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昕,王喜臣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吉林省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吉林人民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为吉林大地留下了许多史志典籍。吉林省现有旧志一百余种,主要集中于晚晴至新中国成立前[1],这些资料对于我省历史发展状况研究无疑是一份十分宝贵的财富。吉林省长白山地区作为人参的重要产区,在人参采集、栽种、贸易等各方面均有着悠久的历史[2-3],在地方志中拥有大量记载。通过对吉林省旧志中人参相关资料的整理,对新中国成立前吉林省人参产业的发展状况有了较清晰的了解。
吉林省人参产地主要集中于东部长白山地区[4],从地方志搜集资料汇总情况可以看出,当时吉林省人参主要分为三种:野山参、扒山参、园参[5]。《临江县志》(伪康德二年)卷三,五十八页中记录有“人参分为数种,有老山参、扒山参、园子参之别”。
野山参(又称野参、山参、大山参),是多年生植物,有数十年、数百年、上千年的生长期[6],被誉为“关东三宝”之一[7]。人参花为手掌状白色小花,农历六月花落结果,称为人参果(又称“棒棰花”),果实颜色为红色[8],此时人参被称为“跑红头”[9]。野山参能够重达一两即为佳品,超过二两不足七两的可以成为宝贝,能达到七八两的百年不遇[10]。
在《辑安县志》(民国十九年)三十二页中对于野山参的性质和生长特性有详细的记载:“人参,一作参,参俗作参,多年生草也。五加科,叶为掌状,复叶,由五小叶而成,初生小者三四寸许,一桠五叶;四五年后生两桠五叶,未有花茎,十年后生三桠;年深者生四桠,各五叶生。心生一茎,六七月有花,为伞行,花序小如粟,蕊如丝,紫白色,秋后结子,如小豆色,灰白外壳,生青热红自落。根为补益药品,长者八九寸,略似人形者尤为神品。高丽人参赞云:三桠五叶,背阳向阴,欲求求我,椴树相寻。椴树叶大,阴广其下,常产人参,初夏得者曰芽参,花时得者曰朵子参,霜后得者曰黄草参。性微凉,补中益气,治虚劳内伤,能回复身体及神经之疲劳耳。有健胃之效,为药中珍品,今已难得矣”。《通化县乡土志》(伪康德九年)七十七页中也有野山参的记载:“人参入药大补元气,产于深山,有数百年者,人不易见,挖参人偶得极大之苗如获异宝”。在《永吉县志》(1931年 徐鼐霖 主修)中对于采山参的方法也有详细记载:“采参首领名为把头,先测验其山之森林及草木色泽并土性,以平素之经验,即可逆断参之有无,纯乎心得也。出发至山时,各执一棍,长七八尺,端有铁锥,一端置小刀,名曰索拨罗棍。丈余置一人,并列前寻端,挨步注视。见苗者则喊口令曰,棒棰,闻声娇群集,量苗之大小,即可知根之深浅。大众工作,将周围杂草刈尽,而后轻轻挖刨。一面出土,一面用骨簪细拨,恐伤参之鬓也。挖出之后,以青苔裹桦皮,背负下山, 入市售之”。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吉林的劳动人民已经对于野山参的生长特性、采挖方法有了非常成熟的认识。
移山参(又称“扒山参”),也是山参的一种,其是指将采集到的重约一至二钱的山参重新进行人工栽植,通过人工干预生长速度比野山参要加快[11],经过十余年便能重达二三两,外表形状与野山参相同,只是纹理更加粗糙、外皮比野山参松弛,参须较短而且没有疙瘩,其所含营养比野山参少。在《临江县志》(伪康德二年)卷三六十页中对于扒山参的性质和营养价值有较详细的记载:“扒山参即山参之一二钱重者采得后,重栽入土中其生长较老山参为最速,经十余年便能重至二三两,其形状与老山参同,惟纹粗皮松须短须上无疙瘩,所含之养分约当老山参十分之一”。
园参(又称园子参、秧参)是指人工栽植的人参,六七年即可重达三四钱,大的可达七八钱。[12]在《抚松县志》(民国十九年)卷四十九至二十页中记载了园参特性和功效:“园参状如山参同,由培植者于白露时播种,明年出土,则覆以木板,过二年则移植他畦。普通移三次,即可做货。每年做货在白露节谓之开过,将参由池挖出,雇人洗刷谓之刷水子,俗谓妇女刷水子。出货色气较好,又谓人参,属阳,妇女属阴,阴阳相生,故色气较好,亦趣谈也,其宝妇女性体温柔耐烦做活精细,使然耳兹”。
由于野山参与移山参产量较少,比较珍贵,因此主要应用是制药[13]。园参的产量较高,是进行深加工的主要原料[14]。园参采摘后用水刷净,可制成“冲参”“白干”“生晒”“红货”“洋葠”等形式[15]。冲参指选择品相好的园参,将参须接长,则看起来与大山参十分相似,因此称为冲参;白干是指将园参去小须刷净晾干,由于营养丰富,因此价格较高;生晒俗名“泥打滚”,是挑选品质最差的园参,带泥晒干,价值最低;红货是将园参洗净除去小须,加冰糖在笼屉里蒸熟后在火炕上烤干,这种形式的园参分量重养分輕,价值较低;洋参(又称大力参)是指挑选较大园参,刷皮去须后在笼屉中蒸熟晒干,这种形式为园参的最上品,价值最高[16]。另外,通化县、抚松县记录当地药商制作参糖畅销各处,非常有名。《抚松县志》(民国十九年)卷四,二十页有如下记录“冲参,由园参内拣选姿势佳者,接以露头须条,精制与大山等佳者,可冲山参,故曰冲参。洋参,又名大力参,拣选枝头大者,将须去掉,刮去外皮,然后置于笼屉蒸熟,取出曝干,为园参上品。白干,将园参剥去须条,刮去外皮,曝干之即为白干。生晒,俗名泥打滚,将园参由畦中挖出,连泥晒干,不加制造,故曰生晒,红货即红参,将参刷洗洁净,剥去须子,加白矾米糠,置笼屉蒸熟,炕干之即为红货。糖参,将参带须刷凈,置釜中煮熟之,用针札多孔后,将米糖镕化之置其中,以灌饱糖浆为度,取出晒干,装置木匣,可为馈赠之品”。
吉林省是人参输出的重要地区[17],新中国成立前有人参输出记载的地区有辉南县、安图县、通化县、临江县、抚松县。辉南县主要是有参商远来收购人参。安图县以民国十六年数据为例,主要向营口输出大山参2500两,输出园参10000斤。通化县每年通过陆路运输的形式向吉林市和营口输出大山参1000余两。《通化县乡土志》(伪康德九年)九十页有相关记载:“大山参每岁由陆路运至省城营口二处销行一千余两”。临江的参茸经济是仅次于木业和豆业的第三位经济来源。《临江县乡土志》(民国)二十九页记载:“县境商务,以木业、豆业为大宗,参茸次之。东至抚松、长白、安图,延长千余里,无运输便利、贩运货物之处,抚松等县皆仰给于县衙,本可成为大埠,袛以由安东船运亦多滞缓,商务故未能发达。然设治后,木商参客纷至沓来,商店已增至三百余家,各商获利较厚。前清末叶,奉命设立商务会,于民国二年正式成立”。抚松县是人参最发达的地区,民国十八年输出山参2834两,总收入22672元;输出园参378380斤,总收入302704元;而且抚松县还于民国三年成立了参会,设有总会以及东西北三岗分会。“抚松地处边远,原无居人,出产野参多。嗣后外来之人渐有进山采掘野参,名曰放山,并得领票。事在二百年前后,采者愈多,出产日少,始仿照吉林、敦化办法栽种园参。初营园参营业者,均为劳勤界人,并无资本家,出产极少,买价亦廉,每年所获之利仅可维持其参园之生活。至前清末叶,仍无起色。迨民国二三年始,略见发展,价亦较昂。因欲维持参业,于民国三年成立参会,经由公升堂呈请立案。惟栽种园参者均散在县属东西北三岗,东岗在县东,距城八十里,西岗在县东南,距城亦八十里;北岗在县东北,距城五十里。各岗皆有分会,并各有正副会长,总会设在县城,建有固定会址,瓦房十五间,规模极为完备。三岗参户以北岗营参园,营业共七百四十余家,年可出参二十八万斤,每斤能值炉银五六两,出产额约占全国十分之七,总销营口,分销全球,实为我国特别之出产。若能加意研究栽种方法,自不难日见发展。第一任会长为郑继先,副会长为单凤庭”。
吉林省很多地区将人参税收作为一种财政收入来源,其中长春县设治卖参税,税率10%,由卖主缴纳,《长春县志》(伪康德八年)一百六十八页记载:“参值百抽十(由卖主缴纳)”;安图县每年参税的财政收入达到大洋17000元以上,《安图县志》(民国)卷三 财政志 三十九页记载:“参税 年收大洋一万七千三百五十元零二角六分六厘”;临江县设治土货捐税目,其中包括参茸产品,税率为原价的5%,
通过新中国成立前吉林省地方志中人参相关资料的整理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和自然条件下吉林省人参产业的发展状况,包括人参的采挖与种植状况、加工状况、商业状况、财政状况。通过对吉林省地方志人参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不仅是对吉林人参历史文献的一次发掘,同时也是对人参在吉林发展情况的一次阶段性总结。希望本文能为进一步促进吉林省地方文献中特色文化的挖掘工作发挥自身的作用,为我省现代人参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