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静 芬
(新乡市中心医院 新乡 453000)
慢性伤口是因伤口感染或异物残留等多种因素而导致伤口长期不愈合,增加患者痛苦及治疗费用,给患者精神及经济均造成双重压力,而且病情长期迁延不愈,会大大增加医疗风险和医疗纠纷隐患[1]。研究表明,负压伤口技术为临床一种新型的负压治疗伤口技术,利用智能化负压吸引器,并通过连接管与敷料填充,形成一个围绕着伤口的密闭环境,可间断或持续产生负压,作用于伤口处,加快伤口处血液循环,减少伤口处感染发生,促进伤口愈合[2]。为进一步明确负压伤口治疗术作用机制,笔者提出给予慢性伤口负压治疗,总结如下。
我院从2016年7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00例慢性伤口患者进行本次研究,按照1∶1比例配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男60例,女40例,平均年龄(55.40±15.85)岁,平均伤口面积(34.40±31.05)cm2,平均伤口体积(58.90±53.40)cm2,渗液pH为(8.75±0.65);观察组100例,男55例,女55例,平均年龄(56.20±16.30)岁,平均伤口面积(33.92±30.15)cm2,平均伤口体积为(59.25±54.89)cm2,渗液pH为(8.95±0.75)。两组研究对象基础资料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对照组实施常规慢性伤口的治疗,包括清理伤口并包扎,敷料及时更换,实施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先对患者伤口进行清创后,实施给氧负压伤口治疗,首先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操作培训,熟悉“十步法”治疗;实施负压伤口治疗,按照“十步法”的操作过程,实施负压伤口治疗。生理盐水对伤口反复清洗,将组织碎片和腐肉清洗出,伤口及周围皮肤用干纱布擦干,同时注意保护皮肤。置入管道前,先做仪器预热,之后封闭伤口,调控仪器压力-125mmHg,连接吸引管道,采用间歇吸引模式,每吸引5min需休息2min。
(1)统计两组患者的伤口治疗效果,疗效评价标准[2]:显著改善:观察伤口彻底愈合且无感染;改善:伤口愈合良好,但有少量并发症;无效:伤口愈合不佳,甚至伤口恶化。若治疗无效,立即采用其他方法治疗,提高疗效。总有效率为显著改善率与改善率之和。(2)对比两组伤口愈合时间、伤口温度、渗液PH和PUSH计分。(3)统计两组伤口面积、体积缩小率:伤口面积=伤口长度×伤口宽度;伤口体积=伤口面积×伤口深度;伤口缩小率=原伤口面积与测得伤口面积差/原伤口面积×100.0%。(4)对比两组住院时间、换药次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换药疼痛程度。根据数字化疼痛强度记分表(NPIS)[3]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计分为0~10分,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4~5分中度疼痛,6~7分重度疼痛,8~9极重度疼痛,10分为疼痛。
数据分析工具使用SPSS20.0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方差表示,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100例,显著改善33例,改善48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81.0%;观察组100例,显著改善42例,改善5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0%。两组间的差异间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慢性伤口愈合时间、伤口温度、渗液PH和PUSH计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慢性伤口治疗后指标对比
组别愈合时间(d)伤口温度(℃)渗液PHPUSH计分对照组98.69±44.1132.05±1.447.65±0.609.75±4.85观察组86.70±37.4234.52±1.657.25±0.137.91±4.15t2.07311.2796.5152.883P0.0200.0000.0000.002
对照组的伤口面积缩小率、伤口体积缩小率分别为(35.20±31.30)%、(66.40±18.20)%,观察组的伤口面积缩小率、伤口体积缩小率分别为(44.85±35.92)%、(74.25±20.20)%,观察组的伤口面积、体积缩小率均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的总住院时间、换药次数、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换药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对比
组别总住院时间(d)换药次数(次)抗菌药物使用时间(d)换药疼痛(NPIS)对照组64.5±6.811.8±4.516.2±4.55.7±2.2观察组45.2±5.05.2±2.110.6±3.54.3±2.0t22.86613.2919.8234.709P0.0000.0000.0000.000
随着交通意外伤、工伤增加,以及临床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 ,慢性伤口发生率逐渐增加,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慢性伤口主要是指长期迁延不愈,或受感染等因素影响,导致伤口长期不愈合,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4]。伤口愈合受全身因素和伤口局部因素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临床治疗比较棘手。传统方法是采用更换敷料治疗,换药作为慢性伤口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最常用的是干性敷料,但容易导致创面发生结痂、脱水,影响上皮细胞生长,而且容易丢失生物活性物质,影响愈合速度[5]。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人了解到负压伤口技术,也有越来医生认可该治疗方法,将其用于临床治疗慢性伤口中,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当前临床治疗中,采用负压伤口技术治疗慢性伤口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负压伤口技术也可称为负压封闭辅助闭合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智能治疗模式,是通过智能负压吸引,对伤口处形成密闭负压环境,同时覆盖透明膜,隔绝空气,形成保护膜,避免伤口暴露而导致感染加重,增加伤口处血液循环,减少水肿、伤口感染发生,促进伤口愈合[6],而且密闭状态下,会导致伤口周围组织浸润,有利于上皮组织爬行。研究表明,最佳伤口愈合温度为28~32℃,温度升高虽然会导致致病菌繁殖加快,但考虑到温度升高,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加速血液运送,有利于伤口肉芽组织生长及伤口早日愈合。伤口治疗过程中需做伤口冲洗,其目的在于降低感染发生率,但冲洗会降低伤口处温度,一般需3d伤口才能恢复到最佳伤口愈合恢复[7~8]。为了促伤口早日愈合,临床采用红光或红外线照射,通过增加伤口处温度,改善伤口处血液循环。经本次研究统计,观察组的伤口温度高于对照组,表明负压治疗可增加伤口温度,有利于伤口早日愈合。
此外,伤口感染发生多是因致病菌作用而发病,因此减少伤口感染发生的关键,在于抑制致病菌生长。研究表明多数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脓链球菌)生长环境为pH7.2~7.4,若pH低于7.2,则不利于病原菌生长形成。而研究表明,慢性伤口愈合过程中,多为碱性,但随着炎症反应消退,pH下降,渗液pH从碱性转变为酸性[9]。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渗透pH值低于对照组,表明负压可降低伤口处渗液pH,改善血液循环,促伤口愈合。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0%,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换药次数、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以及换药疼痛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表明负压伤口技术治疗慢性伤口效果优于常规治疗方法,有利于慢性伤口患者早日康复,减轻患者换药疼痛。
综上所述,负压伤口技术治疗慢性伤口,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促患者伤口早日愈合,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