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梓铭,岳贯达,岳士才
(长春岳氏万全堂中医院,长春 130012)
现代社会,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率逐年增长。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容易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可发生癌变[1-2],对患者的预后甚至生命有较大威胁。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岳氏胃病诊疗法”在百年传承中总结发现,并在吉林省中医药科技项目《岳氏溃疡冲剂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开发研究》的受试者筛选与治疗中(以长春岳氏万全堂中医院门诊于2016年11月-2017年10月做临床实验研究的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症状、体征与生活习惯等资料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其他类型胃病90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做对照,分析萎缩性胃炎可能更突出的发病因素)
再次证明: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情志失和、饮食不调、烟酒、药物所伤以及脾胃素虚、年老体弱、家族病史等因素有关(P<0.05)。陈文辉[3]也对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病因素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本病患者)的家族遗传史、精神压力、不良饮食、酗酒、吸烟、过度劳累等情况高于对照组(非本病患者)(P<0.05)。上述病因损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中焦枢机不利,气机升降失调,从而产生或加重食积、湿、痰、热、瘀、毒邪等各种病理产物,这些产物漫长、综合作用,进一步妨碍脾胃气机升降和运化、受纳腐熟功能,以致气血生化乏源,气化不利、阴血亏虚,使胃腑失煦、失养,发生黏膜萎缩,在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呈色泽灰暗、苍白、皱璧细小、黏膜变薄甚至血管消失等表现[4]。中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渐退化,胃黏膜变薄,受上述因素影响更易腺体萎缩而致病,如国医大师李振华[5]指出,本病多是由于年老体虚、久患胃病迁延不愈而成。以上因素中,脾胃虚弱是发病基础,与情志和饮食关系最为密切,患者普遍存在两者的失调。
1.1 情志因素与萎缩性胃炎发病的关系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脾胃运化升降功能正常,有赖于肝气的疏泄条达,如唐容川《血证论》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胆病也可影响及胃,如《灵枢·四时气》讲“邪在胆,逆在胃”。胃腑以通为用,不宜停滞;胃又为多气多血之腑,气血宜调和、不宜逆乱。长期情志不舒,抑郁寡欢,所愿不遂,则肝木乘脾土,脾胃升降失调、运化失常,致清浊不分,壅于中焦,气滞血瘀,胃体失于荣养。若肝郁日久化火,肝火横犯中焦,则胃火炽盛;火灼阴血,日久肝之阴血不足,胃失阴血滋养;火耗精气致胃气不足、运化无力,不能行血则胃络瘀阻。以上因素导致胃腑失和,日久使黏膜逐渐萎缩,分泌胃酸与胃蛋白酶原能力降低,而出现胃脘胀痛或隐痛,嗳气、痞满、嘈杂、口苦,甚至胃脘刺痛,固定不移等症状。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脾胃论》讲:“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脾胃既衰,元气不足”;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治肝可以安胃”,《退庵随笔》有“食后不可发怒,怒后不可便食”之训。
现代医学同样认为,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情绪有关。生理学研究证实,胃肠病与人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过度紧张、悲伤、恐惧、愤怒、忧虑等均可引起神经—体液系统失调,胃肠的调节能力减弱,使胃肠蠕动减慢而排空延迟,胃黏膜血管发生痉挛性收缩,从而黏膜缺血、缺氧,胃腺体分泌异常,长期的情绪失调使胃受到持续刺激,进展为萎缩性胃炎[6-7]。另外,长期情绪刺激可能导致幽门括约肌关闭不完全,使胆汁反流入胃,组胺分泌增多,导致胃黏膜长期受损、发炎、黏膜血管瘀血、胃黏膜血供及营养障碍,出现萎缩、增生。
按五行“母病及子”理论,心病也可传及脾胃。若心阳衰,无力行血,则气血停滞;心火盛,影响及胃,则胃火亢盛;燥热伤及胃气胃阴,致气阴两虚、胃腑失养、胃失和降、气血逆乱,长期损伤胃腑,可引发本病。
在长期临床观察中也证实,对本病心理负担重者较难治。有的患者多年求医,缠绵不愈,情绪悲观;部分伴肠化生、异型增生患者担心癌变,时常焦虑,此类患者常善叹息、郁郁寡欢或易于激动。若其不能调整情绪,治疗效果欠佳。
1.2 情志因素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可使胃黏膜发生炎症反应,细菌毒素和炎症反应可直接损伤黏膜;另外,由于幽门螺杆菌可能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使胆汁反流到胃部,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萎缩、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故对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萎缩性胃炎患者,根除此菌是逆转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增生的重要治疗原则之一[8]。病人通常会服用杀灭幽门螺杆菌的药物,但复发率高,且幽门螺杆菌对部分抗生素产生日益严重的耐药性,致使根除率降低。另外,杀灭幽门螺杆菌需要服用抑制胃酸分泌药,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抑制胃酸分泌过久可引起胃内有害菌群滋生,并引起胃的多种内分泌细胞增生、分泌失调。
临床观察,在本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中,情绪不稳定者常表现为阳性数值下降相对缓慢、症状更明显,说明情志因素与幽门螺杆菌的生长繁殖、危害程度有关。故岳氏胃病诊疗法认为,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根本原因虽然在于脾胃虚弱,但常与情绪因素有关。由于脾胃阳气亏虚,加之气郁不舒,肝胆、脾胃气机失调,使胃的血运和排空障碍、胃酸分泌失常,一旦遇到传染源,幽门螺杆菌就容易大量滋生。如果不健运脾胃、调节情志、疏通气机,单纯杀灭幽门螺杆菌,可能会导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久羁,渐致气虚血瘀,胃络失养、瘀阻而黏膜萎缩、肠化、增生。会导致部分患者幽门螺杆菌不易根除,治疗后易复发,复发者根除率降低。
2.1 饮食习惯
2.1.1 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是导致萎缩性胃炎发生的重要原因。《明医杂著》说:“人惟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脾胃损伤,胃损则不能纳,脾损则不能化,脾胃俱虚,纳化皆难,元气斯弱,百邪易侵,而饱闷、痞积、关格、吐逆、腹痛、泄痢等症作矣”。若暴饮暴食,超过胃的受纳、腐熟和脾的运化能力,中焦壅塞,出现腹胀、纳差、嗳气、呃逆等症,日久脾胃受损,如《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陶弘景说:“不饥强食则脾劳”;《千金要方》指出“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都指出人在不饥饿时过度进食,会使脾胃肠受损。反之,如果饮食过少,正气会逐渐虚弱,《灵枢·五味》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会造成气血津液的化生不足,也导致肝气虚,疏泄无力,气机受阻,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升降运化乏力,胃黏膜缺血、缺氧,日久而萎缩。
现代医学认为,长期饮食不规律,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一方面影响胃液的分泌,另一方面导致幽门括约肌松弛、胆汁反流,损伤胃黏膜。同时饮食不规律会使胃肠的动力减弱、消化吸收减少、局部免疫力降低,容易引起幽门螺杆菌等感染、菌群失调,致使胃黏膜血供及营养障碍,从而致病。
2.1.2 五味偏嗜 五味偏嗜亦可造成脾胃损害、气血逆乱、阴阳失调,酿生痰湿、食积、寒热、瘀血等病理产物。《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素问·宣明五气篇》讲“五味所禁……无令多食”;葛洪《抱朴子》说:“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辛多伤肝”。特别是饮食长期过辛或过咸,耗伤气阴、助热滞血,使胃腑失养,又直接刺激胃黏膜,使黏膜充血、水肿,胃部抵抗力下降,幽门螺杆菌容易感染、大量繁殖、破坏力增强,加之食积、郁热、瘀血等病理产物留滞,日久导致胃黏膜萎缩。
2.1.3 饮食寒热过度 饮食过度寒热和过食寒性热性食物也会损伤脾胃,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寒主收引主痛,故寒凉饮食和外寒犯胃,会引起胃痉挛性疼痛,会使气机失调、胃肠蠕动加快而减少营养物质的吸收,会使胃部血管收缩、黏膜血流减少。过寒或过热的饮食又会影响胃泌素的分泌和胃蛋白酶的活力水平,影响胃黏膜再生能力和屏障作用……这些因素的长期作用,都可能导致萎缩性胃炎。故饮食要“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而且热性食物,如辣椒、咖啡等,辛温助阳,过食易伤阴液,现代研究发现,其能促进胃酸分泌,刺激胃黏膜,加重病变。寒性食物,如螃蟹、龙虾、西瓜、苦瓜、碳酸饮料等,长期大量食用易壅中助湿、损伤胃气。有研究发现,碳酸饮料中的部分物质会抑制胃肠道有益菌,加速氧化,而且使胃肠功能紊乱,长期作用于胃部易导致黏膜受损。茶多酚能抑制这种氧化作用,保护黏膜[9-10]。
2.1.4 碱性、煎炸、油腻、腌制食物 碱性、煎炸、油腻、腌制等食物也会引发或加重病人的胃肠负担。萎缩性胃炎患者由于普遍缺乏胃酸,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使蛋白质、铁、维生素C、维生素B12等营养素缺乏,再吃碱性食物,如松花蛋、含碱馒头等会加重胃酸缺乏,引起营养不良、菌群失调等严重后果。煎炸、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延缓胃的排空,增加胃的负担,使脾胃之气更虚,加重疾病,引起胀满、烧灼感、嗳气、食欲下降等症状,加之食物在煎炸时有苯并芘等有毒物质产生,易导致胃黏膜病变,增加萎缩性胃炎发生的可能性。长期过食咸菜等腌制食物除了易引起胃酸缺乏、消化不良和胃黏膜充血、水肿外,其还含有大量亚硝酸盐,后者进一步生成N-亚硝基化合物,刺激、损伤胃黏膜,易使胃黏膜萎缩甚至癌变[11]。
2.1.5 酒食不节 “酒体阴而用阳”,长期酒食不节,可酿生湿热,正如《本草衍义补遗》讲:“酒者……湿中发热,近于相火”,湿伤脾气,热耗胃阴,湿热阻滞,引起脾胃升降失调、运化乏力,引起脾胃过劳、胃腑失养,降低胃黏膜再生屏障作用,导致胃黏膜逐渐萎缩、化生等病理改变,如《济生方·胀满》云:“食淡生冷,过饮寒浆,扰动冲和……中焦痞结,必成胀满”。现代医学认为,饮酒会导致胃酸分泌增加,长期过多胃酸刺激易破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降低胃黏膜屏障作用,致使穿透胃黏膜的致病物质增多[12],尤其是对酒精不耐受者,长期过量饮酒会使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出血,导致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有研究表明,酒精含量与萎缩性胃炎发生率呈正比,酒精含量越大,酒龄越长,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越高[13]。
2.2 饮食不洁 变质食物产生有毒物质,不洁食物细菌过多,刺激胃部产生炎症,炎症和细菌毒素长期作用可导致胃黏膜受损,发生萎缩性胃炎。正如《金匮要略》曰:“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
《素问·刺法论》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萎缩性胃炎患者大多患胃病多年、经久不愈、脾胃素虚,在此基础上各种发病因素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水谷运化失常,气机升降失调,中焦枢机不利,产生或加重食积、湿阻、痰凝、热郁、血瘀、毒邪等病理产物,如《脾胃论》说:“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这些病理产物综合作用,会加重脾胃负担,使脾失运化水谷之力,胃失受纳腐熟之能,气血阴阳亏虚,病理产物结聚,胃体长期失养;加之胃不和降,轻浊相混、排空障碍,胆汁上逆,胃黏膜长期受损而致病。由于脾胃虚弱,无力驱邪,邪气凝聚日久,脾胃愈发虚弱,以致病程迁延难愈[14]。
有研究表明,萎缩性胃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相关亚群水平存在失常。用补气健脾的中药能使之趋于正常[15],从现代医学方面证实了脾胃虚弱是萎缩性胃炎病变中的重要因素。
“烟为辛热之魁”,长期吸烟,郁热伤阴、毒损胃络,使胃部气机失调,胃络瘀滞,失于濡养而腺体减少、黏膜萎缩。现代医学认为,长期吸烟是罹患萎缩性胃炎的危险因素,烟雾中含有亚硝胺、多环芳烃等多种能损伤胃黏膜的毒性物质[16-17],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