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燕芳
九江市中医院骨伤2科 (江西九江 332000)
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重要手段,只要有关节破坏的X线征象,伴有中度至重度持续性的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其他各种非手术治疗无法缓解者,都有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指征[1]。骨性关节炎是其首选适应证,其次还有股骨颈骨折、创伤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髋关节置换术具有矫正畸形、缓解关节疼痛及改善关节运动功能等功能,且经过40余年的发展,其成功率近乎100%,不仅安全可靠,同时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也相对完善[2]。本研究探讨TDP治疗仪联合护理干预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切口愈合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对照组男10例,女15例;年龄29~72岁,平均(38.92±5.12)岁;病程3~19年,平均(8.27±3.15)年。观察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为28~71岁,平均(37.59±4.86)岁;病程2~18年,平均(8.73±3.3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术前均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血糖、血常规、凝血、心电图、CT及髋关节X线等。行术前牵引,最大限度使患肢接近正常长度,准备充分后进行手术。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阻滞麻醉,手术材料分别有非骨水泥型髋假体与骨水泥型髋假体,手术方式分为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
两组术后均给予专科护理干预。(1)指导患者保持正确体位。切口在侧方的患者,将患肢适当抬高,使其能保持外展中立位,避免外旋而导致关节脱位的发生;切口在后侧的患者,指导其将患肢平放于病床上,翻身时应进行左右45°的侧翻,禁止侧身90°;若必须行侧卧,需在双腿间加用软枕,使用皮牵引保持位置,或是穿丁字鞋,避免患者患肢外旋。(2)加强测量患肢皮肤温度及小腿周径,若是疼痛加剧,局部红肿,皮温升高,患肢小腿周径存在差异,需考虑静脉血栓的发生,应及时告知医师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术后12 h脐周注射低分子肝素。(3)术后伤口放置引流管2~3 d,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患者伤口引流液情况,确保引流管的通畅,防止打折;避免由于血液在伤口处淤积而引发感染;若患者伤口敷料存在渗血,应及时更换。对照组在专科护理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防旋鞋及腰带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TDP治疗仪,1h/d。
比较两组引流袋内出现引流液的时间、切口红肿消退时间及切口血肿发生率。
观察组术后引流袋内出现引流液的时间为(6.30±3.35)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01±3.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5.929)。
观察组切口红肿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切口红肿消退时间比较[例(%)]
观察组发生1例血肿,发生率为4.0%;对照组发生10例血肿,发生率为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群的骨折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髋部骨折是老年人群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骨折。股骨颈骨折和髋关节病变的治疗主要是髋关节置换术,该术式是以手术的方式置换因疾病或是损伤破坏的关节,可彻底切除病灶、缓解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但由于髋关节置换术创伤较大,操作难度较高,故早期的护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护理干预中除了要重视患者体位的摆放、早期功能活动外,切口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点之一[3]。这是因为术后随着麻醉效果的消退,患者会感觉到剧烈疼痛,在加之切口红肿以及渗液等不良事件的发生,若是处理不得当或是不及时,则很容易引起切口感染、皮肤张力增加、切口裂开以及延迟愈合等情况,甚至出现切口不愈合的情况。TDP治疗仪是根据人体所需微量元素制作的治疗板,可以提高机体内脑啡呔的分泌,起到持久镇痛的效果,同时还能增加各种酶的活性,加速人体对缺乏元素的吸收。大部分患者在接受TDP治疗仪照射后,疼痛感均有明显下降,且切口愈合速度明显提升,渗液情况明显减轻[4]。本研究结果显示,TDP治疗仪具有较好的消肿和止痛效果,还能够有效缩短切口愈合时间,且安全性较高,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TDP治疗仪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切口愈合有显著疗效,能够减少留置引流袋的时间,加快切口红肿消退,降低切口血肿发生率,且使用便捷,操作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