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润岳
2011版课标的颁布,引发了自发式课堂革命的后课改时代。自下而上的自发式课改,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展开,各种以“有效教学”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层出不穷。笔者所在的陕西省宝鸡地区的高效课堂改革全面推开,各学校也总结出了以学习单为凭借,以小组合作为组织形式,以课堂展示为激励主线的课改模式,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课改存在的问题
课改中的新问题是不断产生的。培训调研中,发现课改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把“高效”“思维可视化”等教学策略等同于课堂教学或学生学习的基本功。在相当一部分老师纯熟运用小组合作、课堂展示等策略后,却疏于对学科的深度研究和挖掘,甚至出现高效课堂“因为让老师不讲所以讲的水平就退化”的说法和现象。有的课堂改变原有的“满堂问”到“满堂题”,割裂知识体系,增加理解难度;有的课堂缺乏深入的文本解读能力、教学整体性把握能力,导致设计的活动单程式化;有的只重视一课一议环节断裂的碎片化,甚至肢解文本,缺乏整体评判標准,降低或随意拔高文本主题和教学要求。二是只有课堂的概念,没有课程的意识。当课堂改革取得一定效果,特别是有些骨干老师取得一些成绩和认可后,就在课堂的小圈子里出不来,就课堂说课堂,就知识学知识,出现教学中只孤立的学教材;或者教室里玩学科“生活化”,活动单上做学科“综合实践”的现象,排斥开发新课程,甚至语文、数学、英语思维含量高,其他学科思维含量低等新的课程“门户之见”,没有课程观,不能满足当下学生的学习需求。三是只做课程开发,缺乏有效整合。有了课程意识,特别是愿意自觉开发校本或班本课程后,又出现了一窝蜂的一哄而上,门类繁多,课改繁荣背后的忙累和教育的浅层化又一次出现。
因此,我们总能听到诸如对“高效”等字眼和“让老师闭嘴,让学生讲话”等行为的批判。总是有一项改革,就有不同的批判之声,包括教育专家相持不下的争论。究其原因,缺少对课程质量、课堂效益的评价标准。说到底,没有明晰的回答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进行充分研究,让核心素养在学校课程建设、课堂改革中落地生根。
重构课程的步骤
多方调查研究,准确把握课改核心规律 核心素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反映了国家的教育目标,因此核心素养就成了制定教育各项评价标准的依据。通过对专家学者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论述的研究,深刻认识其提出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
“研”“教”合力推进,重新建构课堂教学秩序 明确当前课改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对标核心素养的科学界定及学科落实核心素养的标准研究成果,我们积极实践。一是构建知识体系,从知识向技能转变。改变以往粗放的教学计划,做精准学科计划设计,即以课标为基本要求,把知识点精确放入相应知识模块,形成知识体系;同时准确定位每课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把握其在各个学段的难易程度,以此为基点确定教学时间多少,练习题的形式及数量多少,精准把握教学节奏与科学计划。二是科学设计课堂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实现能力的提升。重新设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引导。真正督促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力。三是制定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标准,让核心素养提升真正发生。依据高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深入研究小学各学科实际,制定了《小学各学科核心素养及实施要求》,解决了学什么和学多少的问题;重新审视课堂,制定了《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业水平质量评价体系》,解决了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同时细化考评方案,多种形式考核,全面科学检测核心素养的落实。
信息技术推进核心素养落地 信息意识和技术运用是核心素养的基本点,同时作为大数据时代引领整个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领域也无一例外地在信息技术引领下,实现着课堂革命。笔者学校在多媒体电子白板辅助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改革和课程建设。成功引进了利用iPad为工具的“优学派电子书包”智能终端进行课堂改革。在2016年实验和广泛宣传的基础上,2017年开办了两个智慧课堂。电子书包能精准及时掌握每个学生学情,并能据此进行个性化教学。教师通过“优学派电子书包”自动批阅系统快速掌握每个学生学情,通过学习轨迹、作业任务等大数据信息的实时反馈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让个性化教学成为了现实。
学科综合实践,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提升综合素质。一是开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校通过举行诗词大会以多种形式解读经典名著;举行数学实践活动,让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回归生活现场,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加深理解,提升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开展英语戏剧表演、科技制作展催发学生科学梦等综合实践活动,深刻理解知识,形成综合能力,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二是尝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开办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高新二小创客空间。把3D打印、机器人制作和手工制作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倡导项目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倡导造物,鼓励分享;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把核心素养落实在学习和操作中。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基本厘清了课程的思考定位,建设了新的学校课程秩序。面向未来,将进一步深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实施,积极实践和科学修正《学科学业水平评价标准》,使评价方式、评价维度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进一步深化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切实做到学生健康成长、学校绿色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高新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