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评课:内容比形式更重要

2019-02-14 13:11陈健
教育·综合视线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研员课堂教师

陈健

听评课是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一种有效的校本教研形式,但在现实中,很多听评课活动都流于形式。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听评课的教学诊断功能,并与当前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接?如何使听评课更专业,并以此引领教师成长?《教育》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从地方听评课指导专家和一线教师处摘取经验,为更多的学校、教师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孔凡艳:建构生命课堂

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小学教研室副主任孔凡艳表示:听评课,首先要有比较科学的课堂评价标准。对此,她曾概括了这样四句话:“目标科学重生成,以学为主重读懂,因势利导重训练,学有所成重发展。”这体现了一堂好课应该是以学为主、师生共同建构的,应该是立足发展的生命课堂。

听课时,多重角色参与值得提倡。在听课时,首先是一个执教者——如果这节课“我来教”会怎么教?带着自己的思考听课,常常想到“我会怎么设计、怎么处理”;有时,会是一个学者——这个问题可以这样回答,这个任务怎么完成呢?或者,会随着文本的阅读,老师的点拨,按图索骥或者自由发挥;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一个听者——听出思路、听出效果。“积极建构”是教研评课的核心理念,这也是点评者首先发展了自己。

评课时,量化加定性比较科学。孔凡艳说:按照评价标准打分是常用的量化方法,每一个评价项目的得分一目了然,每一位执教者的“印象”清晰可见。但是,定性的评价其实可以对执教者、参与者产生更深刻的影响。定性评价一节课,不仅要指出优点、问题与建议,而且一定要指出亮点、指明方向、指导发展。比如顺义区牛栏山第一小学赵倩老师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是“在不断地发现中提升核心素养”:先是发现“自由”,物我合一,深层感悟;再是发现“写法”,学以致用,言意兼得;最后是发现“关联”,拓展延伸,深化思维。不断发现、真情体验是教学亮点,学习语言运用、进行拓展延伸是教学方向,以终为始、指向核心素养,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听评课指向课堂教学的改进,所以,对于课堂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一定要‘亮出来,并有具体的改进策略。目前,对于教材的把握与拓展,对于学生的尊重与提升,成为评价关注的热点。”孔凡艳说: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体现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课堂上体现真尊重、真交往、真发展是追求的佳境,也是我们听评课需要着重关注的。

牛凤仙:杜绝一言堂

2017年3月,河南省许昌市高效课堂赛课选拔活动在许昌市第十中学举行。许昌市第十八中学教师王秋会和许昌市第十六中学教师黄旭超的同课异构,内容都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6.3实数》。这是一节概念课,在引领教师听评课前,许昌市魏都区教研室主任、初中数学教研员牛凤仙要求:讲课教师24小时备课异地上课,听课教师也要认真研究教材,熟练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对突破方法深入思考;听课中,以学定教、统一评分;听课后,共同参与点评。授课教师对同一概念形成与发展的不同设计,引发了听课教师的兴趣。

牛凤仙是河南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研员,曾参与编写河南省编教材《学科指要与检测》《初中数学》,是名副其实的“教学专家”。在她的主导下,听课教师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既评分,又评课,交流中各抒己见,思维碰撞,过程热烈,达成很多共识。大家一致认为:数学课堂需要深度思维,一堂课好不好,不是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场面,而是看学生的思维是不是被激活了;本节课的重点是梳理实数序列,难点是无理数的概念,要想突出重点,必须先突破难点;不要在课堂上说“我觉得怎样”,而要问“你觉得怎样”;返璞归真,教学才出彩。

牛凤仙认为:“教师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者,听评课来自于教师,作用于教师,这就注定了教师在听评课中的主体地位。教研员是听评课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真正发挥听评课的教学诊断功能,就要杜绝教研员一言堂,促使教师充分参与,让教师在充分表达基础上进行思辨、感悟、交流,教研员引领大家质疑、探究、提升,并把对教学的诊断任务还给教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听评课的作用。”

刘海凤:持续性与常态化

江西省丰城市第四小学是一所坐落在城郊的年轻学校,目前正致力于打造学科精品课程。近几年,每学期初,由各年级学科组组长选好3个课题,学科组成员首先集体备课,然后备课组长带头上公开课,全体该学科教师进行听课、评课。评课后,学科组成员进行二次备课,再由学科组成员按新教案上公开课。每个精品课程至少由3位教师上公開课后才能定稿。

对于听评课方式,丰城四小党支部书记、江西省骨干教师、宜春市学科带头人刘海凤主张现场集中型评课、笔记式评课,大家各抒己见。首先,让授课教师概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再由听课评委及教师对课堂设计、方法的选择和教学基本功等做出恰当的评价;并由授课者做好相关记录,作为其教后小记;教研组长也会做好简录,作为教研活动资料储存。其次,由于个别因素,针对可能没来得及评课的教师,也会给听课教师一张“评课记录表”。要求将自己对本节课的教材处理、教学思路与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提出自己的建议,由授课教师收集及认真翻阅,且结合自身的特点及需求,有选择地听取建议。最后,待所有听评课结束,大家还会以美篇的方式记录各位授课教师的风采,分享在学校公众号里。通过网络的评论、评价,全校教师直观认识到社会各界对自己教学方式的认知度,更能向社会各界展示学校教师在课堂上的风采。

刘海凤认为,可以保持听评课活动的持续性和常态化,比如随堂听课、推门听课,从而使听评课更专业,以此引领教师成长。她说:“听评课活动不仅可以由学校统一组织,集体听评课也可以发自‘民间。学校可以设定一个‘家长开放日,从而让教师认识到作为任课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以此促进和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到讲公开课和听评课活动中去。”

张云波:专项听、多元评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教师张云波,既是常州市学科带头人,也是武进区名师工作室领衔者。他告诉《教育》记者:“听课,可听的东西非常多。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亮点,教师机智的评价,教学目标达成的巧妙,学生素养的提高策略等。这么多的东西,如果听课教师都想要一一学习,这只是一种泛在的听课;对于刚刚上岗的新教师,这样听课有助于他更快地适应教学工作。但是,想要在专业上更快地发展起来,更多的应该是专项地听。结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在听课时有针对性地做观察记录,如果还能够做一些量表分析,则将会更好地在专业领域获得启发。无论课的好坏,听课者能够在听课中有一得,那这节课就听得有意义,有价值。”

除了要专项地听,还要多元地评。张云波指出:一方面,专家点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听了一堂课,教师只有进行了自思考,哪怕并不成熟,也都勝过只是记录他人的想法。在教师点评的基础上,专家或者学校骨干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给教师们更专业的引领和启发。另一方面,即兴点评与长线点评相结合。即兴点评,即现场点评;长线点评,即离开听课现场后的反思评课。前者更多的是评课教师在短时间内的直觉感受,重点突出,但也未必成熟全面。而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再思考,再整理,以文字的形式将自己的评课感受书写出来。这样,不仅能使思考更为全面,而且能为教师积累研究素材。

张云波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听评课,发生在2013年。当时,他作为常州市杨文娟名师工作室成员,第一次参加工作室活动。在听完其他成员的两节研讨课后,十几个人围坐在一起,进行评课。杨文娟坐下来第一句话就说:“以后每一次听课结束,每一个成员都要进行不少于十分钟的即兴评课,我们称之为‘头脑风暴。头脑风暴可以阐述你对这两堂课的欣赏之处,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但是请围绕研究的课题展开,并且不要重复别人的观点。”一语话毕,成员们顿感压力巨大,然而,为了不成为最后几个无话可评的对象,大家还是争先恐后表达自己的想法。虽是第一次相聚,但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互相启发与碰撞中,新的思维火花不断闪现。评课场面热烈,时间由预定的一个小时延至两个小时,大家还意犹未尽。这也是张云波至今难忘的一幕。“头脑风暴”式的听评课形式,对我们个人专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游云云:内容比形式更重要

深圳巿光明新区公明中学校长助理游云云说:“中小学常态的听评课活动主要是在科组进行,由科组长负责组织和主持。听课结束,先由授课教师说课,然后听课教师各抒己见,最后由科组长总结。听一节,评一节,用时两节课。有学校使用‘微信互动等技术,但形式大同小异。”

2014年,游云云在光明新区实验学校任教初中语文。当时,学校启动“骨干教师跟岗培训”项目,她和另外两位青年语文教师有幸跟随特级教师姜东瑞学习。姜东瑞是著名语文教学专家,退休前任深圳市南山区初中语文教研员。“当时我们小组研讨的主要形式也是听评课,但一年下来,学员进步明显。” 游云云说。

究其原因,游云云认为有以下三点:一是有名师引领。生活中,姜老师是温婉温润的,但到了听评课现场,她又是充满激情的。她评课见解独到,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总能从课堂教学的细节中发掘出生成的“富矿”。每次评课,她都集中深挖一个点,阐释一个点,讲透一个点。她多次评课的内容最终会形成一个系列,点面结合,非常巧妙。二是有方法指导。两次听评课之后,她就敏锐地发现学员存在标准不清和方法不明的问题,于是她专门就此开设讲座《一堂好课的标准》《课堂观察与教师专业成长》。她教我们怎样做好听课前的准备,听课时的选择,听课后的交流;她教我们怎样从学生学习的维度、教师教学的维度、课程性质的维度、课堂文化的维度来进行课堂观察;她教我们怎样带着明确的目的,选择合适的维度和技术,来分析教学行为。经过这种扎实的训练,听评课听什么,评什么,学员了然于心,相互之间又能各有侧重。三是有持续跟进。每次听评课都不是听过评过就放过,而是有任务布置,有心得撰写,有反思重建。这样就避免了“当时怦然心动,过后一动不动”的惰性,并能够抓住灵感的火花,及时形成思维的结晶。

“这段宝贵的经历,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关于听评课,内容比形式重要。”游云云说:要想使内容发生变化,听评课的“人”要首先发生变化。薄弱学校要想通过听评课来提升教师整体业务水平,要么借力“外人”,多邀请教研员或兄弟学校水平较高的教师一起参与,让思维在碰撞中激活;要么培养“内人”,把科组长等骨干教师培养好,通过研读名师的课例、外出交流学习等形式,激发潜能,开阔视野,再逐渐产生辐射效应。如果没有“人”的改变,听评课的内容在一个水平面上滑行,这种量的积累很难产生质的飞跃。

猜你喜欢
教研员课堂教师
欢乐的课堂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苦练内功强素质 务实求精促发展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