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亚锋
一个孩子,就是一首诗。与孩子一起去春游,孩子说:“春风,把我们的心给吹跑了。”看到流星,孩子说:“看,萤火虫,老远老远飞来的萤火虫!”“公鸡,是唤醒太阳的小闹钟。”儿童就是天生的诗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孩子们读读诗、写写诗,把美好的感情、善良的愿望、有趣的情致用诗歌表现出来,可以让语文课堂诗意盎然。
童诗是孩子的“甜品”
在二年级下册,教完了《找春天》《笋芽儿》《小鹿的玫瑰花》这一单元后,正值阳春三月,我就找来一首描写春天的儿童诗,读给孩子们听。
师:春天来了,嫩绿的小草从地里钻出了小脑袋,花儿也展开了笑脸,柔柔的春风在我们耳边低语。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诗歌里面春天的美景吧。
《春天》(谢武彰)
风跑得直喘气/向大家报告好消息/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花朵站在枝头上/看不见春天/就踮起脚尖/急着找/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花/不知道/自己就是春天
学生听了之后,还想再听一遍,于是,老师又把这首诗读了一遍,不少孩子还跟读,完全陶醉在诗歌的世界之中。
童诗是孩子的“眼睛”
读了一年级下册《谁和谁好》这首小诗:“谁和谁好?/藤和瓜好,/它们手拉手,/不吵也不闹。/谁和谁好?/蜜蜂和花好,/蜜蜂来采蜜,/花儿仰脸笑。/谁和谁好?/白云和风好,/风往哪里刮,/云往哪里跑。/谁和谁好?/我和同学好,/大家唱着歌,/一起上学校。”让孩子们再找一找,在大自然和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你还看到谁和谁是好伙伴呢?
孩子们很快联系到大自然与生活中找到了:“太阳和向日葵好”“蜻蜓和荷叶好”“粉笔和黑板好”……
于是,我们又创作了一首新的小诗:“谁和谁好?/太阳和向日葵好。/不管太阳走到哪里,/向日葵都看着太阳笑。/谁和谁好?/蜻蜓和荷叶好。/蜻蜓来降落,/荷叶张开大手掌。/谁和谁好?/粉笔和黑板好。/粉笔来写字,/黑板唱起了歌。”
看到孩子們写得那么有童趣,老师又鼓励孩子们:“露珠是大树的眼睛,/窗户是屋子的眼睛。/ 是自行车的眼睛,/ 是鱼儿的眼睛。/ 是夜空的眼睛。”让孩子们到生活中去找一找“眼睛”,就创作出一首有趣的诗歌。
童诗是孩子的“画笔”
教了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这篇课文后,把课文变成了一首小诗《荷叶》:
荷叶大,/荷叶圆,/小水珠看见了,/把它当摇篮,/轻轻摇;
荷叶大,/荷叶圆,/小蜻蜓看见了,/把它当停机坪,/真稳当;
荷叶大,/荷叶圆,/小青蛙看见了,/把它当歌台,/放声歌唱;
荷叶大,/荷叶圆,/小鱼儿看见了,/把它当凉伞,/真凉快。
读了这首诗后,老师让孩子们拿出画笔,展开想象的翅膀来画一画:“圆圆的荷叶,还可以画上小蚂蚁、小蜘蛛等小动物,它们会用荷叶来干什么呢?”再给每幅画配上一首小诗。
在学习了《四个太阳》之后,老师带孩子们到校园里寻找春天。面对着美丽的春天,孩子们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心感受,春天也在不经意间从孩子的笔尖流淌出来了: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了,/那是春姑娘的衣裳,/呀!/春天真美。/柳枝发芽了,/那是春姑娘的头发,/呀!/春天真美。/燕子飞回来了/那是春姑娘的孩子,/呀!/春天真美。
“诗是画出来的”,也非常有趣!
童诗是孩子的“谜语”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火烧云》这一课后,给孩子们出示了一首学生的诗歌《太阳公公喝醉了》:太阳公公喝醉啦,/说着胡话爬上天。/脸蛋胀得通通红,/瞪着眼睛吹热风。/禾苗见了皱眉头,/小狗见了吐舌头。/天边跑来云娃娃,/拽着公公胡子啦。/拉呀拉,拉呀拉,/拉着公公回到家。/太阳公公滚上床,/呼噜呼噜睡熟了。
再继续让孩子们猜一猜,傍晚的太阳为什么那么红呢?一个孩子这样写的:“太阳弟弟,/你为什么脸儿通红?/是昨天晚上尿了床,觉得不好意思?/是上学迟到了,挨了老师的批评?/还是因为感冒发高烧了?”
给事物和现象寻找一个原因,用上“是不是……”“是……还是……”等句式。“诗是可以猜出来的”,虽然有些理由并不符合常理,但是这样的创作富有童趣。
童诗是孩子的“翅膀”
在教三年级上册的《秋天的雨》这一课时,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充分地说。“小朋友,让我们一起看一看,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画出了什么呢?看谁说得最多。”“你喜欢雨吗?说一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很快,《甜甜的秋天》《多雨的秋天》就创作出来了,读来真为他们奇特的想象、跃动的思维而忍俊不禁。
秋天来了,/柿子熟了,/红红的灯笼挂在树上。/秋天来了,/葡萄熟了,/串串紫袍躲在叶下。/秋天来了,/石榴熟了,/笑嘻嘻地挤破房间。/秋天来了,/人们笑了,/甜甜的秋天露在脸上。
车外,/雨哗哗下个不停。/车窗上,/流成一条条的小溪。/车头,/雨刷刷个不休。/雨水跌跌撞撞,/使我想起,/我也在跌跌撞撞中长大……
事实证明,通过十多年的实践,笔者充分感受到儿童诗对于孩子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把儿童诗创作教学引入课堂,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思维活跃,在兴趣的支配下进行阅读教学与儿童诗创作,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