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夏 朱华银
摘 要: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深,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产业转移出现新的特点和趋势,并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章从国际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入手,指出当前国际产业转移中出现的新特点,深入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并针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全球化已成为当前必不可逆转的主要趋势。随着各国开放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国际产业转移必然发生。国际产业转移使得产品生产不再完全局限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而是把部分产业的生产、销售甚至研发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从而在全球不同范围内,能够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以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针对当前国际产业转移中出现的新现象,我们应准确把握新趋势和总体规律,探索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道路。
二、国际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评述
(一)基本概念
产业转移是一种优化本地产入产出的方式,通过扬长避短,将该地域或者本国相对有优势的产业转入,同时将已经失去有利地位的产业转出,以此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国际产业转移也是产业转移的一种,与普通产业转移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对象主要变成了国家与国家之间,通过国与国之间的产业流动来改变产业结构。国际产业转移是国家层面上优化本国产业结构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产业升级和转型的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抓住机遇发展本国产业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理论基础
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比较成本理论,它属于国际分工理论,其主要内容描述了在国与国这个大层面上商品出口与成本之间的联系,其核心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择优选择,就是要在本国商品处于主导优势地位时提高出口,在处于劣势地位时选择进口该种商品;二是换取获利,就是在该商品处于劣势地位时不要放弃出口,而是出口该种商品来换取成本相对较高的商品,通过这种以低成本劣势商品来换取高成本商品的方式来获取利润。
国际产业转移的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是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主要是描述了生产要素和进出口之间的联系。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论证了在生产要素的影响下,如何选择进出口产品的种类。该理论为我们揭示了在选择进出口产品种类时的选择基础,即应出口本国生产要素富裕且成本较低的产品,应进口本国生产要素缺乏且成本较高的产品。
雁形理论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解释了产业的空间转移,认为国际产业转移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好处。最初的雁形理论把产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产品进口、国内生产、产品出口。雁形发展模式又划分为国内模式与国际模式。国内模式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经历纺织工业、钢铁重工业、汽车业、电子高新技术业的演进发展过程,国际模式则指一个产业在各个国家间的空间转移。
三、我国当前产业结构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产资源的主要特征就是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具有很高的优势,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等传统产业在制造业中占较大的比重。根据国际分工理论可以看出,该种特性使得我国产业普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下游。现代服务产业发展十分滞后,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生活型服务业占据了长期的主导地位,而生产性服务业则出现发展滞后情况,特别是信息资源服务业、物流产业、房地产、金融保险等严重滞后,因此导致我国服务业发展长趋于落后。
发展中国家产业的一種主要特点就是其产业结构分布的不够合理,没有能够发掘出本国的产业优势,同时还会遇到产业集中程度低的问题,从而很难使优势产业获得较快较好的发展。我国目前的产业发展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力,不利于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发展中国家在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还会遇到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一是环境污染和产业快速发展之间的取舍问题,二是资源的大量浪费问题。
四、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及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首先,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换代。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的消费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在满足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后,我国人民开始对消费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促使了传统制造业的洗牌,只有积极进行升级改造的传统产业能够适应目前我国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其次,目前,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还是大型跨国类公司,他们为满足本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要求,进行国际产业转移,以此来开拓新市场、降低商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其中企业并购是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企业并购能够快速的弥补不足、抢占市场。这种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也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产业的重大机遇,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同时,带来了先进技术和先进产业,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进程,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制定产业发展路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推动我国的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
再次,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化和结构高度化趋势明显。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产业转移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迁移,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具有区域化,即不仅仅是产业主体的转移,同时也伴随着供应链和生产链的迁移。这种组团式的转移趋势还在不断的提高,该种产业转移能够有效的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对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竞争力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目前,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构强度也在不断的提高,整体向着产业链上游的方向发展,即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产业链下游过渡到产业链的上游。例如,由初级制造业向高级加工业发展,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发展等。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不断加快,对于转移地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同时由于产业转移结构高度的提高,对于产业转移以及接受的难度也在不断的提高。其中一个不应忽视的方面就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成果问题,其主要取决于接收地的整体环境,其中主要有工业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环境、技术吸收水平等方面影响因素。
五、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
发展中国家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需要提高产业整体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发展速度。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利于营造更加健康持续的市场环境,为产业转移提高更加优良的支持基础,同时也能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不论是企业个体的创新能力的提高还是行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是符合现有国家总体发展政策的,抓住国际机遇和政策便利,可以为产业升级和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提供有利作用。
(二)合理引导外资流向,充分利用外资跨国经营
产业转移不仅仅要关注其工业主体,还应该将目光放在技术转移上,努力提高国内产业承收水平,吸引更多的技术转移,提高产业轉移的结构高度,努力实现技术层次的不断提高。通过政策鼓励和地域优势,实现由加工中心到研发中心的升级,将新兴产业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产业承收的重点方面,以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同时,对于外来资本,要做好政策引导和环境营造,合理利用外来资本,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提高相关产业的发展速度。
(三)加快发展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
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升级过程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产业不够集群化。根据产业结构的特点,核心产业的集群化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很多便利,如能够为产业转移提供更加完善的配套设施,能够加快产业转移的速度和提高产业转移的成果。同时,产业集群化还可以提高集群的竞争力,从而加快集群内的产业发展,提高集群整体的经济效益,为集群内产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想实现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需要从软硬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为集群提供良好的基础服务,如人才培养、市场规范、政策倾斜等;二是为集群提供优良的硬件服务,努力降低产业集群的成本。
(四)调整服务业和工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服务业发展
立足于长远健康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业发展路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开始成为很多城市或者地区的支柱产业,如此一来,如何调整服务业结构,加快服务业发展就成为了产业升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政府应当从提高城市竞争力和集聚效应入手,制定长远且可持续的发展路线,稳步推进服务业的发展升级,同时应当不断的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为产业转型和发展提供充足的工业基础。除此之外,还需要明确社会的流行趋势,把握现在服务业的发展核心,即把提升服务水平作为主要工作内容,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消费服务需求。
(五)优化外贸商品结构,循序渐进转变我国出口增长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是世界贸易大国。随着我国贸易顺差的扩大,贸易摩擦不断,以主要依靠商品数量扩张的出口贸易方式已不适合我国贸易发展,应向商品附加值高的方向转变,改进我国的出口商品种类结构。引导加工贸易企业与跨国企业深层次合作,促使企业完成从代加工向设计、创立自主品牌结构性调整的转变。引导出口企业通过产品差异化形成品牌战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六、结语
把握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和发展阶段,分析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才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采取合理有效的政策建议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施立奎.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商论,2012(23).
[2]方雯,郭文豪.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5).
[3]曹亚军.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下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N].光明日报,2014-02-12.
[4]陈琼玲.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D].北京:外交学院,2007.
[5]熊雅芬.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