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かわいい」看当代日本人的文化心理

2019-02-15 12:09史小华
长春大学学报 2019年9期

何 佳,史小华

(1.南京大学 文学院,南京 210000; 2.南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当代日本社会对「可愛い」有着特殊的情感。尽管「可愛い」一词与中国的汉字“可爱”很像,但它却不是借的中文义,而是日本自创的和语词。「可愛い」作为一个形容词在日语的词汇系统中拥有很长时间的存在历史,因此由其语义及语用演变可以窥见日本人的社会心理及文化心理。当代日本社会「可愛い」的使用较为广泛,也产生了许多由其衍生而来的新造词。

1 「かわいい」的语源及语用

「かわいい」原始概念为「美しい」,平安时期日本人开始喜欢又小又可爱的事物,因而日本社会文化中精小可爱是一个传统性的美学观念。日本人倾向于将喜欢的东西做成小的形状,比如寿司、点心等等。这一些日常生活的现象其实就是无意识中传达着日本人对又小又可爱的事物的喜爱之情。根据會澤まりえ、大野実的调查,「かわいい」的使用物体对象频率大小依次为:衣服鞋子>人物形象玩具>玩偶。使用人物对象频率大小依次为:婴幼儿>孩子>歌手或偶像[1]。不难看出,「かわいい」的语用中暗示着其语义特征为[+小],这也是可爱美学的原始语义。在真实语料中可以归纳出「かわいい」的几种语法及语用特征。

1.1 肯定评价

『新明解国語辞典』(第六版)对「かわいい」释义有二:保护比自己弱小的对象,想要让对方达到自己不能奢望的状态;有小巧弱小的感觉让人很有亲切感(1)笔者译。。『スーパー大辞林』3.0释义有五:带着很深的感情很认真去对待的心情;拥有可爱迷人的魅力,特别是对女孩、小孩和小动物之类的使用;感觉到幼小并且令人欣慰的;有非常值得钦佩的地方,值得被爱的;可怜的(2)同上。。后者的释义更加全面,其中不仅包含了本义还有引申义。无论是上述哪一种释义,都以肯定评价义为中心。[+弱小]的弱势语义在社会心理层面被转化成为一种优势语义,因为人会对弱小事物产生保护欲,所以综合而言,「かわいい」被赋予了积极的情感意义。作为一个形容词,「かわいい」在句法中常常用于修饰名词,起积极意义的肯定评价作用,这也是「かわいい」的本义。例如:

(1)うっとりした表情でブラッシングを要求するかわいい猫さん。(Yahoo!ニュース2018.10.25)(3)本文的日文例句语料均来源于日本雅虎网站的搜索,括号内标注例句来源及更新日期。中文例句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中心研发的CCL语料库及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

(2)女性から「かわいい」と言ってもらえるロボット、富士通の「ロボピン」(MONOist 2018.10.25)

离开语用层面,将目光聚焦在惯用语层面。惯用语是一类结构灵活、修辞强烈的固定格式。惯用语的喻体特征更能反映格式中词汇的语义特征,通过『スーパー大辞林』3.0慣用語検索可以得到有关「かわいい」的共计5个语例:可愛い子に旅をさせよ;可愛可愛は憎いの裏;可愛さ余って憎さ百倍;孫は子よりもかわいい;わが身可愛さ。以上惯用语中的「かわいい」语义特征有[+爱][+弱小][+可爱][+保护],均为肯定义评价。

1.2 礼貌原则下的委婉否定评价

礼貌与“面子”紧密联系,因此在交际中要适当地顾及对方的“面子”。利奇(Leech 1983)提出了礼貌原则,将其分为6类,本文主要关注到的是得体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2]。得体原则主要是指减少表达有损于其他人的观点。在交际过程中,尽量采用肯定评价义的形容词描述对象,可以达到得体原则中“多使他人受益”的目的,然而选择语义悬殊过大的词汇,则会给对方心理造成反差,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かわいい」作为一个特殊的肯定评价义词汇,首先在原始语义特征中被赋予了[+弱小]等弱势语义,而弱势语义却通过社会文化的补偿成为了一直肯定评价。因此,使用「かわいい」可以满足得体原则下“尽量少让别人吃亏”的特征,在交际中具有委婉否定评价的目的。

「かわいい」的语义特征决定了被修饰的体词成分无需具有[+精明][+能干][+漂亮]等语义,因此在社交环节中,如果对象(事物或人)没有特别的优点,甚至存在某种缺陷,这时候可以使用「かわいい」达到一个委婉否定评价的目的。「かわいい」所含[+弱小]等弱势语义,其肯定评价义对自身的弱势语义产生补偿机制,即在承认弱势特征时能够实现礼貌交际原则,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使得「かわいい」对评价的对象产生积极态度。反言之,正因为「かわいい」可以含有笨拙致可爱义,所以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礼貌原则。例如:

(3)「ねぇ、見て見て~!このスマホケース買ったの~!」

「へぇ…か、かわいいねぇ!」(しらべぇ 2015.04.13)

除了这里提及的委婉否定评价,文章后续分析「かわいい」的语义扩张时也会涉及委婉否定与当代社会审美价值取向的问题。

1.3 话语标记化趋势

从词汇的语义扩张着眼分析,不难发现语义有发展到语用的轨迹变化。「かわいい」的使用频率增加及语用范围扩大,导致「かわいい」出现类话语标记功能。换言之,类话语标记功能产生的内因是词汇内部语义有向语用发展的趋势,从语义到语用的演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基于对「かわいい」语义特征及语用范围的分析,结合实际语例可以看出,「かわいい」有话语标记化的倾向。在此基础上,「かわいい」在特定社交场合出现时的交互主观性也是将来值得深入讨论的课题,尤其是在近距交互式语体中,当不知道如何表达时,可以使用「かわいい」来达到礼貌的互动效果。例如:

(4)下心や社交辞令が隠れた「可愛い」…「言うことないからとりあえず可愛いって言っとけみたいな」(ニコニコニュース 2018.05.03)

除此以外,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当代女性职业观的改变,在职场中有些女性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认可,而想要淡化自己的相貌性格优势,也会出现对「かわいい」的反感现象,但这种抵触的心理产生于特定的语境中,不具备普遍性特征,因此不作展开论述。例如:

(5)「いつも可愛いから、仕事もがんばって」「見た目だけで、能力はないってこと?」と怒らせてしまうかもしれません。(livedoor NEWS 2018.10.24)

话语标记演化是共时与历时两个层面共同经历的过程,处在当前阶段,我们只能看到语言的演化倾向,并对语言演化的趋势作出预测,而更深、更准的判断需要经过系统的论证,今后的研究课题可以「かわいい」为中心,发现更多处于话语标记语法化进程中的词,再作系统论述。

2 汉英日语言表达中的“可爱”之异同

2.1 汉语的“可爱”与“卡哇伊”

汉语和日语之间存在长时间的语言接触,语言接触带来了日语中的部分汉字和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然而「かわいい」并不是借用的汉语汉字,而是日本自创的和字。自然「かわいい」所反映的就是符合日本社会文化的解释。那么,汉语的“可爱”与日语的「かわいい」是否同义呢?通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中心研发的CCL语料库检索可得:

(6)鞋子可选用可爱的浅色的圆头鞋……(《修炼魅力女人》。对应日语释义中的小巧物体对象)

(7)究竟女人的可爱的地方在哪里?(《李敖对话录》。对应日语释义中的女性对象)

(8)见到自己儿子活泼可爱的样子……(《1994年报刊精选》。对应日语释义中的孩子对象)

(9)高元钧又来到朝鲜战场,为最可爱的人演出。(《1994年报刊精选》。对应日语释义中的拥有美丽义,同具令人敬佩义)

(10)当世上虚伪太多,这份坦言,这份可爱,极是难能可贵。(《1994年报刊精选》。对应日语释义中的美好义)

(11)傻得是那样的可爱、可亲、更可敬!(《1994年报刊精选》。对应日语释义中的弱小令人欣慰义)

除此个案以外,有大量语料可以证明汉语中的“可爱”与日语中「かわいい」的语义相仿,那为什么「かわいい」仍然作为一个音译外来语出现在汉语词汇系统当中呢?尤其是在网络语言中作为新词语出现时引起了广泛关注。

正因为「かわいい」紧紧贴合着日本的社会文化,其背后粘着的文化心理是语义特征所无法复制与补偿的,所以它便以音译外来词“卡哇伊”的方式进入到汉语词汇系统当中。音译词“卡哇伊”之所以至今没有消磨掉,就是因为这个词附着着日本人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以及审美价值。“可爱”与“卡哇伊”并存的现象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语言背后的文化力量值得进一步探讨。

2.2 英语的cute与日语「かわいい」

「かわいい」对应的同义英语词汇是cute,「きれい」对应pretty。cute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最初表示的是“聪明的、机智的”。直至19世纪才有了[+可爱]的语义特征[3]。反观日语的「かわいい」,从古至今没有包含[+聪明][+机智]的语义特征,甚至可以说略带迟钝的反而会更可爱。这也反映出「かわいい」对于日本民族来说有着独特的意义,其中隐藏着社会文化心理。

3 「かわいい」的语义扩张及「何々かわいい」的流行内因

近年来,「何々かわいい」的新词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是一个成分可替换的复合词。例如「きもい」和「かわいい」共同组成「きもかわいい」,意为“虽然有点恶心但是很可爱”。此外还有「ぶすかわいい」、「大人カワイイ」、「こわかわいい」等新词出现[4]。这一类新词首先表现在音节增加方面,那么,为什么看似感情色彩不同的两个词会组成新词呢?这要从「かわいい」所附着的文化特征解释,新造词一定程度上激发了「かわいい」的原始义并且充分吸收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力量。

3.1 语义扩张对新词的产生起推动作用

这一类复合词迅速繁殖并为大众所接受的内因其实是日本人的文化心理。以「ブスかわいい」为例,大众对特别美好的人在心理上是有距离感的,与此相对的,对于长相普通甚至不好看的人是有亲近感的。这其中就包含了日本人的美学意识和文化心理。从共时的角度来看,审美意识的转变在全球化的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以汉语为例,通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中心研发的CCL语料库检索可得:

(12)在很多中国人心中,马云丑得可爱,丑得有魅力,有马云这样的标杆我甚至怀疑以后我们的审美观会不会改变。至少我觉得他非常帅。(《史传·谁认识马云》)

单从相貌审美意识来看,“丑”与“可爱”是可以放在同一层面的,这与「かわいい」通过词义扩张得到的「ブスかわいい」有很大的相似度。新的复合词形式「ブスかわいい」对应的汉语表达为“丑萌”,因为“丑萌”的网络词特征较为明显,因此CCL语料库未能检测到相关用例。通过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检索关键词“丑萌”,能够获得较多用例,例如:

(13)今天看到的最丑萌的鸟!!超级像拖把!!!

再从日语层面通过日本雅虎网站搜索「ブスかわいい」可得:

(14)そこで今回はブスかわいいと言われる「ブサカワ」な女性芸能人ランキングTOP22を大紹介します。 (2018-10-17 RANK1 UPDATE)

上述的审美意识的转变反作用于语言形式的情况,不仅仅是日语中的个别现象,汉语中也仅有“丑萌”一词。

以「きもかわいい」为例,这一现象同样可以在中国社会中找到例证。微博或百度搜索“表情包”,会涌现大量的看起来有一点恶心但细想很可爱的图片。尤其是模仿真人表情的“蘑菇头”系列广受追捧。然而无论是CCL还是BCC语料库,检索“恶心可爱”一词都无法得出具体用例,事实上它也没有作为一个词汇的固定形式出现并被人们所接受。因此,从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心理来看,汉语“可爱”与日语「かわいい」语言背后所粘着的社会文化心理不同,注定了两者形式上的扩张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3.2 「かわいい」内部的语义扩张是新复合词出现的内因

本文认为尽管审美意识的转变对语言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可能在不同语言中得到证实,然而日语「かわいい」所粘着的日本独特的美学观使得它在语义扩张时能够形成连动,即量产出「何々かわいい」的可替换式复合词。再从汉语自身来看,上述的“萌”本身就可以认为是在语言接触中产生的一个日语借词。

4 「かわいい」的文化心理及美学意义

日本社会与欧美国家相比,可以说是比较“严肃”的国家,给人的印象是比较“严谨认真”的。从细微繁多的社交细节、特殊的打招呼的方式到敬语和谦语的普遍使用,都体现出整个社会的严肃。与此相对的,「かわいい」所构造的世界就比较轻松。根据徐敏、朱峰、黄莉华[5]的社会调查,日本成年人(特别是上班族)经常在手机上或者包上贴挂小巧可爱的装饰。装饰除了物件之外,还包括文字形式。“颜文字”不失为日本社会可爱的象征之一,也是可爱的文化心理在语言层面的折射。

4.1 可爱的文化心理

日本社会可以说处在一个无意识的「かわいい」世界当中。人对弱小的事物会产生很强的保护欲,比如说小孩子、猫狗等等。这样的社会心理直接导致了日本「かわいい」文化的诞生。因而「かわいい」的文化心理年龄层次跨度也很大,不仅仅在孩童时代,还发生在成年人的阶段,甚至于对老年人都可以用「かわいい」去形容。

4.2 「かわいい」中的娇宠心理(「甘え」)

日本人生活在一个“可爱”的社会里,这种社会文化心理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娇宠心理(「甘え」)。本文从娇宠心理的角度重新探讨当今日本社会的文化心理。娇宠的概念最初由日本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土居健郎氏提出,其心理原型是幼儿在出生一年左右,意识到自己跟母亲肉体分开,已经成为了单独的存在,为了不和母亲分开并且寻求一体感就会产生娇宠心理[6]。这种心理原型映射到社会层面就是想要和周围的人有一体感。这里再提到本文前述内容,在当代日本社会中,如果下属是比较可爱的性格,那么周围的人自然会产生亲近感,以此可以达到和谐人际关系的目的。成年之后固然会压制自己的一部分幼稚的想法,但是娇宠的心理始终是存在的。

娇宠心理的心理性特征更加明显,很难用语言能够表达出来娇宠的情绪。尤其是在成年人的状态之下。「かわいい」的状态相对于娇宠来说更容易达到,并且与娇宠的文化心理有很强的相似度,因此,当代日本社会的可爱文化心理迅速成长并且有成为世界热潮的趋势。从对象上来看,娇宠心理是有作用对象的,是一个互动行为,然而「かわいい」个体也能实现。从互动意义上来说,在想要撒娇却得不到回应的情况下,无法改变他人及周围的环境,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改变自己的情况。让自己从严谨的社会中暂时逃离出来,吃可爱的食物,买可爱的物品,以此来达到一种可爱的心理。「かわいい」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心理开始进入学者的视线,然而本文认为,「かわいい」心理的根源与娇宠的文化心理有关。

4.3 「かわいい」美学及文化理据

日本人的美学意识中,从古至今的判断标准是「小さなものは美しい」,并且行为举止也追求细致入微,这种美学意识是可爱美学的本体。日本“以小为美”的美学观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韩国学者李御宁将这一社会特征归纳为“缩小意识”,认为日本人及日本社会具有“缩小”的倾向与爱好[7]。可爱美学反映在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制作具有代表性的可爱动漫,生产可爱的产品,创造更多的颜文字等等。由日本创造的具有“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通过产品向外输出,并且作为日本的全新标签被广泛接受。日本的可爱美学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热潮,「かわいい」也以音译外来语的形式进入到汉语词汇系统当中。

4.3.1 日本“可爱”美学观的传播载体

美学观的传播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在语言和文学作品层面,本文所探讨的是以日本独特美学观为主导所生产的一系列物质产品载体。日本的动漫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在经济全球化、网络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日本文化得以通过商品载体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以日本的高人气动漫作品『ドラえもん』(哆啦A梦)为例,该作品创作于1976年,最初在日本电视台播放,1991年被引进中国,2002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亚洲英雄”,2008年被任命为日本首任动漫文化大使,其影响力可见一斑。这个卡通人物形象据此可以说是将日本的动漫文化展示给了世界。哆啦A梦的动漫形象拥有典型的日本可爱美学观的要素,其身材相对于人而言较“小”,在动漫人物属性上,猫型机器人的原型——猫给人一种弱小的感觉,再从外观上看,具有圆脸圆眼睛,身体部件构造也接近于人等等。除『ドラえもん』以外还有很多经典动漫,这里不一一列举。由动漫衍生而来的周边(4)这里指的是与动漫相关的产品。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热烈的追捧。中国国内也经常会有cosplay的大会,许多年轻人会穿着与日本动漫里相同的衣服等等。

4.3.2 「かわいい」的文化理据

日本的“可爱”美学观不仅仅表现在传统文化上,同样,负载着日本人“以小为美”美学意识的各类载体也在持续进化之中。“可爱”的美学观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看待日本社会现象及当今的日本文化心理。

文化理据是多元的,是语言和心理双重作用的结果。根据本文的分析考察,「かわいい」文化在形成过程中首先获得了语义扩张,同时受到语用范围的制约,形成了一种语言现象;其次从娇宠心理中演化而来。

5 结语

本文通过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かわいい」进行了深度解读,认为「かわいい」的语义发生了扩张,并对其语义扩张的内因进行了解释,发现其有类话语标记倾向。本文对于系统原理下类似话语标记演变的研究课题与礼貌原则下的语用形式变化,作了相应的预测与展望。「かわいい」在汉语词汇系统中之所以没有与“可爱”形成语义重叠,而是通过音译外来语的方式变成了“卡哇伊”,是因为「かわいい」所粘着的当今日本的独特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识。通过对比「かわいい」与娇宠心理的内在联系,认为日本当今社会的可爱美学与娇宠心理有着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