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水资源监测能力提升研究

2019-02-15 23:39王德维
山西水利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入河排污口监测站

王德维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连云港分局 江苏连云港222004)

1 研究区域概况

连云港市地处江苏省东北部,地处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最下游。全市总面积7 615 km2,常住总人口447.4 万人,属暖温带南缘湿润性季风气候,兼有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多年平均气温14.0℃。连云港市降雨量年际分配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904.2 mm,多年水面平均蒸发量为855.1 mm。连云港市本地水资源短缺,主要依靠调引江淮水。全市人口密集,农业发达,工业稳步增长,供用水量大,水环境较为突出。

2 水资源监测现状

2.1 监测站网

2.1.1 水量站网

全市现有水文站6 处、水位站7 处、雨量站44处、蒸发站3 处、浅层地下水站39 处、深层地下水站39 处。

2.1.2 水质站网

全市现有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142 个(不重复),其中:水功能区(全市86 个)全覆盖监测断面89 个,饮用水水源地监测断面7 个,省界断面5 个,排污口49 个。地下水水质站点47 个,其中浅层38 个、深层9 个。

2.1.3 水生态站网

水生态监测站网目前尚处空白。

2.2 监测内容

2.2.1 水量监测

采用人工、遥测在线等测验方式,进行流量、水位、潮水位、地下水位、雨量、蒸发量等传统水文要素项目的周期性、机动性监测,按相关测验规范、文件要求进行水情报汛、预测预报、资料整汇编。

2.2.2 水质监测

监测项目、频次等主要依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年度站网文件、各类现行标准规范要求执行,总体上基本能满足工作要求,但受监测装备、人员、运行经费投入等因素制约,目前偏重常规无机类理化项目,有机类、水生态监测项目开展较为滞后。

地表水水功能区:按现有区划实施全覆盖监测,其中省重点水功能区逐月施测、其余功能区双月施测;主要监测项目有水温、pH 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湖库)、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六价铬、铅、氰化物、挥发酚等20 项,湖库增测叶绿素a 与透明度,并针对具体区域、水域情况选测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的其它项目。

入河排污口:2 次/年,分别安排于5月、10月;监测项目主要有流量、水温、pH 值、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等8 项。根据污水性质,对部分入河排污口增测其主要特征污染物指标。

饮用水源地:2 次/月,分别安排于每月5日、25日;监测项目有水温、pH 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氯化物、氟化物等7 项。

地下水:2 次/年,分别安排于3月、8月;监测项目主要有水温、pH 值、电导率、氯化物、总碱度、硫酸盐、矿化度、总硬度、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氰化物、挥发酚、六价铬、氟化物、砷、汞、铜、锌、铅、镉、铁、锰等22 项。根据水污染特点,适时增加特征性污染指标。

2.2.3 水生态监测

尚未开展水生态监测。

2.3 监测能力

目前水位、雨量等项目均已实现遥测在线,流量、蒸发等仍以人工驻测为主。测验装备配套主要有测流缆道、流速仪、水准仪、走航式ADCP、水位计、雨量计、蒸发皿、GPS、全站仪及断面附属设施等;水情信息利用省水利骨干网进行传输、处理和管理,建有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水情分中心1 处。目前水量巡测工作尚未形成站队体制,特别是基层监测中心建设标准较低、部分区域尚未设立,技术装备、人员不足,没有配置专用巡测车,整体巡测能力较弱,与水利部提出的“机动灵活、快速反应、综合服务”要求有一定差距。由于水量测站普遍地处偏远、边界等野外区域,相关测验设施维护、防护难度较大,对监测能力的正常发挥有一定影响。

水质监测以野外采样、实验室人工监测为主,部分时效性项目采用现场监测。建有水环境监测分中心1 处,具国家级计量认证资质,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可对外出具具法律效力的监测数据;认证监测范围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生活饮用水、污水及其再生利用水四大类样品计58 项参数(含丙烯酰胺、丙烯腈、多氯联苯等7 个有机项目,按省中心统筹认证计144项参数)。监测装备配套主要有电子天平、pH 计、电导率计、便携式水质多参数测定仪、分光光度计、离子色谱仪、原子吸收仪、原子荧光仪、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气质联用仪、流动注射分析仪、显微镜、离心机等仪器设备及实验室成套台柜、集成通风系统、空调系统等,配置移动监测车及车载监测装备一套。

3 存在的问题

1)水功能区监测站点方面:部分河流水功能区较长,现设水质断面数量不够;市界及县级行政区之间缺乏监督断面,不能满足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的需要。

2)入河排污口监测方面:需根据排污口整治规划,进一步完善工业企业入河排污口及城镇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监测。

3)水生态监测方面:仍处于空白阶段,需进一步提升相关监测能力。

4)饮用水源地监测方面:对照省水利厅公布的水源地名录,以及连云港市城乡供水规划确定的水源地及备用水源地,尚有部分水源地未布设水质站点。

5)水质自动监测方面:部分省界缓冲区或敏感水域、饮用水源地还未设立自动监测站,未实现水质实时监控。

6)应急监测方面:应急机动监测设备比较薄弱,应急监测技术与能力还需提高。

7)信息管理及决策系统方面:水资源保护监测信息归集困难,尚未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影响了管理效率,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尚未形成。

8)人才队伍和装备方面:随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深入实施,水资源监测任务日益繁重与监测人员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水环境监测分中心化验人员偏少,除采样外,每人还要承担多个项目的监测任务,每人要同时操作几台大型仪器设备,导致主要时间消耗在常规的监测工作上,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价等深加工和更深层次的服务上精力投入不足。同时随着监测工作领域不断扩大,新的技术不断得到应用,现有的技术水平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4 提升对策

4.1 优化监测站网

从水源、取水、输水、供水、用水、耗水、排水以及行政边界等方面考虑,优化水量、水质、入河排污口、地下水等监测站网,实现一站多能,建成功能完善、密度适当、布局合理、项目齐全、层次清晰、技术先进、设施一流,与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建设相适应的监测站网体系。[1,2]

新增8 个水功能区监测站,作为市界、县界监测断面;入河排污口规划实施后共有10 个,全部实施监测;新增15 个水生态监测站点,对3 个大型水库、1 个生态净化湖泊、2 个湿地和部分区域性骨干河道开展水生态监测;合并4 个水源地监测站点,新增15 个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站点,全部实现自动监测;新增6 个地下水监测站。

根据全市实际需要,设置省际(苏鲁)交界巡测线和沿海巡测线,监测水量、水质变化情况。省际(苏鲁)交界巡测线沿东海县西部边界、赣榆区西北边界,长135 km;沿海巡测线北起绣针河河口,南至灌河两岸(灌南县境内),长约180 km。

4.2 加强装备能力

扩建连云港市水环境监测实验室,加强水文机构水资源监测技术装备能力建设,在提升日常监测能力的基础上,配备先进、可靠的水资源量、质、水生态监测仪器设备,提升整体监测能力。

4.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水资源监测队伍人才培养机制,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改善人员结构,配备熟悉水量水质、水生态监测的专业人才,提高水资源监测技术人员整体素质。

4.4 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完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能力方案,建立健全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监测、预测、预警系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形成信息报送、发布、响应机制[3]。对突发性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进行分级,成立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机构,领导水文、防办、水资源等有关部门开展应急监测、调度指挥、综合协调等方面的工作。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及时妥善处置各种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配备水资源水文监测车等应急监测设备。

4.5 加强水资源监控与决策系统建设

健全饮用水源地、工业自备水源取水远程监控系统,整合自来水供水管理信息,建设工业企业、公共用水大户、地下水用水户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主要控制断面水位、流量、水质、取水大户取水量等信息实现自动采集、传输和实时监控。针对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水生态、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等监测成果,建立全市水资源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在水资源保护信息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中,建立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管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响应、地下水水资源管理等子系统。通过水资源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实现与上下级水资源管理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4.6 完善法规制定和监测机制

水资源监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部门多,必须建立由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有效制度和计划[4],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各项法规制度,加强水资源监测的法律法规的动态建设,建立退水水质监测和水资源状况通报制度,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违法必究,使水资源监测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5 结语

水资源监测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是实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是保护、利用与开发水资源的重要保障。提升水资源监测能力将有效地促进连云港市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的利用,为全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猜你喜欢
入河排污口监测站
我国将于2023年完成长江黄河等七大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排污口排查
北京市监测站布局差异分析
黔南州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守护绿色陶都的“幕后英雄”——走进江苏省宜兴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
合理规划入河排污口布局 严格纳污总量控制
与酷暑奋战的环保英雄——宜兴市环境监测站现场采样组的一天
环境监测站计量认证现场评审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枣庄市2011年入河排污口调查分析
浅析淮委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制度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