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观念主导下自然与技术的耦合

2019-02-14 07:40王文贤许守卫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0期
关键词:农耕耦合自然

王文贤 许守卫

[摘 要]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方面少走弯路,过去民勤农耕生产发展的方式,一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这种杀鸡取卵式的发展办法,到头来必然是得不偿失。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来维护,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推诿,对民勤来说必须强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责任,提高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改变自身工作中的缺陷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观念;自然;技术;农耕;耦合

[中图分类号]X932 [文献标识码]A

地处大西北沙漠腹地的民勤县,生态条件本来不适宜发展大规模农耕生产,这里的环境具有明显大陆性沙漠气候特征,冬季在蒙古高压控制下,形成偏北大陆季风,极地冷气团侵袭该地,强大的寒潮袭击造成的极端低温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夏季炎热少雨、气候干燥,旱灾、沙尘暴、干热风等各种灾害频发。严酷的环境使本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靠不断游移求生存,依赖牲畜消化天然原生的耐寒耐旱耐盐碱的植物茎叶,形成的肉、奶、皮毛生活着。直到明朝初年方才开始大规模移民垦边,兴修水利,屯田垦荒,发展灌溉农业。

1 技术介入推动了民勤农耕生产的发展

1.1 水利工程技术的快速应用

民勤气候干旱,降水量极少而蒸发量极大,没有灌溉便没有农业。因此,水是民勤绿洲农业生存的命脉,灌溉水源便是来自石羊河的冰雪融水,以及对地下水进行人工提灌。中原农耕的西进北上,给这里带来了先进的灌溉技术,自清朝中叶开始,民勤人便利用南高北低的地势特点,在石羊河下游拦河筑坝,分水灌溉农田。20世纪50年代,民勤拉开了大规模水利会战,经过40多年的建设,修筑了亚洲最大的人工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相继建成跃进总干渠、景电二期延伸调水工程及各级输水渠道,基本形成了蓄引提并举、大中小结合、地表水地下水综合利用的灌溉格局。水利工程的兴建引发了当地农业耕作方式的转变,农作物从种植耐旱作物转向种植喜水作物,这种转变,进一步引起对更多水源供应的需求。由于井灌投资小,收益大,而渠道建设费工耗资,大都需要政府拨款和民间集资,动用大批民工才能修造。为了解决境内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县境内大量打井取水,通过对地下水饮鸩止渴式的攫取,人们得到了物质欲望的巨大满足。

1.2 石化类农资的大量使用

20世纪60年代末,化肥、农药等农化产品进入民勤农业生产领域,相关数据显示,化肥的增产作用高达40%。县境内小麦亩产量由使用化肥前的不足150㎏,增加到500㎏左右,过去让庄稼人谈虎色变的病虫害更是不见了踪影;农膜使用以后,采用设施园艺生产蔬菜,各式各样的新鲜瓜果几乎一年四季不断。可以说民勤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历史,是一部粮食丰收史,也是一部化肥、农药使用逐步加大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及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扶持,境内化肥使用总量不断增加,到了近些年,化肥、农药、农膜等大宗生产资料的投入几乎占去了农业收入的一半。

2 技术介入产生的后遗症

2.1 水系统的紊乱失调

民勤境内水资源以祁连山积雪融水为主,潜水并不丰富。风化及流水侵蚀小,风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较为明显。土壤有机质相对较少,可溶盐分较高。境内土地以沙漠为主,部分为荒漠草原,植物种类少,以旱生植物为主。清中叶以后,为缓解中原地区人口压力,开始在民勤境内移民屯田,为扩大耕地,大面积毁坏森林。民国时期,社会动乱,民勤境内的大片林草被砍伐、破坏几近半数,石羊河水源涵养能力开始下降,来水量呈逐年减少趋势,境内的很多湖泊因缺乏水源补充而干涸。在长期毁坏砍伐之下,石羊河中下游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地表土层不断风化侵蚀,水土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气候变暖,持续干旱少雨,冰川萎缩,雪线上移,河川径流逐年减少。“旱灾的次数逐渐增加,上流行来水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兴修更多的水利工程,增加水利设施成为提高農业经济效益最有效的手段。”与此同时,打井灌溉技术的推广使用为民勤井灌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改革开放初期全县大面积种植籽瓜、葵花等高耗水经济作物,到处开荒打井,最严重的时候全县有机井13218眼,年提取地下水6×108m3。民勤绿洲系石羊河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地下水位埋深浅,大水漫灌、排水不畅,造成土壤盐渍化,部分地方地下水矿化度增高,水质急剧恶化,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农业生产难以为继。

伴随着大规模水利工程的投入使用,人们对环境认识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水利工程已经是人类征服自然惯用的手段,河流不再是具有自然生命的存在物,地下水成了不竭的源泉,在人们的眼中它们仅仅是农业耕作的水源供给者,正如它在后来被看作工业的水源供给者一样。在技术的支撑下,人似乎成为了自然的管理者甚至是自然的主人。

2.2 土壤面源污染日益严重

近几十年来,由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民勤绿洲土壤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土壤中的微生物几乎被灭杀殆尽,长时间、大剂量化学物质的投入使用,破坏了土壤有机质的形成机理,导致地力变得越来越薄。以前的耕作层厚度普遍有20厘米左右,现在普遍只有13厘米左右,底下的都是板结的“死土”,导致农作物的根系不够发达、不能充分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而减产或死亡。

超薄农用地膜的使用,也给土壤造成灾难性的影响,由于残膜不易拾取、降解难度大,长期留置土壤之中,降低土壤含水量,严重时会影响地表水下渗,阻断农作物水分、养分的供应,造成土壤盐碱化,甚至会引起土壤板结、地力下降;残膜碎片还会使农作物根系发育困难,根芽不能下扎,迫使主根弯曲生长,造成农产品产量减少、品质下降;大量残膜还对农机的使用产生影响,导致播种或施肥不均匀。另外,残膜极易与各类草料混在一起,常被牲畜误食,轻者造成消化不良,重者导致牲畜死亡。

3 结论

3.1 自然界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环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而‘发展是我们在试图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时所做的一切,環境与发展不可分割。既然我们不能改变自然,就应顺应自然,改变我们自己。通过改变我们自身的政治、经济、社会缺陷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民勤来说首要任务是利用节水灌溉方式,减少水分无效蒸发,以有限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支撑民勤绿洲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加大民勤绿洲耕地沙漠化、盐碱化防治力度,缩减绿洲土地开垦规模,强化对现有植被的保护,彻底转变耕地只种不养的现象,使民勤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

习近平说:“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民勤的生态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尤其是环境容量问题、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性问题,必须要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牢固树立绿洲生态保护红线意识,将强化绿色发展刚性约束上升为每个民勤人的一份责任,一份要求,一种约束。“生态保护红线不止是一条线,更是一种发展意识,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背后的深刻原因,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生态保护的现实迫切性和严峻性,将红线视为高压线,坚决不能触碰,不能踩踏,在工作中积极落实环保责任和要求”。

3.2 法制是最可靠的力量

我国目前对因为农业生产耕作方式不当而造成的生态破坏,相关的立法仅见于一些单行法中的少量规定,由于囿于一些先决条件,此类规定大都缺乏对生态功能的保护。近年来,甘肃省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省人大认真汲取祁连山环境问题教训,适时提出“高站位、精立法、多修法、深论证、严程序、保质量”的立法要求,积极开展调研,努力寻求沿沙干旱地区经济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力求生态功能的保护在法治层面精准落地。民勤对传统耕作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一般采取的是补偿性原则,与其获益相比,违法成本过低,这样很难起到对生态环境违法的制裁作用。应当对环境违法行为制定更为严厉的法律制裁措施,譬如在衡量赔偿责任时既要考虑环境破坏的直接损失,也要考虑由于破坏导致的可能发生或必然发生的间接损失,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震慑作用。为适应这一要求,民勤县委、县政府应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为主,及时出台相关法规,完善县域内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建设,进一步强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责任,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重点推进环境保护责任制,推进环保目标责任考核,明确监督、检查的主体部门,明确考核标准、方式,并纳入地方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明确奖惩措施。对于动态性较强的责任和义务,在地方法规中规范其起草、核准、发布、监督、检查的部门和权限。为绿洲农业生产提供公平、公正、高效的法制环境。

我们需要留给子孙更多洁净的空气、无污染的土壤、清澈的淡水,这些都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改变民勤传统耕作方式,完善民勤的地方环境保护法规,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的法制理念,对于建设“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新民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梁四宝.凿井以灌:明清山西农田水利的新发展[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04).

[2] 徐晓兵.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红线意识是不可动摇的政治责任[N].兰州日报,2017-07-28.

[3] 郭晶.基层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调查研究——以济南平阴县为考察对象[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3).

猜你喜欢
农耕耦合自然
高效降解菌耦合颗粒生物活性炭处理印染废水
农耕感怀
农耕园里收获多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瑞萨电子推出光电耦合器适用于工业自动化和太阳能逆变器
基于INTESIM睪ISCI的流固耦合仿真软件技术及应用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老圃作品
老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