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至平
《中庸》中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就要求教师要还学生主动、能动、自动的权利,让他们在主动、能动、自动的学习中开发潜力,促进成长。在全纳教育理念与习惯养成教育共存的生本高效课堂上,要求教师与学生协同活动,“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發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打造生本高效课堂。
掌握学习方法是钥匙
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语文新课标》中也指出:让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学习语文的方法,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在讲授《画家和牧童》一课,我注重教授给学生多种学习生字词的方法。
借助近义词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在课堂伊始,笔者创设了一个小问题:戴嵩是一位怎样的画家?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就找到了文中的句子“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笔者又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著名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非常有名。”笔者再问:“看通过找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我们也能来理解词语的含义。”紧接着,笔者又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了“称赞、夸赞、赞扬”三个意思相近词语的含义。
借助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 在文本中出现了两个国画专业术语“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专业术语对于学生来说既陌生,又晦涩,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空洞地讲解,学生不一定能领会词语的含义。于是,笔者搜集了一幅水墨画,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在图画中找一找哪里是浓墨涂抹,哪里是轻笔细描?学生们通过细心观察,很快就都能在图画中指出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两种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笔者还制作了相关的微课程,以便于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继续巩固运用。
借助形近字识记生字 在识字环节中,笔者利用电子白板的探照灯功能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识字小游戏。帮助学生利用形近字“拱”与“哄”、“渐”与“惭”等,来识记生字。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动作,理解词语含义 学习“拱手”一词时,笔者问学生:大家知道拱手这个动作怎么做吗?笔者引导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解释:古人表示对别人尊敬的时候,两手相抱于胸前做拱手的动作。引导学生通过做动作,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词语的含义。
根据部首,理解词语含义 在学习“惭愧”这个词语时,笔者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字,问:“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学生说:“都是竖心旁。”笔者接着引导:“那你们猜一猜带有竖心旁的词语的意思和什么有关系?”学生回答:“和心情有关系。”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让学生对偏旁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养成良好习惯是前提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学校高度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为“双主体”高效课堂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在课堂上,笔者注重落实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口语交流习惯 学生们都能说一句完整的话,并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图们会用“我来给某某来补充……”“我认为……”“我觉得”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笔者问:“戴嵩是个怎样的画家?”学生能完整地表述出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在找“大家是怎么称赞戴嵩的”句子时,有学生能完整补述——老师,我想给徐子涵补充的是:“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三姿”习惯的养成 课堂上,笔者从细微之处,关注学生的三姿培养。对于坐姿、站姿、握笔姿势,随时用眼神关注,提醒每一个学生。另外,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也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如:“老师想找坐姿最端正的孩子来问题!”“小手举得真直,肯定是个有自信的孩子!”培养良好的三姿,不仅规范课堂常规,更是对学生整体素质修养的提升。
营造民主氛围是基石
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快乐平等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思维活跃,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还要重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评价。当在课堂上的一次表现受到教师的及时肯定,学生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课堂上,笔者针对学生的每一次发言,都及时给予他们有针对性的肯定。例如:
“有的孩子读完了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这种学习习惯真好。”听了老师的夸赞,学生们的小腰板挺得更直了。
“你们不但声音响亮,回答问题时站得就像小松树一样直。”一句提示孩子们回答问题的声音更响亮了,站姿更标准了。
“你的话说得真完整。”让孩子们一下就意识到要说一句完整的话。
“你真是一个勇敢的孩子,敢于和大家分享你的想法。”“你迫不及待地想要称赞他了。”这样的激励性话语,让班上最胆小的孩子都高高地举起了小手。
一句句充满童趣的激励性话语,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民主、宽松、平等的氛围中,赏识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优点,有针对性地激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总之,我们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打造出高效的课堂,相信随着我们不断探索研究,将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北竹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