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研究

2019-02-14 02:25刘小梅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互联网+互联网

刘小梅

摘  要:民族地区脱贫是国家“十三五”脱贫攻坚的主要内容之一,民族地区开展扶贫工作要根据具体贫困原因实施扶贫对策,保证扶贫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通过构建“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为民族地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但由于地理条件恶劣、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因素影响,“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受到了严重的制约。选取广西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针对民族地区面临的实际困境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1-0015-05

Research on the Mode of "Internet +"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in Ethnic Areas

——Taking Guangxi as Example

Liu Xiaome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 530000,China)

Abstract: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thnic areas is the main conten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thirteenth five - year plan.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in ethnic areas should b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specific poverty causes ,ensuring the accuracy and effectivenes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By constructing the "Internet +" targeted measure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providing a new way to make targeted measure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thnic areas. However,because of the poor geographical conditions,imperfect public infrastructure,lack of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other factors,the model of "Internet +" targeted measure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has been severely restricted. Taking Guangxi as an example for empirical analysis and putting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ethnic areas.

Key words:Ethnic areas;Internet +;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

2013年精準扶贫政策的提出,意味着我国扶贫开发已从解决温饱转变为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扶贫模式已不能满足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互联网+”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路径。民族地区构建“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要将民族地区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以及经济发展现状等多因素相融合,通过互联网技术加快民族地区脱贫致富。

1 相关概念界定与必要性分析

1.1 相关概念界定 民族地区即少数民族地区,是指以少数民族为主聚集生活的地区,人口居住较为分散,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县、自治州以及五大自治区都属于民族地区。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发挥互联网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相融合。“互联网+”精准扶贫将市场引入到扶贫工作中,推动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2]。“互联网+”精准扶贫是互联网技术运用于扶贫工作的重要体现,改变了传统的扶贫模式,通过“互联网+”精准管理、融资、特色产业、旅游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全方位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1.2 构建“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的必要性 “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在贫困户、帮扶人、政府以及社会之间建立了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了政府决策权、执行权以及监督权的公开透明程度。产业扶贫中互联网技术可以扩宽招商渠道,增加资金来源,有利于解决扶贫资金短缺问题。传统的扶贫中政府通过宣传吸引商家上门收购农产品,这种方法虽有利于增加农民的销量,但在销售过程中农民没有主动权,农产品价格完全由商家决定,价格容易被恶意压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民通过网络直接销售,降低了中间成本,增加了收益。同时,互联网技术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有利于解决信息不通畅、不对称等问题。“互联网+”教育为贫困地区提供了多样化教育形式,缓解了师资短缺等问题。“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是国家治理贫困地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精准扶贫过程中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保障[3]。

2 民族地区“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构建

互联网技术运用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中,为其建立了一套网络共享信息系统,提高了精准扶贫效率,扩大了融资渠道。同时,为民族地区开展创业扶贫、旅游扶贫、教育扶贫提供了新思路,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方向。

2.1 互联网+精准管理 “互联网+”精准管理就是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到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通过建立扶贫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扶贫对象和扶贫对策。结合贫困户具体贫困原因实施扶贫措施,保证扶贫的有效性,同时对脱贫人口进行动态管理。扶贫动态管理机制可以对扶贫对策执行的有效性进行监测,确保扶贫的有效性。“互联网+”精准管理提高了资金运行的公开透明性,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对项目资金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管,可以迅速调节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合理、不协调的方面,促使项目资金连续、稳定的发挥最大效益。

2.2 互联网+融资 财政扶贫资金的有限导致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局限性,致使精准扶贫成效不明显,贫困人口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深山、荒漠化以及自然灾害多发等地人口居住和生活问题,将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适合居住的地区,并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实现共同富裕。但受到财政扶贫资金的限制,解决贫困户居住问题的同时并不能有效解决贫困户生计问题,加大了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脱贫致富的难度。“互联网+”融资解决了扶贫资金主要來源于政府的传统模式,通过为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提供合作平台,提高贫困人口就业率和增加创业机会。“互联网+”海外融资通过向国际商业银行、国际金融机构以及企业筹集资金,实现国际合作来增加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扶贫资金,同时也增加了与邻国的融资合作。

2.3 互联网+特色产业 2014年1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将特色产业增收作为我国组织实施扶贫开发10项重点工作之一。鼓励贫困户积极参与,发挥企业带头作用,争取2020年初步形成特色支柱产业体系。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上买卖、网上购物、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分别增长41.6%、10.2%和11.5%,我国网络消费量不断上升。民族地区长期受到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产业发展也具有多样性,“互联网+”为其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民族地区贫困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存在自然条件的限制和扶贫机制的缺失,也可能是经济的落后和社会文化的制约[4]。传统的产业模式生产效率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非常大,而且销售模式单一、销售难度大。“互联网+”提高了生产技术、扩宽了销售渠道,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收入,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了产品选择的机会,提高了消费者满意度。

2.4 互联网+旅游业 2016年我国国内游达44.4亿人次,旅游消费总规模达到了5.5万亿元,旅游已成为人们的重要需求品。旅游电商增长非常快,2016年在线旅游消费占旅游总消费的20%。贫困地区通过互联网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合理、有序、适度的空间布局,形成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区域旅游发展格局促使各行业、各部门以及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建设,充分利用区域内的各要素,为旅客提供一站式旅游服务。“旅游+”行动大力提倡乡村、工业、文化等多样化旅游形式相结合,通过“互联网+”推动旅游发展中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其旅游业的发展必须结合其民族风情特色,打造具有本民族地区、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业。通过“互联网+”实现旅游业的多样化、独特化,同时为民族地区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提供有利条件。

2.5 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教育模式创新是解决贫困代际传递,全面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利用“互联网+”开展教育扶贫,培育致富人才[5]。随着智慧课堂、无线校园、云教室等教育服务信息化改革,使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均衡化和科学化,满足了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十三五”教育脱贫攻坚规划中,强调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服务全局,全面提升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积极推进教育事业与产业、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是阻碍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难点,“互联网+”为解决民族地区师资力量薄弱提供了新思路。同时,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之间通过“互联网+”构建教育服务体系,为特殊受教育群体提供多样化学习形式。

2.6 互联网+社会保障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国的社会保障覆盖面积不断扩大,实施范围不断变宽,统筹层次变得多样性,社会保障的管理难度也随之加大。2017年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提升社会保障服务能力,信息化时代必须坚持服务对象、服务网络、服务功能全覆盖,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互联网+”社会保障模式构建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全国社会保障信息共享,对社会保障资金进行动态管理。互联网信息共享技术可以实现当地剩余劳动力本地就业,减少劳动力流出量[4]。同时,各地区通过互联网信息共享平台了解彼此的劳动力需求量,劳动力在小区域之间进行流动,提高了劳动力流动的灵活性。

3 广西精准扶贫工作中互联网技术应用现状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省份,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7.18%,其中壮族人口占31.39%。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绝大部分,比如巴马、金秀、都安、富川、恭城和大化瑶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以及龙胜各族自治县等贫困县少数民族人口居住比例非常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不断被运用于广西精准扶贫工作中。

3.1 初步建立扶贫信息网,提供信息共享平台 广西已建立扶贫信息网,内容主要包括时政新闻、扶贫要闻、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以及特色产业展示等22个方面。贫困户通过扶贫信息网可以了解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各地之间的产业发展状况,并对政府实施精准扶贫政策进行监督。比如广西扶贫信息网的网上办事部分包括雨露计划申报系统和建档立卡户查询系统,符合雨露计划申报对象的大学生可以直接在网上申报,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资金的管理。广西扶贫信息网还提供了政民互动平台,为农民提供了咨询政策和反映情况的路径,同时政府部门可以进一步了解贫困户的实际需求。

3.2 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提高网络覆盖率 从2011年实施“十二五”规划以来,广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超10亿元,获得了显著成效,为农村地区开展“互联网+”行动打下坚实基础。2016年10月底广西14个设区市城市全部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全区行政村网络信号覆盖率达到100%,通宽带率达到99%,实现行政村网络信号全覆盖。《广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广西将初步形成“一核一轴两翼”的产业发展格局。以南宁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点,以南宁、北海、桂林、柳州、钦州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核心带,将贺州、梧州、贵港、玉林发展为信息产业带,将防城港、崇左、百色发展为跨境电商服务带。广西互联网基础能力不断增强、用户规模不断扩大、业务形式不断多样。

3.3 开启网络销售渠道,扩宽产业发展空间 互联网技术在广西产业扶贫工作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柳州融安县118个本地电商大户主动与2300余贫困户对接,实现了“产业+电商+扶贫”。广西其他市、县、乡都将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产品销售过程中,比如百色芒果、藤县百香果、西林沙糖桔等都通过“互联网+”拓宽了销售渠道。而在一些沿海地区,如北海、防城港、钦州等地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互联网与水产品销售相结合,扩大了水产品的销售市场。开启网络销售渠道的同时,广西扩宽了产业发展空间。2015年8月北海市正式启动“互联网+”旅游营销合作模式,依托大数据平台、大产品优势,通过旅游产业整合、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一站式发展等途径推动旅游业发展。2015年10月防城港启动了网络营销平台,通过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大众认知度、提升旅游质量来推动旅游业发展。

3.4 创新教育扶贫方式,建立教育资金监督体系 广西在《关于脱贫攻坚教育帮扶实施方案》中强调,从幼儿园、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县级中专、高等教育、特殊教育、学生学业、教师队伍8个方面实施教育帮扶计划,重点从5个方面落实“教育扶智帮助一批”任务,打好教育扶贫攻坚战。通过“一生一策”就业动态跟踪管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就业。同时,建立了教育资金监管机制,构建互联网监控系统,确保教育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2017年5月广西教育厅与中国电信广西公司签署“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合作战略框架协议,提出开展“专递课堂”建设,推广“中心学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等教学模式,探索“互联网+教育”新模式。通过支持贫困县的“三通两平台”建设,提升贫困地区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

4 广西民族地区“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实施难点

受到二元制结构、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长期影响,贫困人口逐渐集中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在公共基础设施、教育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落后于发达地区,进一步阻碍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4.1 “互联网+”意识薄弱,普及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城乡二元制结构导致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失衡,农村互联网技术发展因此也受到了限制。2014年6月农村和城镇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28.3%和62.0%,截至2017年6月分别为34.0%和69.4%。从数据来看,与2014年相比,2017年我国城乡互联网普及率都有所上升,但是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远远低于城镇,而且差距不断被拉大。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南、东北等西部地区或边境地区以及省際交界地带,自然环境相对恶劣[6]。广西、内蒙古、新疆、西藏4个自治区与邻国的边界线非常长,而且全国陆地边境线全长约2万km,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地理位置恶劣也加大了互联网普及难度。民族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偏低的同时,“互联网+”意识薄弱也很大程度阻碍了“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的实施。在广西贫困户通过建档立卡户查询系统仅仅只能查询是否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而不能查看自己的具体信息,贫困户并不能通过网上了解自己的具体信息,导致贫困户、帮扶人和政府之间信息不对称。我国民族地区绝大部分分布在偏远的山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中城镇网民占比73.3%,而农村网民仅占比26.7%。

4.2 地域分布广,人口居住分散 第6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万人,占总人口的8.53%,而拥有少数民族人口的省区有11个,主要分布在5个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200多个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具有“小聚居、大杂居”的特点,民族地区杂居着汉族人口。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18%,在14个地级市、37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54个县、12个民族自治县都居住有不同比例的少数民族人口。民族地区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而且各民族文化又存在差异,很难准确定位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应用的前提是精准定位,而居住区域广、居住分散使得民族地区形成了多样化的民族文化,加大了“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应用难度。

4.3 经济资源缺乏,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 民族地区自身经济发展落后是导致其贫困的根本原因,要减少贫困率就必须加大经济投入,为其发展提供活力与机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逐渐形成了基础设施较弱、教育投入不足、人才匮乏、现代科技欠发展的局面[7]。2013年、2014年、2016年以及2017年广西在全国各省GDP排名中均为18名,2015年排在19名,而西藏、新疆、宁夏、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人口居住较多的省份GDP排名基本处于后面位置,从GDP排名来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较发达地区。2017年6月我国城镇互联网普及率为69.4%,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34.0%。而文化水平和上网技能是阻碍非网民上网的主要原因,因不懂电脑不上网的占52.6%,不懂拼音不上网的占26.9%,不感兴趣或者不需要而不上网的占11.2%,没有电脑或者无法连接互联网等因素不上网的占9.3%。扶贫数据库是互联网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基础应用,而数据库的建立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开发成本非常的高。广西的技术人才相对缺乏,设备落后,阻碍了扶贫数据库的完善。另外,基层公务员年龄组织结构不协调,乡镇公务员年轻力量薄弱,加大了互联网运用于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难度。

4.4 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体系不健全 民族地区主要分布在边境地区、偏远山区,地理条件恶劣,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成为了阻碍“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展开的重大难题。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分布呈现“中心城镇-远郊区-偏远区”式的分层分级、梯度加深的分布格局[7]。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了偏离城市的郊区地带,而且越偏远贫困程度越深,脱贫难度越大。广西特色产品极其丰富,种类多样,保鲜管理难度大,加大了运输管理的难度。而广西各乡镇、各村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体系不健全、物流速度慢,严重阻碍了“互联网+”产业扶贫模式的实施。民族地区贫困县、乡、村之间距离较远,交通不便捷、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技术水平低以及教育资源落后是阻碍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人口分散居住是贫困地区公共交通集约化建设的主要阻力,因此合理协调各市、县、乡和村公共交通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民族贫困地区修建公共交通的重要内容。

5 推进民族地区“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应用的对策

民族地区“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的开展受到诸多限制,要实现“互联网+”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必须坚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多方参与的积极性;必须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构建系统化服务体系;必须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提高整体文化水平;必须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物流体系建设。

5.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多方参与的积极性 开展扶贫工作必须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发挥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的积极作用,通过多方合作共同推进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首先,政府要明确自身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责任,端正“互联网+”精准扶贫态度,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整体意识。其次,政府应该整合社会资源,调动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参与精准扶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最后,政府要完善信息服务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信息过时等问题,为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参与精准扶贫提供良好环境。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并不是一味地投入,而是通过政府这个中间平台为贫困人口提供良好的合作机会,双方在合作中获利。

5.2 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构建系统化服务体系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如果缺乏相应的制度体系,合作双方的矛盾也会随之增多。建立有效的协会管理制度,是联结政府、市场、企业的有力保障[8]。“互联网+”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运用是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制度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不断完善。同时,相关制度建设要结合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贫困人口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不同的人实际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人是因病致贫,有的人是因学致贫,贫困原因多样化。因此要建立系统化服务体系,对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通过了解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对其实施具体的“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

5.3 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提高整体文化水平 提高农村贫困人口整体文化水平是“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开展的基础,而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是关键性环节。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互联网普及率低、“互聯网+”意识薄弱严重制约了扶贫的效率。因此,应该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贫困人口互联网技术水平和基本文化素质水平。其次,应该加大政府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引进或者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建设一支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队伍。通过为大学生村官、选调生以及年轻的乡村干部提供“互联网+”的发展平台,鼓励懂技术的人带动贫困人口共同脱贫致富。

5.4 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物流体系建设 交通基础设施是开展“互联网+”特色产业、旅游业的前提,加大农村道路建设、增加快递网点以及加大农村宽带覆盖率可以推进“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的应用。合理分配各地区资金比例,促使各地区协调发展。通过完善农村道路建设可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完善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销售渠道,减少了农产品销售市场垄断现象。同时,可以为消费者提供选择多样化产品的机会,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物流速度慢、体系不健全是阻碍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提高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同时应该不断完善物流体系,加快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

参考文献

[1]王国勇,邢溦.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15(9):56-50.

[2]王军,吴海燕.“互联网+”背景下精准扶贫新方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32(12):111-114.

[3]张真柱.“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农村精准扶贫的治理逻辑[J].宁波大学学报,2017,30(2):83-90.

[4]李志恒.“互联网+特色产业”模式在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中的可行性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7(2).

[5]杨冬琴.西部贫困地区“互联网+精准扶贫”研究——以云南省昭通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4):66-67.

[6]谢尚果,胡美术.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16,9(6):118—123.

[7]赵和楠,侯石安,祁毓.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实施难点与改进建议——基于四省民族贫困区的调查[J].学习与实践,2017,2(10):51-60.

[8]张玉强,李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精准扶贫模式[J].重庆社会科学,2016,8(2):64-70.

(责编:徐世红)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互联网+互联网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