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
(北京市国联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北京 100000)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时代造就新形势。迈入新时代,混凝土企业的法律风险防控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对混凝土企业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多个重要场合强调诚信的重要性。2016 年,习总书记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围绕着解决“执行难”问题出台了多项措施,都是对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有益尝试。并且,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现在,执行法官在办公室里通过网络系统就可以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不动产等信息,而且全国各级人民法院的被执行人、失信被执行人、法定代表人限制消费等记录亦公开、透明,可随时查询,相伴终生。
长期以来,有些混凝土企业抱着“即便偶尔打个官司,损失也是有限的,利益总比损失大”的想法,在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比较随性。现在看来,因未履行生效判决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混凝土企业着实不少,被采取限制消费措施的法定代表人也不乏其人。董事长不能坐飞机事小,企业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后处处受限,直接影响信贷、投标,影响企业发展事大。“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不但是道德宣言,更会逐步落实到立法、司法、执法各个环节。信用上的污点将比经济上的损失更可怕,这要求混凝土企业在经营中恪守契约精神,对于法律有敬畏之心,对于生效判决有敬畏之心,也要求混凝土企业对于法律风险防控工作更为重视。
混凝土买卖合同是混凝土企业应收账款管控的基础,也是法律风险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混凝土企业所面对的混凝土买方,大型的国有建筑企业逐步取代了中小型的民营建筑企业以及草台班子。买方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及较严谨的管理机制,并且投入大量的精力研究混凝土买卖合同,因此实践中买方要求使用自带合同文本的情况越来越多。而且,买方提供混凝土买卖合同文本越来越厚,条款越来越复杂。有些买方想尽办法降低自己的风险,甚至提出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条款。混凝土企业如应对不利,很容易掉入合同陷阱,最后陷于诉讼,甚至货、款两空。应该说,不是我们退步了,而是对手用心了、进步了。
当然,对于合同风险的判定不能一刀切,不排除部分混凝土企业为抢活宁可签订一份极不公平的合同。但据笔者观察,大多数混凝土企业在没有充分理解含义的情况下通盘接受了买方设置的合同条款,相应的在履行过程中亦没有对于合同风险进行补救。其实,签订有风险的合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于合同风险一无所知、坐以待毙。对手的快速成长,要求混凝土企业必须迎头赶上。
诉讼案件是企业法律风险状况的风向标。过去,混凝土企业的诉讼案件集中于三个方面:买卖合同纠纷、劳动合同纠纷、机动车交通事故纠纷。可以说,对于这三方面的风险防控,不少企业颇有心得。但是近年来,混凝土企业法律风险表现形式更为多样,令人应接不暇。比如,随着金税三期的上线,混凝土企业的涉税法律风险剧增,仅仅因为砂石料的发票不规范,多家混凝土企业被责令补缴所得税。又如,有些混凝土买方提议通过保理的方式解决货款燃眉之急,而混凝土企业对于自己做的到底是保理还是反向保理并不明确,只是按照混凝土买方和保理方要求提供资料,签字盖章,对于其中风险并没有预判,而金融风险一旦爆发,比传统的合同风险影响更甚。再如,近年来混凝土企业及相关人员涉及的刑事案件呈逐步上升趋势,有些人对于民事纠纷和刑事犯罪的界限仍不明确,无心之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混凝土企业身处的营商环境日新月异,近年来混凝土企业出现的纠纷、案件已经大大超出了我们传统上对于混凝土企业法律风险的认知范围。在这种形势下,应该把风险防控意识贯彻到决策之前,把风险防控程序提前到决策之前,以不变应万变。并且,企业还应及时了解立法司法动态、借鉴行业经验、储备法律知识、培养法律人才,打有准备之仗。
新时代混凝土行业面临新形势,混凝土企业发展面临新挑战,法律风险防控工作面临新要求。新年伊始,蓝图待描、百业待兴,长路漫漫,我们唯有提高风险意识,做充足准备,坚定信念,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