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丽,时燕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 210029)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又名“慢性盆腔炎”,临床可表现为不孕,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1]。西医对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时燕萍教授从事中西医临床工作近40年,擅长治疗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科疑难杂病,对于盆腔炎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现将时燕萍教授经验分条阐述。
1.1 湿热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湿性趋下,易伤及人体的阴位。湿邪侵袭阴户,直中胞中,则可导致妇科疾病。湿性黏滞,湿邪为病,常迁延时日,缠绵难愈。湿邪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多由气候、淋雨或久居湿地而致,内湿多责之于脾,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热之邪难以祛除,易阻滞气血运行,临床可见下腹痛[2]。该病的病因复杂,但总体可概括为“湿、热、瘀、寒、虚”5个方面[3],临床证型多分为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瘀滞、气虚血瘀、肾虚血瘀。时燕萍教授认为,本病虽然证型较多,但临床观察以湿热瘀结最为常见。时燕萍教授认为,现代人竞争压力不断加大,思虑劳作易伤脾,导致湿浊内蕴,加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甜食、油炸、辛辣食品,体型往往向腹型肥胖发展,“肥人多痰、多湿”,因而易生湿热之邪,易使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反复发作。
1.2 瘀血阻滞为本病的根本病机 湿热之邪阻滞冲任、胞宫,与气血搏结,聚结成瘀。瘀血形成之后,不但失去了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还影响血液的运行,出现下腹部包块、不孕等症。时燕萍教授认为,瘀血有“浓、黏、凝、聚”的特点,“初病在经,久病入络”“初病在气,久病入血”“气滞必血瘀”,对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这种病程长,病情缠绵的疾病,瘀血的存在是关键,正所谓“旧血不去,新血不生”。
1.3 正气不足,余邪未尽为本病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 时燕萍教授认为,正气的强弱起着主导作用,正气不足,对于外邪的抵抗能力下降,外邪乘虚而入,乃致发病。即所谓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4]。从脏腑辨证来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多责之肾、肝、脾[5]。时燕萍教授认为,该病多表现为肾阳虚,脾阳虚,肝郁。湿为阴邪,日久易伤阳气,既可伤肾阳,又可伤脾阳;湿邪重浊黏腻,致病缠绵难愈,久病则虚,久病及肾;抑或女性先天不足,肾阳虚衰。脾为后天之本,后天脾阳虚无以运化水湿,致水湿壅滞。“女子以肝为先天”,女性抑郁恼怒,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肝体阴而用阳”,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则血凝”,易致血瘀,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反复发作,也会使得女性更加烦躁易怒,导致肝气郁滞不疏,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本病每值经期前后及情志不遂时加重[6]。
综上所述,时燕萍教授认为,湿热瘀阻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为本虚标实之症,“湿热”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瘀血阻滞”为本病的根本病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多累及肝脾肾,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为主,不可过用补益之品,以防滋腻碍胃,化生湿邪。
《傅青主女科》云:“其实血与湿不能两分,世人以赤带属之心火误矣。治法须清肝火而扶脾气,则庶几可愈。方用清肝止淋汤。” 傅青主认为,赤带乃肝郁脾虚,使湿热蕴于带脉,与气血搏结,聚结成瘀,可用治血之品,使火自清,湿自除[7]。其药物组成有白芍、当归、生地黄、阿胶、牡丹皮、黄柏、牛膝、香附、红枣、黑豆。时燕萍教授自拟的“清利方”,是在清肝止淋汤基础上加减而成,方药:续断、黄芩、黄柏、全当归、赤芍、炒白芍、川牛膝、茯苓、泽兰、泽泻、生薏苡仁、醋香附、蒲公英、炒椿皮、苍术、白术。
时燕萍教授认为,“湿热”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瘀血阻滞”为本病的根本病机,“正气不足,余邪未尽”为本病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时燕萍教授不主张应用过多的补益之品,补益之品多滋腻碍胃,易生湿邪,不仅正气难复,而且会加重冲任气血瘀滞,气滞则湿停,导致湿邪留恋,闭门留寇[8]。因此,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为主,兼补肾健脾疏肝。自拟的“清利方”中香附可疏肝解郁,调经止痛。有研究表明,香附有抑菌消炎作用[9],辅以可于土中泻木、敛阴益营的白芍,于血中活滞、散邪行血的赤芍,有研究证实,赤芍可通过多靶点干预达到抗栓抗凝和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10],补血活血的当归,可濡养肝阴,疏理肝气,养血活血,使得气血调畅,则病乃可愈。湿邪日久,易郁而化热,佐以黄芩、黄柏、炒椿皮苦寒以清热燥湿,蒲公英清热利水,发挥抑菌消炎的作用[11]。肝郁脾虚,脾虚湿盛,久则湿热内蕴,而茯苓、生薏苡仁健脾利水渗湿,泽泻渗湿泄热,苍术偏于燥湿,白术偏于健脾,使湿去则热自除。对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这种病程长,病情缠绵的疾病,瘀血的存在是关键,正所谓“旧血不去,新血不生”,需要用活血化瘀之品,泽兰入血分,具有活血调经,祛瘀,利水之效,牛膝可引经血下行,生用能去恶血。久病及肾,多有腰酸之症,加用续断补肝肾。
时燕萍教授认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因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故时燕萍教授处方用药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因人制宜,以清利方为基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加减,以期得到最佳的临床效果。若热象明显者,可酌加败酱草、紫草等增强清热祛瘀的功效,有研究表明,败酱草有抑菌、抗炎、抗病毒的作用[12]。若腹痛明显,可酌加延胡索、仙鹤草止痛;若检查能触到大小不等的肿块,可酌加夏枯草、金银花清热散结,金银花有良好的镇痛、消炎的作用[13];若瘀血明显,可加用马鞭草活血散瘀,研究表明,其还有抗炎的作用[14]。若乏力明显,可加党参、黄芪益气健脾;若腰酸明显,可加用盐杜仲补肝肾;若失眠多梦,可酌加柏子仁养心安神。
时燕萍教授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主张患者适当锻炼,增强体质。《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提示病人应该均衡清淡饮食,少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之品[15]。《黄帝内经》曰:“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该病易反复发作,患者多表现为抑郁、焦虑,通过病房环境干预、健康宣教、营造和谐氛围、放松训练等可以使患者的消极情绪得到有效缓解[16]。心-肾-子宫轴的理论,强调心的重要地位,晚上要早睡,不要熬夜,以免耗伤阴血,阴血被热灼,煎熬成癥,加重病情。
陈某,女,36岁,已婚。主诉:经行腹痛7月余。2018年3月初行诊刮术(取环)之后经行腹痛至今。平素月经规律,周期30天,经期7天,量中,色红,有血块,余无不适。末次月经:9月27日,7天净,第2~4天下腹部胀痛。生育史:1-0-1-1,工具避孕。2018年10月17日来我院就诊,刻下:带下量中,色淡黄,无透明拉丝,无异味,无阴痒,纳寐可,二便调。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妇科检查提示:右侧附件增厚,压痛(+)。阴道彩超:内膜0.26 cm(单层),右侧囊性包块,输卵管积液可能(3.8 cm×1.4 cm)。西医诊断: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诊断:癥瘕(湿热瘀阻证)。处方:续断10 g,黄芩10 g,黄柏10 g,全当归10 g,赤芍10 g,炒白芍10 g,川牛膝10 g,茯苓10 g,泽兰10 g,泽泻10 g,生薏苡仁30 g,醋香附10 g,蒲公英15 g,炒椿皮15 g,苍术10 g,白术10 g,马鞭草15 g,延胡索10 g,金银花10 g,仙鹤草15 g。14剂,1剂/d,早晚温服。经期停药。二诊至四诊患者反馈自觉乏力,经前乳胀,上方加王不留行10 g,党参10 g。继服2个月经周期。2019 年 2月 13日复诊。末次月经:2019年1月28日,7天净。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妇科检查:附件区压痛消失。当地医院阴道彩超:子宫、附件未见异常。
按语:患者为诊刮术后,正气受损,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无力抵抗邪毒,湿热、邪毒趁虚而入,与气血搏结,蕴结胞宫、胞脉,导致气机不畅,瘀血内停,毒瘀互结,冲任失调,不通则痛,以致月经不调、腰痛、少腹痛、白带异常等慢性盆腔炎症状,病程日久,病机复杂。时燕萍教授认为,该病辨证为湿热瘀结,通过长期服用“清利方”加减,患者“湿”“热”已清,“瘀”的症状也较前改善,但对于脾阳虚、肾阳虚、肝郁的病症仍需后续巩固治疗。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势缠绵,日久难愈,对患者生殖健康和心理状况都有很大的影响。除口服中药外,还可以采用中药外敷,物理治疗等多种途径[17]。时燕萍教授抓住“湿热”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瘀血阻滞”为本病的根本病机,“正气不足,余邪未尽”为本病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临床常用“清利方”加减,可清热,利湿,活血,兼补肾健脾疏肝,可缓解盆腔疼痛,改善盆腔黏连,消散盆腔炎性包块,从而减少不孕、异位妊娠的发生率,效果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