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潮涌七十载 人水和谐著华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人民治黄事业发展综述

2019-02-15 13:32蒲飞,秦素娟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9年11期
关键词:黄河调度水资源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治理黄河与国家共命运、同成长,谱写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从“一手拿枪,一手拿锨”进行不屈不挠的治河斗争,到新中国成立后探索开辟新的治河道路,揭开“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历史新篇章;从世纪之交研究解决黄河缺水断流等新矛盾,到进入21世纪调整转变治河理念,维护黄河健康生命,谋求人与河流和谐相处,推进黄河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大河安澜保安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黄河创造了伏秋大汛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曾经频繁决口改道的历史一去不返,为黄淮海大平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安全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黄河的治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治黄建设。先后在黄河中游干支流上建成了三门峡水库、陆浑水库、故县水库、小浪底水库和河口村水库,4次加高培厚下游两岸总长1371.2千米的临黄大堤,开展了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开辟了北金堤、东平湖等分滞洪工程,实施了河道整治工程和滩区安全建设,基本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初步形成了“拦、调、排、放、挖”的综合处理泥沙基本思路,同时加强了水文测报、通信、防洪指挥系统建设和人防体系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做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黄河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加强,连续实施两期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基本完成了标准化堤防建设。

依靠这些防洪措施和沿黄广大军民的严密防守,先后战胜了花园口站1958年22300m3/s、1982年15300m3/s等10次洪峰流量超过10000m3/s的大洪水,以及“96·8”洪水、2003年秋汛和2012年流域性大洪水,彻底扭转了历史上黄河下游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取得了连续70年伏秋大汛堤防不决口的辉煌成就,避免了由于黄河决口造成的12万平方千米保护区内1.3亿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以及良田沙化、河渠淤塞、重大基础设施损毁等。2018年、2019年汛期,黄河来水明显偏多,全河大流量过程持续,黄委科学研判,实施干支流水库群水沙联合调度,提前防洪预泄,有效拦洪削峰,确保了水旱灾害防御和滩区安全。与此同时,黄河凌汛难测难守,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治黄工作者通过艰苦努力,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上控、中分、下泄”措施已成为确保黄河安度凌汛的关键措施。

随着经济发展和工程条件改善,治水治沙治滩协同推进。21世纪初,通过调水调沙和防洪运用,黄河下游河道最小过流能力由1800m3/s恢复到4300m3/s,遏制了河淤、水涨、堤高的恶性循环。争取滩区运用补偿,滩区综合治理措施不断优化,滩区群众即将摆脱洪水威胁,彻底走上脱贫之路。

河畅其流惠民生

黄河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黄河疲态尽显、难堪重负。频繁断流直接影响沿黄城乡工农业生产生活,河道萎缩进一步加剧、河流自净能力降低、生态系统失衡,同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1987年,国务院批准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该方案的批复使黄河成为我国大江大河中首个进行全河水量分配的河流。根据国务院授权,黄委从1999年3月正式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这在我国七大江河流域中首开先河。同年8月12日之后,黄河干流再未出现断流。

在水资源统一调度中,黄委行政、法律、工程、科技、经济五措联动,结束了黄河下游频繁断流的历史。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实行以省(自治区)际断面流量和用水总量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严格落实《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等法律法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日趋完备;联合调度干支流骨干水库,充分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建设黄河水资源调度与管理系统,为“精细调度”黄河水资源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探索利用市场手段优化配置黄河水资源的途径,开创全国水权转让与交易先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加强生态调度,实施重点区域生态补水,生态效益日益显现。

如今的黄河,生命得到回归。生机勃勃的黄河似一条生态廊道,辐射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的绿水青山,成为固守北方生态安全的屏障。累计超过6000亿m3水量滋养了干旱缺水的黄河流域及供水区,浇灌千里沃野,输入厂矿企业,泽被千家万户。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明水面积由原来的15%增加到现在的60%,自然保护区鸟类增加到368种,久违的洄游鱼类重新出现,河口三角洲再现草丰水美、鸟鸣鱼跃的动人景象。在黄河水资源“先天不足”的情况下,70年来,12次引黄济津、23次引黄入冀、20次引黄济青,累计跨流域调水211亿m3。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委认真落实十六字治水思路,积极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在完善国家统一分配水量、省(自治区)负责配水用水、用水总量和断面流量双控制、重要取水口和骨干水库统一调度模式的同时,持续强化科学调度和监督管理,发挥了有限水资源的综合效益,确保了供水安全。多次化解流域及相关区域旱情,为保障国家“粮仓”增产增收提供“黄河担当”;实施引黄入冀补淀,滚滚黄河水千里北上润雄安,最大限度支持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2018年度向乌梁素海应急生态补水5.94亿m3,水质明显好转,通过近年补水,目前鱼类恢复到20余种,鸟类达到264种。

绿水青山披锦绣

黄河既是西北、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水源,又是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保障,流域内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12个,在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布局中占据两屏一带,是生态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依托。

黄河泥沙为患,根在黄土高原。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理念由“战天斗地”转变为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治理方式由缺乏统一规划的分散治理走向国家主导的规范治理,减少入黄泥沙措施由“全面撒网”到以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集中治理为重点的有的放矢,山光水浊的黄土高原迈进了“绿水青山”的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水土流失高标准系统治理。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为龙头,累计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3万平方千米,治理小流域2200多条,加固淤地坝1900多座。“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融相生,助力250多万人脱贫。黄委扎实推进生产建设项目“天地一体化”、重点工程“图斑精细化”监管,黄土高原地区主要水土流失类型区水保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探索建立监督检查联动机制,连年实现在建部批项目水保监督检查全覆盖,开展了大规模“四不两直”淤地坝安全度汛暗访督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督查,有力推动了水土流失治理从数量扩张型到质量效益型的重大转变。

截至目前,黄土高原完成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万多平方千米,建成淤地坝5.9万多座,建设基本农田550万公顷,平均每年拦减入黄泥沙4亿多吨,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实现了从“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到“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转变,林草植被覆盖率普遍增加10%到30%,绿色成为黄土高原的厚重底色。

作为黄河代言人,黄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十六字治水思路作为治黄工作的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于2018年12月与流域九省(自治区)检察院、河长办联合搭建起全国首个流域性河湖管理和司法保护衔接平台,不断加强河湖“清四乱”、违法陈年积案“清零”行动等河湖管理和生态治理工作,着力解决流域内积疾多年的重点难点问题,依法清理整治河道内“四乱”问题,清理污染水域面积约7000亩、清理非法占用河道3950千米、整改拆除违法建筑316万平方米,努力实现“河畅、岸固、水净、景美”目标。

2019年的八九月间,黄河展开了全新的画卷。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接连考察黄河兰州段、郑州段,并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擘画和部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这在黄河治理、保护、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也必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七秩风雨起苍黄,万里大河著华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黄委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黄河的重要指示精神,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高度,“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认真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以保护为重,以治理为要,加强与流域省(自治区)相互配合,统筹推进防洪减淤、水沙调控、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等各项工作,坚决做到“四个确保”“一个传承”,确保大堤不决口、确保河道不断流、确保水质不超标、确保河床不抬高、大力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大河上下将以实际行动响应“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谋划长远,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以新担当新作为,勠力同心,奋力唱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来源: 中国水利报 2019年10月10日

猜你喜欢
黄河调度水资源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调度集中系统(CTC)/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维护手册》正式出版
『黄河』
电力调度自动化中UPS电源的应用探讨
基于强化学习的时间触发通信调度方法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