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春,季璟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充分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坚持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实现脱贫目标,做到“脱真贫,真脱贫”[1]。我们党始终坚持并践行向人民和历史许下的“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习近平高度重视我国的贫困问题,十分关心贫困地区的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贫困理论和扶贫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和脱贫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思想。
第一,经济增长的减贫带动效应持续减弱迫切需要精准扶贫进行靶向治疗。“贫穷不是社会主义。”[2]农村贫困治理一直以来都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扶贫的对象和目标主要是以区域为主,采用整体推进的方式进行扶贫开发。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实施了以国家或省确定的贫困县为主要扶贫对象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1994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仍然以贫困县为主要对象,将扶贫的贫困县数量增加到592个。从2001年开始我国的扶贫目标有所调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将贫困村作为扶贫的重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在原有的扶贫重点县和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4个集中连片的特别贫困地区。主要通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来带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以区域为对象的大规模扶贫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了贫困地区大规模的减贫。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年农村贫困人口下降了4.2%,对全球减贫事业的贡献率达到了 70.0%以上[3]。
以区域为对象的扶贫开发能够在短期内集中资源开展扶贫工作,促进贫困地区脱贫。但是,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减贫效应则不断下降。造成减贫效应下降的原因:一方面,由于目前尚未脱贫的地区大多是深度贫困地区,尤其是自然环境恶劣、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山区或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依靠区域惠普脱贫难以解决贫困问题,只有遵循减贫规律并采取以靶向治疗为特征的精准扶贫,才能啃下深度贫困这块“硬骨头”。另一方面,以区域为对象的扶贫模式存在一些缺陷,如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使贫困地区内部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4],扶贫政策的针对性不强,扶贫方式较为粗放,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扶贫的寻租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要切实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就必须将扶贫对象由区域转为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创新精准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分类施策,进行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第二,扶贫工作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新时代所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表现得特别突出,必须着力解决扶贫工作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克难,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基础。我国扶贫和减贫的阶段性特征要求,必须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当前,我国的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决胜阶段,深度贫困地区成为了当前扶贫工作需要啃的“硬骨头”,搞好精准扶贫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扶贫工作越向纵深推进,面临的困难就越大。由于深度贫困地区往往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自然环境恶劣,内生动力不足,致贫原因复杂,因此,所面对的贫困都是贫中之贫和困中之困,是我国脱贫攻坚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简单依靠常规方法、普通思路和普惠性的政策按部就班地整体推进扶贫工作难以取得成效,只有动员各方力量采用更加精准和更具有针对性的举措进行脱贫攻坚,才能促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关键阶段必须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到了最后的决胜阶段。2020年完成全面脱贫工作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指标和硬任务,其中,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建成的关键。习近平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5]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情况不一,贫困原因千差万别,发展能力和发展需求各有其特殊性,不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搞大水漫灌和走马观花的粗放式扶贫无法完成在短期内脱贫的艰巨任务,无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因此,需要根据各个贫困地区和群众贫困的原因,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和靶向治疗。只有想办法、寻路径,将各项扶贫政策和措施落实到贫困地区和贫困对象上,在精准施策上下功夫,在精准推进上用准力,才能收到扶贫成效。只有采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才能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解决扶贫工作所面临的矛盾,确保2020年我国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
第四,国际减贫面临的严峻形势呼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准扶贫方案。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各国政府不断尝试通过提升科技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等多种途径来解决国内的贫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球的贫困压力。但是,从总体上看国际减贫形势依然严峻,世界范围内的减贫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失衡态势,南北差距依然较大,造成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异常复杂,消除贫困难度很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贫困人口数量不减反增,贫困问题仍然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2016年,在联合国大会第70届会议上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各国也确定了具体的减贫目标,可见减贫工作任重道远!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消除贫困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凝聚国际共识。习近平站在全球减贫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倡导各国加强减贫交流,开展互助合作,积极构建人类减贫命运共同体。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正在集中全国之力进行脱贫攻坚,努力解决我国的绝对贫困问题,为国际减贫目标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注重精准识别、精准扶贫和精准管理,能够有效解决全球经济发展的减贫效应递减的困局,为国际减贫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和智慧,这也是国际减贫事业和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期待。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思想的产生与形成与其个人长期对扶贫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实践密不可分。正如习近平所说:扶贫工作始终是他“花的精力最多”和“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早在1992年习近平就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对农村贫困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思考和研究。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深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此后,习近平结合我国扶贫工作实践,从全局的角度对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实践,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精准扶贫思想从理论构建到治理实践都逐步成熟起来,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效果。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构建大格局扶贫,将精准扶贫思想提高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精准扶贫思想基本成熟。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也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实效[6]。他强调指出,推进扶贫开发必须重点解决好“应该扶持谁”“如何扶”“由谁来扶”以及“如何退出”等重大问题[7]。学习理解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思想的科学内涵重在理解“精准”二字的要义,要科学把握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3个重要的精准扶贫阶段。
精准识别是扶贫能够精准推进的前提条件。只有首先识别和找出真正贫困需要帮扶的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才能够继续进行精准扶贫举措的实施,也才能够做到扶真贫和真扶贫。精准识别是做好“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解决好“扶持谁”的基础和关键。习近平强调指出:“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搞准扶贫对象,一定要进村入户,深入调查研究。”[8]通过自主申请、综合评议、张榜公告、核查和建档立卡等方式摸清贫困村和贫困户,将贫困村、贫困户登记入册,建立自下而上的、完整的扶贫对象档案体系。精准识别还必须认真分析致贫原因,找出致贫原因的差异性和综合性,只有找到了病根才能进行对症下药和精准滴灌,把扶贫扶到根子上。要做好精准识别,还必须做到深入群众,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习近平十分重视到群众中去开展调研工作,他要求扶贫干部常去贫困地区走一走,常到贫困户家里坐一坐,常同困难群众聊一聊[9]。
通过精准识别将贫困对象和致贫原因找到以后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努力解决“如何扶、怎么扶”的问题,进而将精准扶贫措施落到实处。习近平对精准帮扶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6]努力保证项目安排精准、确保措施到户精准、实现资金使用精准和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是实现精准帮扶的重要抓手。落实精准帮扶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分类施策,坚持扶贫措施的差异化和创新化。习近平认为,需要根据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具体情况,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和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工程来促进精准帮扶工作的完成。“五个一批”是精准帮扶分类施策思想的具体体现,只有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才能实现药到病除、精准脱贫。
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是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脱贫的制度保障,是确保“脱贫成效精准”和解决好“谁来扶”和“如何退”的重要举措。要做好精准管理就应该努力在精准识别、精准实施、精准脱贫、精准退出的过程中都必须做到精准管理和控制,形成科学有效的精准管理体制。习近平指出:“精准扶贫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10]一要完善精准扶贫工作管理体制,明确扶贫工作的权利与责任。在中央负总责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省、市、县抓落实,重点和重心在乡村的扶贫工作管理制度,建立各部门一把手对脱贫攻坚工作负责的责任体系,建立省、市、县、乡、村5级书记一起抓扶贫、全党动员助攻坚的管理格局。二要加强对扶贫工作人员的精准管理。建立扶贫干部驻村帮扶制度,努力做到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根据贫困原因制订帮扶计划、落实帮扶责任人并加强对其的管理与考核,充分调动扶贫责任人的积极性。三要建立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建立健全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制度,严格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使用程序和使用对象,做到扶贫资金阳光使用,防止出现张冠李戴、扶贫不公、假扶贫的现象,努力做到资金使用精准。还要加强对专项扶贫资金的检查、监管和审计,严肃查处滥用扶贫资金的行为。四要建立扶贫工作考核机制,加强对脱贫成效的考核。将“脱真贫,真脱贫”作为精准扶贫和脱贫的落脚点,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建立以扶贫成效为导向的激励与考核机制,努力转变扶贫工作绩效考核理念,注重扶贫工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确保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取得实效。
习近平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11]“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 ”[12]“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8]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解决好发展为了谁和发展依靠谁的问题。我们党始终坚持和践行群众路线,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就是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各个方面的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和共享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要做到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就不能忽视贫困地区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坚决维护好、努力实现好、不断发展好贫困群众的利益。“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4年1月30日,习近平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伊尔施镇看望贫困群众时告诫当地的干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能否实现如期脱贫。要努力解决好一家一户甚至一个人的现实基本生活问题,要努力帮助人民群众实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只要这些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就不能懈怠,必须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奋斗,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真挚的为民情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和变革的主要力量,推动精准扶贫工作,促进贫困地区脱贫,必须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自身发展意识、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充分激发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脱贫和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11]。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思想充分融合了“五大发展”新理念:创新是引领农村发展的重要动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成果。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立足我国国情对扶贫思路、方式和保障机制等方面的重大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十项行动”等一系列扶贫新方法和新途径。协调发展理念要求,只有增强精准扶贫工作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统筹兼顾、相互协作、强化社会合力,才能取得扶贫工作实效。习近平指出,扶贫工作要切实强化社会合力[13]。精准扶贫的协调性,要求解决好扶贫和发展过程中不协调和不平衡的问题,着力补齐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协作要素中的短板,促进贫困地区更充分的发展,从而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精准扶贫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处理好脱贫攻坚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在扶贫工作中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扶贫理念。“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和“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等举措,既是关注人类的长远发展,也是坚持绿色扶贫理念的重要体现。在精准扶贫中坚持开放理念,就是要努力解决好扶贫工作的内优和外联问题[14]。内优表现为构建一个由多方主体参与的全方位开放的大扶贫格局;外联表现为加强国际减贫合作,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享发展理念需要注重解决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问题,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不能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是我国共享发展理念的鲜明特征。
内源式扶贫与外部扶贫相结合是精准扶贫思想的重要体现。从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原因看,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动能较低、贫困群众的发展能力不足和发展意识不强是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原因。由于传统的惠普性扶贫方式无法有效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甚至容易导致脱贫后的返贫,因此,必须注重内源式扶贫,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基础[15]。习近平早期在地方工作时就提出了“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的思想[16]。他在了解毕节地区的扶贫经验后强调:“贫困地区的发展必须要依靠内生动力。”[17]只有兼顾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才能有效形成脱贫的内生动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习近平在《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的讲话中指出,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是通过扶智增强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经。扶贫首先要扶智,要促进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对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通过教育扶贫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18]。物质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和意识贫困,因此扶贫还需要扶志。“脱贫致富贵在立志。”[19]“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18]只有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群众的主体作用,帮助其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培育其自强自立的精神和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扶贫攻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和伟大战役,单打独斗是难以取得扶贫攻坚战胜利的。习近平指出:“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20]充分发挥政府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在扶贫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协调推进的社会主义大扶贫格局。努力开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新局面[6]。
第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精辟的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1]精准扶贫工作的重心在农村,工作的目标是消除贫困,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共同富裕,使贫困地区的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坚持精准扶贫,实现现行标准下全面脱贫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和新时期应当承担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正如习近平所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8]坚持精准扶贫、推动精准脱贫,促进贫困地区的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不让一个地区和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实现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大扶贫格局,举全国之力合力攻坚,做好精准扶贫工作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完成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彰显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为人民群众办大事、办实事的优越性。如果贫困地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地区面貌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变,群众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么,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不是社会主义[22]。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成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决定着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与信任,影响着国际社会对我们党和国家的看法,精准扶贫是当前我国重大的政治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坚定信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丰富和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制度层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贫困问题的原因、反贫困的主要手段,并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反贫困目标[23]。但是,马克思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问题进行的研究,并没有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贫困治理问题进行分析。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的反贫困思想为理论基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重大的历史背景下,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的伟大实践,把握我国贫困问题的阶段性特征及其演变趋势,遵循我国社会发展的减贫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习近平创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精准扶贫问题提出了“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等具体的扶贫举措。根据扶贫工作实践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复杂性,提出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内源式扶贫、绿色减贫、社会合力扶贫、开创社会主义大扶贫工作新局面等精准扶贫理论,丰富了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内容,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解决贫困的问题,丰富和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
第一,有利于提升我国农村贫困治理水平,促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有效破除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困局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和着力点。要促进农村地区平衡而充分的发展就必须提升我国农村贫困的治理水平,深入推进农村扶贫工作,解决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以往的扶贫工作存在着扶贫对象不明、扶贫工作缺乏针对性、扶贫资源分配不公、扶贫效果不佳等缺陷。同时,由于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下降,因此难以充分解决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工作,多次深入农村贫困地区开展调研工作,在了解我国扶贫的具体情况和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核心的贫困治理理论。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思想要求扶贫工作做到“六个精准”,特别要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3个方面下功夫,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把扶贫扶到点子上和根子上,并从正面对“扶持谁”“由谁来扶”“如何扶”和“怎么退”4个关键问题作出了回答,做到了对症下药和靶向治疗。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思想坚持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做到内源式扶贫与外部扶贫相结合,形成系统化和全方位的扶贫攻坚大格局,完善了扶贫工作管理机制,确保了扶贫工作的精准性。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完善了我国农村的贫困治理体系,有利于解决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促进了我国农村的全面且充分的发展,有助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
第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有利于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农村贫困地区是当前进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决战最为重要的阵地,也是任务最为艰巨的地区。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的关键在于进行农村反贫困治理,打赢脱贫攻坚战,减少农村的贫困人口。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已经到了啃“硬骨头”和深度攻坚的新阶段,脱贫攻坚的时间短、任务重,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精准脱贫攻坚的形势十分严峻。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24]面对致贫原因的多维性和贫中之贫的“硬骨头”,只有深刻认识深度贫困的原因和特征,不断丰富减贫理论和进行实践创新,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更加精准的扶贫举措,才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习近平深刻把握我国脱贫攻坚的形势和特征,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创造性地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顺应了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坚克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思想提倡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坚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找到贫根、靶向治疗,抓住了我国脱贫攻坚的关键和重点,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思想保证。
第三,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和贡献了中国智慧,推动了世界减贫事业的发展。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国政府和人民,消除贫困是各国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了2030年全球减贫事业的发展目标,为消除各种形式的贫困问题指明了方向。从目前来看,国际贫困治理形势还很严峻,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相对复杂且棘手难治,国际减贫任重道远。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倡导国际合作,努力承担消除贫困的历史使命,推动了国际减贫事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在推动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努力解决国内贫困问题的同时,也在积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习近平指出:“中方愿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不断深化减贫等各领域的南南合作,携手增进各国人民福祉。”[18]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思想中的绿色减贫、靶向治疗和内源式扶贫等思想,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精准扶贫思想蕴含了开放的发展理念,为推动世界减贫事业发展和解决世界贫困问题,必须加强国际减贫交流与合作,共享减贫经验,努力构建人类减贫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思想是其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搞好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精准扶贫思想既体现了习近平始终牵挂群众、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也体现了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共享发展的使命担当。当前,扶贫工作处于攻坚克难的冲刺阶段,我们要以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