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惠羽
摘 要:文化建设历来为执政党所重视。文化建设关系到党的领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建设在摸索中进行,既为后来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经验教训,也培养了大批人才。作为承上启下的一段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義时期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化建设;独立性;经验教训
一、引言
要探索一个国家、政党、民族的现状与未来,就要了解它的历史文化。文化给人力量,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滋养了一代一代中国人民奋勇向上。在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建设提上日程。文化作为展示执政党意志、政策、思想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为统治阶级服务,因此,如何在新政权建立初期进行文化建设,如何利用文化加强统治,就是摆在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项任务,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建设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言,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实现了国家独立,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中国不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是独立民主的国家。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的社会矛盾已经不再是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而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已经变成新的矛盾。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政治上的独立要求国家相应的文化建设与之相辅相成,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革命的过程中,形成了先进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相应的社会主义文化与之对应,需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流地位。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实践。因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建设对整个文化发展脉络而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连接作用做得好,文化建设会更上一个台阶,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在新中国刚建立的社会大前提下,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环境下,文化建设之路虽然充满艰辛与挫折,但仍取得了一定成就,为后来的文化建设积攒了经验。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文化建设探索
新中国刚建立时,全国文盲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4/5,而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不足2万人。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展开了全国范围内的扫盲运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素质人才,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同样对人才提出了要求。但是人才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文化教育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能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好的文化能够促进经济政治健康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稳定。同时文化的目的在于教育人、引导人、约束人,给人以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选择。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来自“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问题的论述、列宁尤其是他在晚年提出的建设无产阶级文化的文化革命思想以及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中,文化来源于实践,同时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列宁最重要的也是对中国文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的是“文化革命”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苏联人民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价值性与操作性,毕竟文化建设关系到社会建设,关系到人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人才的培养以及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思想对当时文化建设提供了思路与方法:发展人民大众的文化;广泛发动群众;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发动人民进行文化创造,有利于将文化进行融合,有利于人民群众接受社会主义文化。同时在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文化建设的“双百方针”,之后又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号召,体现了毛泽东的文化发展思想,在吸收借鉴西方有益文化的同时,积极继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发展的营养,为文化发展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三、文化建设面临的挫折
1958-1960年,全国掀起生产“大跃进”,文化方面也不能避免,不少文艺工作者发出文化卫星,提出高产口号,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繁荣与发展,但是高产的文化也出现了水平良莠不齐的现状,导致了文化思想混乱。文化建设的混乱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开始调整文化工作路线,其中就包括“压缩工作战线,调整规模,编写符合实际的课程教材,以及制定教育工作条例”等措施。
在文化建设道路上,虽然已经是和平年代,但是革命思维一直在工作中占据主导地位,不少领导干部难以及时调整,不可避免地将这种工作方式、处事方法带入组织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本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在建设过程中,受到政治影响,过多地带有政治色彩,相对独立性被削弱,毛泽东曾经指出“文化从属于政治”,这就在本质上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化必须为政治服务,而政治中的政策也在影响文化的发展,文化过多地参与政治中去,丧失了文化发展应有的活力,而更多地带有政治功利性和目的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主导下,文化发展轨迹开始偏离正常的文化发展路径,文化建设中对现代化民主发展探索的步伐也逐渐被放慢。
一个时代的诗词歌赋显示了这个时代人民的精神状态和内心诉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建设虽然有挫折,但是仍然取得了重要成就。
首先,这一时期,文化繁荣,关于社会主义的作品层出不穷,大大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和娱乐,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世界,更好地将人民从混乱的社会波动中脱离出来,投入社会生产活动中。同时社会主义文化有了更加广阔的传播途径,极大促进了人民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与社会主义国家相对应的文化,在促进社会团结、提高人民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集中全国人民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文化教育、引导、约束功能发挥提供了客观条件。其次,科教事业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这些人才都是在革命号召与社会主义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具有革命浪漫主义情怀与社会主义建设责任感,在中国与苏联关系破裂之后,党和国家经济建设以及国防科技独立创新能力都是依靠这些人才进行建设的,提高了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突出奉献,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最后,这一时期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也为后来的文化建设之路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指导,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调整过程中的方法策略都为以后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参考。事实证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建设极大提高了人民的创作活力与积极性,促进了文艺事业的发展,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上一层楼。
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文化建设上的局限性
首先,中国共产党在历经革命洗礼之后,领导人民进行文化建设的经验不足。在社会主义有限的经验中,不可能为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详细的经验与指导,尤其像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人口密集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在人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没有足够的文化建设经验的前提下,不可避免地要走一些弯路。其次,仍有一部分党员干部不重视人才培养,不擅长运用革命思维解决问题,因此,思想改变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知识分子不被重视的情况下,专业的文化创造就会丧失生机活力,知识分子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和系统训练,在文化创造过程中本应发挥巨大的创作、引导作用,但事实上,知识分子一直受到“身份”制约,不能进行生动的文化活动,导致知识分子的创作积极性受挫,爱国之情受到压制。最后,党领导文化建设过程中,将文化建设过多加入了政治色彩,使文化创作与政治挂钩,用政治上的标准来衡量文化建设的成就。
五、经验与借鉴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建设为我们的文化发展之路提供了借鉴。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文化、教育、社会建设,都要遵循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文化作为人民精神层面的社会活动,自有其发展创作规律和创作人群,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实事求是,给予文化创作独立的环境,不过多地将政治带入文化创作建设中,会影响文化创作方向、内容、形式,在文化创作过程中,应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鼓励引导其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而积极创造,同时,文化创造要党把握大方向,同时弘扬主旋律,提倡文化繁荣的多样性,促进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在不排斥外来文化的同时,吸收借鉴其中优秀部分,对优秀传统文化更要积极发扬,将文化繁荣发展的活力与根基深入优秀传统文化中,使文化发展获得不竭的源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发展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文化发展探索,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文化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总结,同时也为党领导文化事业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吴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文化建设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