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芳
上饶市人民医院儿科 (江西上饶 334000)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是在大气压与液体静压的作用下将药液、无菌液体及电解质等通过静脉输入患者体内[1]。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他们生性好动,对疼痛的耐受性较低,如果护理不当,容易造成针头脱落等情况。如何降低患儿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护理研究的重点。本研究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在静脉输液患儿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儿科门诊收治的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2~7岁,平均(3.23±1.08)岁;疾病种类:腹泻10例,支原体肺炎8例,支气管炎12例,上呼吸道感染19例。对照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1~7岁,平均(3.72±1.19)岁;疾病种类:腹泻11例,支原体肺炎9例,支气管炎10例,上呼吸道感染19例。两组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大多数患儿对静脉输液都存在一定的恐惧感,因此护理人员应与患儿亲切友善的交谈,帮助其消除恐惧,稳定情绪。(2)激励疗法:小孩子一般都会喜欢受到奖励和赞扬,在静脉穿刺及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对表现好的患儿进行表扬,或是给予小红花之类的奖励,提高他们的配合度。(3)温馨环境:通过播放患儿喜欢听的音乐或是动画片等,转移其注意力,保持输液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减少患儿的陌生感和不适感。(4)穿刺过程的护理:患儿在穿刺过程中情绪最不稳定,部分患儿由于害怕疼痛会抵制穿刺,从而影响正常输液工作。此时,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儿交流,为其播放舒缓的音乐,同时也要求患儿家长做好配合工作,通过各种方式,稳定患儿情绪,分散其对穿刺的注意力。穿刺时选择最合适的穿刺部位,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5)巡视护理:由于患儿年龄、身体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患儿静脉输液的滴速较成年人相对较慢,输液时间也较长。在此过程中,由一到两名护理人员组成护理巡视小组,及时巡视观察患儿的输液情况。包括查看输液滴速,是否存在不良反应,患儿是否配合等。并及时与患儿家长沟通和交流,告知其正确护理患儿,避免患儿乱动造成针头脱落或其他不良事件。(6)输液结束后的护理:当患儿完成输液治疗后,护理人员要固定好其输液的肢体,做好止血处理。并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做好不良反应的预防工作。
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针头脱落率及患儿配合度。配合度分为十分配合(穿刺过程中未出现哭闹等表现)、一般配合(穿刺过程中情绪出现轻微的不稳定,但未对穿刺过程形成影响)、不配合(穿刺期间哭闹不止,无法顺利穿刺)。输液总配合度=(十分配合例数+一般配合例数)/总例数×100%。
采取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1.84%(45例)高于对照组的77.55%(38例),针头脱落率4.08%(2例)低于对照组的20.41%(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比较两组输液配合度
患儿静脉血管具有易滑动、难固定且血管细的特点[2],且在穿刺过程中会伴有一定的不适感,导致静脉穿刺及输液过程中患儿配合度较差,有的存在显著抗拒,甚至发生不配合哭闹等行为,这些都会增加静脉穿刺的难度和输液过程中的针头脱落率[3]。针头脱落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增加患儿的疼痛感和家属的不满,甚至会引发医患纠纷。因此,在患儿静脉输液过程中需要给予一定的护理干预措施,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针头脱落率,从而提高静脉输液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针头脱落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输液配合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给予静脉输液患儿综合性护理干预,通过心理护理、穿刺护理、激励疗法、巡视护理及温馨环境的营造等方法,提升患儿配合度,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针头脱落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