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编辑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县域是科技创新体系的“神经末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
近年来,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也经常听到不少地方政府官员、企业负责人认为,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大战略下,科技创新越来越受关注的大背景下,一些新政策新举措在县、乡重视并不够,“自主创新、科技研发、创新创造”这些“高大上”的事,主要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事,“与小地方、小单位关系不大”。尤其是机构改革以来,有些地方对县级科技管理部门进行撤并,有的科技部门甚至被边缘化。经费不足、职责不清,是一些基层科技管理部门的写照。
2018年12月27日,科技部在湖南长沙召开全国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现场会,旨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新时代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迈上新台阶。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创新型县(市)建设为抓手,在县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好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强化科技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引领高地。
“县域创新能力和当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远不适应,特别是全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尤其突出,为基层企业、民众提供公共科技服务的县(市)科技局,科技管理能力建设亟待加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刘冬梅说,近年来能够到基层的科技经费数量越来越有限,县域创新活动和科技工作急需新的有效抓手,重视引导量大面广的县域经济走上创新发展之路,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当前,县级财政十分困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县级财政仍然是典型的“吃饭型”财政,甚至有的连“吃饭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好,根本没有经济能力去搞建设,所以不管是基础建设,还是改善民生项目,都必须争取上级的资金、项目支持。国家专项资金的争取实际上也是一种资源的配置。由于在专项资金争取中有层层的审批,客观上各级各部门的权力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人才投入特别是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也屡屡被重视,但是作为县级来讲,可能在待遇、工作的科研环境以及配套设施方面比省市要差,这在无形中影响着人才的流向。有数据显示,参与2013年县(市)科技进步考核的2035个县和市,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仅为270人,而同期全国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将近400人。
除此之外,产业结构单一,环境问题突出,也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全国大多数县市的县域的工业经济都存在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较小,骨干企业少,产业层次低,重复建设严重,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整体来看,我国农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仍然偏低,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经营和常规大田种植还相当普通,市场农业、高效农业发展不够,农民收入尽管每年都有增加,但增幅明显减慢。我国县域的民营经济虽有所发展,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突出,与主体地位相差甚远。特别是缺乏有影响、大规模、高科技的骨干民营企业,大多还是从事个体经营和初级加工,难以对县域经济形成有效支撑,在较大程度上弱化了全市经济增长的基础,造成经济增长缺乏应有的活力。
郡县治,天下安。2015年,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强调,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就是“一线总指挥”,是我们党在县域治国理政的重要骨干力量。
在全国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现场会上,王志刚要求,新时期推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把创新作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核心要素;必须坚持把做强产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必须坚持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作用,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有效集聚创新资源;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鼓励探索各具特色的县域创新路径。
王志刚强调,当前县域创新要着重抓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县域创新的重大使命;二是把推进成果转移转化、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县域创新的主要任务;三是把汇聚人才资源、释放人才活力作为县域创新的关键举措;四是把深化科技创新综合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作为县域创新的根本保障;五是把因时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作为县域创新的基本要求;六是把激活内生动力、助力脱贫攻坚作为县域创新的重中之重。
如何实现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科技部在2018年12月首批启动52个创新型县(市)建设,建设周期为3年。到2025年,建成100个左右创新型县(市),形成一批创新能力突出、创新辐射引领作用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标杆,构建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创新型县(市)为我国其他县市创新驱动提供了经验模式。
在全国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现场会上,王志刚对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和创新型县(市)建设县(市)党委政府要确保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二是加大创新投入,省级科技管理部门要确保一定比例的科技创新项目、一定数量的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在县域落地。三是加强示范引领,通过开展县(市)创新能力监测评价、建设一批创新型县(市)、创新型乡镇,打造县域创新的示范典型,营造县域创新的良好氛围。
其实,县域创新是一个“老话题”了。据了解,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现科技部)从1993年就已经开始组织实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2004年被科技部命名为县市科技工作年。多年以来,我国已探索出不少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这些经验有诸多可借鉴之处。本刊编辑部以“县域创新”为专题,从我国东中西部选出创新型县市发展的优秀案例,对其经验模式加以梳理介绍,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