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淑贞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PICC为病人提供一条安全方便、快捷的静脉通路,保证了治疗的安全进行。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和危险[1]。置管后穿刺部位渗液的并发症报道不多,但临床也出现不少缺乏临床的护理经验。随着临床的跟踪及随诊。我科从2015年3月起建立系统的防治制度。至2017年12月,一共发现21例穿刺部位渗液的患者。并对21例患者使用聚酯泡沫敷料代替平常的透明敷料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对条介绍。
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我科给全院取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置入PICC导管共3760例,留置导管的时间为32d-276d,其中出现PICC导管穿刺部位渗液为21例,占同期并发症发生率为0.55%。21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26-60岁,平均35岁。其中胃癌及肝癌各占7例,乳腺癌占4例;急性白血病2例,结肠癌1例。21例患者均需要化学治疗。渗液发生在置管3d内有8例;3-7d5例;2周后发生7例,其中1例发生在156d。渗出液均为黄色或无色。21例患者导管材料采用美国巴德公司规格4F的三向瓣膜式及5F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操作方法参照美国输液协会有关PICC的操作规则[2]。留置的部位都在健侧肢体肘上2-3厘米为穿刺点,操作者具有专业执业资格证的专职护士操作。
由专职具有PICC置管导管维护资质的专人护士跟踪本组21例置管后发生穿刺部位渗液的患者进行导管的护理。更换敷料流程依据美国静脉输液协会制度的标准执行。在常规消毒完毕待干后,一手抓住聚酯泡沫敷料一边的标签,撕开敷料影印的衬垫,使粘性边缘暴露在外,以PICC穿刺点为中心,无张力状态下将聚酯泡沫敷料覆盖PICC的穿刺口,轻轻将粘性膜边缘压向皮肤,避免拉伸敷料或皮肤。然后抚平敷料,从敷料的中心开始,抓住离形纸部分向敷料外部边缘拉,重复该动作,直到所有的离形纸被去除。压紧并使粘性边缘和皮肤贴合。固定PICC导管。根据渗液的情况去更换敷料的频率,但不能超过每周维护更换敷料一次,每天观察穿刺部位敷料渗出的位置。当敷料吸收时,渗出液会到达敷料的顶端,此时可观察到变色的现象。渗液到达敷料的边缘或者敷料出现渗漏,应及时更换敷料。导管维护时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渗液的情况及时记录及拍照上传用于对比。
21例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患者使用聚酯泡沫敷料后,8例患者1周痊愈;9例患者渗液明显减少,2周后渗液停止。另外3例患者先后经过4周的观察及处理,渗液治愈。只有1例血液科的患者,血的白蛋白总数为22g/L,连续使用4周后穿刺部位渗液无改善。且每天更换敷料时,渗液量到达敷料的边缘。经小组讨论,考虑患者的自身问题,为预防导管的相关性感染。于第32d后拔除PICC导管,停止使用聚酯泡沫敷料。21例患者通过使用聚酯泡沫敷料,20例治愈,1例无效。总治愈率为95.2%。21例患者只有1例需要每天更换敷料,其余按常规每周维护一次。导管维护的频率无增加且无感染发生,治疗效果好,治愈率达95.2%。
聚酯泡沫敷料具有完美的吸收表现,源自创新的特性与结构。荣获MPEA设计大奖的专利轮辐设计,确保简单便捷的单手操作。
温度控制层可协助大量渗液的快速扩散,延长敷料临床使用时间,减轻护理时数提高工作效率,有助渗液蒸发维持温度平衡,预防感染。柔软吸收性泡沫层,快速吸收伤口渗液,保护伤口周边皮肤。贴合性及舒适性良好,可预防导管的脱出,超柔粘性薄膜,敷料不易移位。粘贴舒适安全,高透气性可预防皮疹的发生,防止卷边和渗液渗漏。有高性能吸收层可持续吸收渗液,降低皮肤浸渍的风险。
聚酯泡沫敷料是一种吸收性,可透气的伤口敷料,它是由聚酯泡沫衬垫,可吸收的无纺层和顶层透明粘性薄膜构成,此薄膜允许湿气水蒸气透过,防止伤口渗出物渗漏,提供了一个潮湿的伤口环境。可作为有中度到重度渗出物的各级体表性伤口的基础敷料。实践证明通过二年多的临床使用及观察,证明使用聚酯泡沫敷料在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减少更换敷料的频率。缩短治疗的时间,减轻患者的思想压力及经济负担,能快速有效治愈穿刺部位的渗液,21例患者在使用期间无一例发生感染及导管脱出。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