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菡洁, 张丽娟, 杨 琳
(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 胃肠外科一病区, 湖北 武汉, 430022)
胃肠道手术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普外手术,但手术本身对患者植物神经的损伤却无法完全避免[1], 患者在手术后依旧易出现肠蠕动不足、肠道麻痹等问题,影响预后及康复。本研究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胃肠道术后胃肠道恢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选取本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276例胃肠道手术患者,排除精神疾病或沟通交流障碍者。根据入院单双日的顺序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140例,男89例,女51例,年龄31~68岁,平均(43.6±3.7)岁; 手术类型包括胃大部分切除术54例,肠粘连清除术40例,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36例,胃癌根治术10例。对照组136例,男84例,女52例,年龄36~71岁,平均(44.5±4.7)岁; 手术类型包括胃大部分切除术50例,肠粘连清除术38例,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37例,胃癌根治术11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与本研究。2组性别、年龄及手术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仅给予胃肠道手术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中医护理干预。① 情志护理。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提高治疗效果、加快康复的关键[2]。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首先要通过系统的健康知识教育,帮助患者正确了解自身疾病及术后康复阶段的注意事项[3], 提高患者的认知度,消除恐惧、焦虑等情绪。同时,应持续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以情志相克法合理疏导患者的情绪,并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② 合理膳食。督促患者术后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随着康复进程的推进可适量增加萝卜、山药等富含粗纤维的食物[4]。③ 穴位按摩。根据患者术后的身体状况,在术后6~8 h内将患者置于常规仰卧位,双腿屈曲,选取足三里穴进行按摩,护理人员以拇指垂直着力于穴位,通过揉、按等方式进行,以局部皮肤微红且患者自感酸胀为宜[5]。④ 耳穴压豆。选择王不留行籽,取耳穴三焦、胃、小肠、大肠,对患者耳郭进行常规消毒,并将药籽贴于穴位上,用手指轻按5~10 min, 以患者自感局部灼热、酸痛为宜,每隔2 h进行1次且双耳交替,持续至患者排气为止[6]。⑤ 温灸及经皮给药,选取患者的神阙穴行艾灸治疗, 30 min/次, 2次/d。另选取适量松节油均匀涂抹在毛巾上,热敷于患者的下腹部, 30 min/次, 2次/d。
比较2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进流食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采用自拟满意度调查表,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分为完全满意、部分满意和不满意3个级别,以完全满意+部分满意计算总满意率。
观察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进流食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见表1。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7.9%(137/140), 高于对照组89.7%(122/13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1 2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指标比较 h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2 2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胃肠道手术会引起患者胃肠道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与刺激,进而抑制胃肠道的蠕动,并最终导致不排气、不排便和腹胀等症状,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康复进程。中医护理可通过温和的药物及非药物行为来减轻或避免患者治疗期间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提升治疗效果,缩短康复进程。
本研究中,作者首先对患者实施了中医情志护理,良好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疗效和康复,通过常规的健康知识宣教,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及康复阶段的各项注意事项,有助于提升其依从性,保证后续各项护理服务的顺利开展; 其次,依据中医“怒胜思” “悲胜怒”“恐胜喜”“喜胜忧”“思胜怒”的情志相克法[7-10], 能够更具针对性地应对患者的负面情绪,提升了心理干预的效果; 再次,通过足三里穴位按摩可发挥补气行气、疏通经络、化积行滞、强脾健胃的功效[11-14]; 最后,通过耳穴压豆、温灸、皮下给药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患者的身体机能,加快胃肠蠕动,促进排气、排便等功能恢复[15-1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进流食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提示中医护理干预可加快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本研究还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达到了97.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9.7%(P<0.05),提示中医情志护理方法能被患者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