果没有制度性障碍,生产要素就会流向效率更高的部门,因此消除这些制度性壁垒,就可以获得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从妨碍要素供给的体制性障碍入手,通过结构性改革在行政体制、国资国企、财税金融等关键领域释放增长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改善。安徽需着力解决创新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问题,把创新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保证创新和效率的提高。
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转变安徽经济过度依赖传统制造业的局面,立足创新优势,把握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把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进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依托安徽丰富的科教资源和科技品牌优势,培育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形成几个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共同推进安徽高质量发展。同时,各地市要突出重点,形成自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特色,集中力量高速推进合肥新型显示、宿州云计算、阜阳现代医药、马鞍山轨道交通装备、芜湖新能源汽车、安庆化工新材料等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
表3 长江经济带人力资本水平及其基尼系数
(2)利用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加快打造以物流、现代旅游业为代表的有区域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群高地。依托和服务于合肥及其邻近地级市,建立跨区域的全国物流集散和分拨、配送中心,大力发展汽车、家电、商贸等物流,形成铁路、公路和航空一体化的物流体系;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航运和沿江高铁优势,建立与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相连接的钢铁、建材、化工、食品等物流集散和分拨、配送中心,加强港口物流和报税物流发展和出海物流通道建设;全面推进旅游规划全景式布局,充分利用“皖山皖水”的自然禀赋,推动皖南旅游风景项目、皖北健康旅游项目等建设。
(3)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业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优势制造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立足现有产业禀赋,特别是传统优势制造业。进一步支持家电、汽车、化工、钢铁、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节能减排改造和产业链延伸,朝着价值链高端发展,增强传统工业产品竞争力。同时以智能化改造为切入点,选择一些骨干企业开展试点,逐步完善制造强省建设政策体系,引导这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安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
与物质资本、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不同,人力资本具有报酬递增的特征,它不仅作为生产要素直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还能提高其他要素效率而间接作用经济增长,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因此,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质量是推进经济高质量的第一要素,安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探索科学路径。
(1)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营造促进人才集聚的发展环境。充分认识人力资本是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第一要素,是实现科技进步、创新驱动的重大举措,紧紧围绕选拔、培养、留住、使用、晋升等环节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统筹解决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子女就学等困难,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安徽创业就业。
(2)加强人力资本开发,充分发挥人力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潜力。基于安徽人力资本水平及其结构,有选择有重点地加强人力资本开发。一方面构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高端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利用薪酬、福利、津贴、股权等方法激发高端人力资本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制,防止因工种转换和职业变化所导致的人力资本存量减少。
安徽要全面对接“一带一路”、长三角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立足自身优势,发挥各地区资源优势,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区域分工格局,重点打造合肥都市圈和皖江城市带,着力形成区域增长极,带动皖北地区、皖南地区、大别山革命老区,提升安徽整体协同发展效应。
(1)着力畅通开放通道,精准谋划合作项目,深度融入 “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安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联动发展。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政策资金、贷款贴息、保费补助、项目用汇等方面鼓励安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国际产能合作,让更多安徽产品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时谋划在“一带一路”重点贸易国家举办安徽出口商品展览会,举办专题贸易对接活动,引导企业通过参加境外展会来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开拓“一带一路”市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机遇,推动各类规划与沪苏浙相关有机衔接,积极推进安徽与长三角联动发展。始终立足自身优势,突出重点合作领域,扎实推进沪苏浙皖的区域合作:一是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响应合肥和上海的“双城合作”呼声,全面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共同建立和完善国家级开发区、科技园区、政策先行试验区等。二是从全局角度重视皖江城市带融入上海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要从过去企业间的经济合作,逐步走向城际间的合作,以高度协同互补和同城化为目标,建立规划衔接、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统一“经济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