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2019-02-15 15:47赵国锋赵绥生
关键词:价值体系价值观核心

赵国锋,赵绥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教育,用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同时,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凝结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社会主流思想舆论。目前,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实践活动正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成为我们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精神动力,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意识形态层面和实践目标层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重要抓手,而且是价值引领层面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亿万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指南,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书写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篇章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重新界定是我们党在价值追求上的重大理论创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八大又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在价值追求上的不断进步,而且也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继承与发展。

20世纪初,面对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国家观念作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以建设和平、民主国家为价值引领,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0世纪50~80年代,集体主义、国家至上、利他主义等成为当时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念多元复杂、新旧观念激烈碰撞,资产阶级自由化、利己主义等非主流价值观甚嚣尘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社会目标层面明确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奋斗的价值追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价值引导;“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发展总体走向认识的深化;从核心价值体系到核心价值观的逻辑演化,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自己的价值追求从相对虚空的意识形态领域落实到实实在在的个人生活层面,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这个涵盖国家、集体和个人3个不同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使我们党第一次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意识形态领域推进到了价值追求领域,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更加具体,也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亲和力和感召力。相对以往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种抽象的“主义”或“理论”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拉近了普通民众与“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距离,使概念化的社会主义真正转变为触手可及的建设目标。不仅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涵盖的领域,也进一步表明我们党在价值追求上真正实现了理论的重大突破。

(一)价值观内涵的横向划分

价值观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关于某一事物有无价值的基本看法和总的观点,是人们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和理想。价值观具有双重意向:一方面,它体现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另一方面,又体现为价值标准,起到规范、引导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作用[1]。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核心要素和重要组成部分,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价值观进行划分。我们认为,依据主体不同可划分为个体价值观、群体价值观和类价值观;依据时间顺序可划分为传统价值观、当代价值观和未来价值观;依据价值观所体现的阶级属性可划分为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和非统治阶级的价值观;依据价值观约束范围的不同可划分为政治价值观(包括法律、法治、民主、人权等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包括财产、分配、效率、财富、金钱等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包括道德、审美、宗教、人生等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包括公平、正义、平等、发展等价值观)、伦理价值观(包括荣辱、善恶、幸福、美丑等价值观)和生态价值观(包括生态经济、生态伦理、生态功能等价值观);依照主体态度的不同可划分为积极的价值观(包括先进、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消极的价值观(包括落后、错误、庸俗的价值观)[2]。当然,还存在诸如教育价值观、生命价值观等一些难以按特定属性进行划分的价值观,我们常说的人生观也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人生价值观。这些对于价值观类别的横向划分,基本上包括了现有的各种价值观内容。

(二)价值观内涵的纵向划分

任何人和社会的价值观都表现为一种系统性的存在,是一种观念体系[3]。因此,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观不仅可以从内容上进行横向划分,也可以从高低层次上进行纵向划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代,内容庞杂的社会价值观体系的纵向结构呈现出金字塔形结构。左亚文认为,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可以分为一般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3个层级。按照这种划分,核心价值观处在最高层次,具有最大的抽象性[4]。就内容而言,一般价值观也可称为基本价值观,表现为非主导性或者从属性的价值观,主要是指涉及人类生活与各种价值判断的具体理念的总和。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社会价值思潮、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的有机整合和系统建构,制约着一个社会的价值趋向、价值追求、价值尺度和价值原则。核心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处在一种社会制度下和社会形态中的人长期普遍遵循、自觉实践的价值追求,它既是社会成员应该普遍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个体应该遵守的一种行为准则。作为社会的终极价值追求和理念,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相对稳定的根本价值准则,是价值谱系中的灵魂,集中反映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主导着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对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起决定作用,进而以“软性约束”制约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5]。

从人类社会发展所经历的几种历史形态来看,原始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平等、公平、友善,这是由当时极端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忠”和“孝”,围绕“忠”和“孝”构建了庞大的封建社会的价值系统。西方在中世纪以基督教教义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主义、来世主义和禁欲主义,是为了重构古希腊理性主义、利己主义和纵欲主义“崩塌”后的空白而构建起来的庞大的价值系统[6]。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及其价值导向[7]。

进入21世纪,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而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构建起来的具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系统,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具体象征。

(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划分的意义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划分是我们党在价值追求维度上第一次厘清了在当代中国语境下,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在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应该坚持的价值遵循,也反映了我们党在探索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演进规律过程中不断由客观实践向主观理论创新的深化。作为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社会基本制度的属性和公民的价值规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中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者高度统一于共同的价值理念,进而规范公民的思想和言行,使其更加符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明确划分在价值观发展史上尚属首次,也是我们党自十七大以来在价值追求层面的重大理论创新。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研究文献综述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嬗变,表明我们党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理解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应该坚持的价值遵循。同时,也衍生出了一个亟待厘清的理论问题: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如果不能厘清这个问题,将给我们学习、研究、贯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诸多困惑,使大家很难理解在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后再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用意和目的。梳理目前学界在二者关系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内核说”或“灵魂说”

梅荣政[8]、戴木才[2]、吴潜涛[9]、廖小平[10]、公方彬[11]、张利华[12]等学者认为,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或灵魂,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价值观的存在基础和重要载体。作为学界比较权威的界定,“内核说”或“灵魂说”更多的是从“社会主义”基本属性的一致性上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仅仅定位于宣传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没有厘清二者之间的差别。

(二)“一致说”或“等同说”

钟明华[13]、吴倬[14]、郑国玺[15]、宋惠昌[16]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和外延上基本一致,应该区分不同语境、场合加以合理运用。这种观点认识到了二者在本质上和外延上的一致性和同一性,但是,没有区分清楚二者在内涵上的显著区别。耿步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隶属于观念范畴,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隶属于对象范畴,二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17]。这一观点明确揭示了二者虽在本质上和外延上基本一致,但在内涵上具有明显区别。

(三)“一致且区别说”

陈静[18]、方爱东[19]、韩振峰[20]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义上具有一致性或同质性,都属于主流意识形态范畴,受社会经济基础制约并服务于经济基础,但是,在狭义上二者侧重点不同,存在切入点、目标和内容上的差异,因此又相互区别。这种观点虽然比较明确地点明了二者在广义上具有内在关系上的一致性和狭义上的相互区别,但在表述上欠缺深入的分析和解释,其观点很难令人信服。

(四)“抽象说”或“概括说”

杨奎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这种体系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价值追求的主观愿景,它体现了人们价值追求的应然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人们价值认识的实然性,表现为群体的信念、信仰、理想、追求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对价值问题的客观认识。价值观是各种价值观念的高度抽象和概括,而价值观念则是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对各种问题的观点和具体化[21]。王孝哲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精神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22]。可见,他们都没有在应然性层面和实然性层面对二者进行深入的区分。

(五)“包含说”或“从属说”

刘书林[23]、左亚文[4]等学者认为,从概念层面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宽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相对较窄。前者对后者具有包容性、指导性和主导性;后者体现和从属于前者,具有附属性。但是,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二者又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种观点虽然比较明确地指出了二者在层次上具有一定区别,但其论述较为宽泛,显得笼统模糊,说服力不强。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关系的研究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论证,现有的研究成果还不能深入解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难以做到让人心悦诚服。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别

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属性,但在内容、层次、实践准则、目标指向等方面两者存在重大区别。厘清这些区别既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差异性,也有助于在实践中确立调控社会生活的价值原则、价值目标和价值引导指向。

(一)定位和表述的区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定位于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意识形态的精神指引。其目的在于为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确立理论指导体系并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以及如何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意在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使民众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目标,也进一步使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作用更具实践性。其目的在于从政治价值、社会价值、公民伦理价值等方面勾画出人民群众对国家发展的美好愿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以及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它是一个包含了不同层面奋斗目标的综合价值系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价值理念追求的重大创新成果之一,作为一个新的科学命题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作为新世纪凝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促进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支撑,它内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决定整个社会价值系统的基本走向。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其对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既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扬弃”的结果,也体现了新时代在价值探索过程中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借鉴原则,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在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和本质的同时,又表征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诉求和目标。因此,二者虽然在制度属性和价值指向上具有相同之处,但在具体定位和概念表述上存在明显差异。

(二)内容和层次的区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精神支柱和道德规范4个部分,这是一个既相互贯通又各有侧重的完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包括国家发展目标、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道德准则,是一个“三位一体”的具体价值观系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增强引领力为目标,通过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引领来紧紧团结全国人民,既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对价值构建的需要,又体现上层建筑的本质属性。在结构层次上,指导思想是灵魂、共同理想是主题、精神支柱是精髓、道德规范是基础,把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建设目标、精神动力以及在此过程中社会成员应该遵循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进行了简约化的概括,进而明确了公民在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动力源泉和基本道德规范等关键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在结构层次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宏伟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高层次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属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3个不同层面回答了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公民培育过程中应该弘扬的中国精神、追求的中国价值和凝聚的中国力量。可见,二者在基本内容和结构层次上存在显著区别。

(三)目的和作用的区别

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的在于确立意识形态的根本地位,从灵魂、主体、精髓和基础4个方面为人民群众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应该坚持的性质、方向、动力以及行动指南,在宏观层面上为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系统布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务实”的角度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尤其是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价值判断通过具体化、明确化的语言进行凝练,以更具亲和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语言进行表述,更加通俗易懂。

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目的在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意识形态宣传领域“西强我弱”,“颜色革命”愈演愈烈,普世价值观甚嚣尘上,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的大背景下,为了突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激励、凝聚和号召作用,进而达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目的,就迫切需要构建一种能够应对西方价值观念冲击,并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共识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因此,它着重回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问题。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进一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出能够为全体人民在价值观念领域所能接受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等文明发展的具体奋斗目标,以达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目的,开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新局面。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说:“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24]因此,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和源泉,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支撑国家发展的文化支柱,也是国家向心力的主要标志。作为全体社会成员在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聚合、引领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整合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思想潮流,以避免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厦基石的侵蚀,从而进一步利用好来之不易的战略机遇期。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个意义上具有更广泛的包容性和现实性。

(四)凝练的着眼点不同,且不可相互替代

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眼于在价值层面上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旗帜,规范人们的价值追求行为,武装社会成员的头脑,引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着眼于追求更大的包容性,寻求全体社会成员的最大认同,实现共同的价值诉求和价值目标。其概括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大共识度和认可度,增强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激励性和号召性,以此形成社会共识,凝聚社会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其使命与价值在于充分体现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思想和意志。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其理论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但难以成为社会建设的具体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一面伟大旗帜,但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能成为社会建设的价值目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但作为精神内驱力,它也不是社会实践的具体目标;社会主义荣辱观解决的是人们日常的行为规范,它虽然是人们日常行为的基本遵循,但涵盖的内容不够广泛、全面,没有囊括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且操作性不强,也不具备实践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践性目标的统一体,体现了社会实践中人们应该遵循的价值准则、价值取向、价值目标,并将这些目标以最精练的语言按照国家、社会和公民3个层面进行了简洁明了的概括,具有明确的实践性和继承性指向。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古代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中也已经内在地包含了儒家学说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的要求和规范[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在国家、社会和公民观念上,正是继承和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内在意蕴,当然也借鉴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因此,二者不但在凝练目的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而且在作用上也具有不可替代性。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

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性,但其本质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都是引领社会思潮和集中体现意识形态本质的价值规范[26]。因此,二者具有紧密的联系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指导和统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处在整个社会价值系统的顶端,是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综合体系。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文化日益多元的今天,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为了高扬社会主义的旗帜,表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形成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寻找协调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的价值路径,为人民提供价值观念的至高准则和找到心灵归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也是在高度综合的抽象理论基础上对具体目标的分解和罗列,其目的是为了使我们所推崇的价值系统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更具实践性和操作性,便于更清晰地体现和反映时代要求、历史潮流、人民诉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和统领而提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简明、扼要,而且具备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总纲的高度概括性,使社会主义的抽象理论演变成了不同层面的具体奋斗目标,既具有理论发展进程中的前后继承性,又体现了逻辑演化上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补充和支撑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务虚”的观念和“务实”的目标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统摄之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练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所蕴含的现代价值观演化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具体化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上不仅弥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层面的空泛性和实践层面的不可操作性,而且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结合起来,进一步细化为可以实现的具体价值目标,使社会主义理论不再显得缥缈空虚,而成为老百姓能够真切感受到的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追求。在丰富并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也起到了补充、支撑和弥补的作用,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再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而是演变为能带来获得感的实现目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更加脚踏实地和更加务实的作风。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统一性

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的吸引力,不仅要有耀眼的旗帜,更要通过物质、精神、政治、社会和生态等的不断发展来体现,这样的社会主义才不至于使人感到空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来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激发人民大众的斗志和士气,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面旗帜,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灯塔,进而为实现中国梦夯实思想根基、凝聚大众共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西方近代文明和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融合与内在统一。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根本属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展现和全国人民的价值诉求,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意蕴,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指针。二者的内在统一性在于:共同形成全国人民的价值观念、树立共同理想、坚定民族信仰、增强共同体意识,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