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惟则,名浩,字惟则,生卒不详,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一作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主要活动于唐玄宗、肃宗两朝。天宝中尝为伊阙尉,官至殿中侍御史,人称史侍御。其以八分著名,亦工碑额。宋代欧阳修将其与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并称为“唐隶四大家”。《书小史》称其隶书“颇近钟书,发笔方广,字形峻美,亦为时所重”。传世书迹有《大智禅师碑》《大照禅师碑》《凉国夫人碑》等。
众碑中,犹以《大智禅师碑》对后世影响最大。此碑于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9年)为神秀大师弟子大智禅师义福所立。碑阳为严挺之撰文,史惟则书并篆额。从结字上看,唐隶较汉隶方正,有气象森伟之感。经过六朝碑刻的洗礼,唐隶有着“老劲庄严”的审美特征。点画之间虽夹杂楷法、顿挫之笔有欠雍容,但其朴茂不失庄严、丰腴不乏骨力的形态特点还是代表了当时的风尚。与韩择木的隶书相比较,此碑隶书更具唐代隶书的特色。清代孙承泽推崇此碑为“开元第一”,从字里行间可见清代隶书受其影响之深远。
《大智禅师碑》拓片(局部1)
《大智禅师碑》拓片(局部2)
韩择木,生卒年不详,约生于武则天长寿年间(692-694),昌黎(今属河北通州)人。唐代书法家、大文豪韩愈的叔父。出身国子监太学士,唐玄宗开元时,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少保、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广德元年致仕退隐田园,约卒于大历初年(766-768),享年七十余岁。亦曾为右散骑常侍,故人称“韩常侍”。曾先后担任太子、诸王侍书达十余年之久,是皇室中一位资深的专职书法教师。尝与颜真卿交游,并与徐浩在集贤院共事,与史惟则也有往来。
韩择木以隶书驰名盛唐,风格严正清劲。《述书赋》论唐隶书,首推韩择木:“韩常侍则八分中兴,伯喈(蔡邕)如在,光和之美,古今迭代。”隶学自古推蔡邕为最妙,故韩氏宗蔡邕法,可见其能追慕蔡邕遗风。南宋陈思《书小史》称其 “风流闲媚,为伯喈中兴”,这足以说明韩择木隶法造诣之高。其石刻存世较多,主要有《告华岳文》《叶慧明碑》《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碑》。《告华岳文》全名为《祭西岳神告文碑》,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刻立于陕西省华阴县(今华阴市)岳庙。韩赏撰文,韩择木书。此碑仪态严整,点画圆润,结字宽博舒展。运笔遒美,起讫分明。整体字形重心上移,挺拔高峻,颇有时代气息。
相比较而言,《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碑》则更有飘逸清朗的体貌和庄严劲拔的体势。杜甫在夸赞其外甥李潮书法造诣的同时,也认为“尚书韩择木,骑曹蔡有邻。开元已来数八分”。法度森严中清气劲挺,这便是文人气格的外显。
《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碑》拓片(局部1)
《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碑》拓片(局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