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武汉市岩溶地段建筑地基处理与基础选型

2019-02-14 22:56左义华
山西建筑 2019年4期
关键词:覆盖层粘性岩溶

左义华

(中南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71)

岩溶是一种不良地质现象,是可溶性岩在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下产生的不同地质形态。岩溶发育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场地分布有可溶性岩层,如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类;2)具溶蚀能力的地下水;3)地下水具有良好的循环流通条件。

1 武汉市区岩溶种类与空间分布

1.1 武汉市岩溶种类特征

武汉市岩溶主要有覆盖型和埋藏型两种,裸露型岩溶在市区极少分布。覆盖型岩溶,由于碳酸盐岩类之上直接覆盖着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故对建筑场地及地基稳定影响较大。埋藏型岩溶,碳酸盐岩类之上有较厚的白垩~下第三系岩层,由于埋深大,其上有较大厚度的非可溶性岩层覆盖,故对场地稳定性影响很小。

1.2 武汉市覆盖型岩溶空间分布

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长江大致由南向北穿过武汉市区,武汉市地貌以长江为基准向两侧延展可划分为长江Ⅰ级阶地、长江Ⅱ级阶地、长江Ⅲ级阶地(垄岗地段)三个大的单元。受区域地质构造控制,武汉市覆盖型岩溶分布大致分北、中、南三个条带,走向均近东西向,基本上跨越了三个大的地貌单元,因而武汉市三大地貌单元都有覆盖型岩溶分布,只是范围大小不同而已。

1.3 覆盖型岩溶主要形态

武汉市覆盖型岩溶地段分布的碳酸盐岩类主要为石灰岩和白云岩,岩溶一般在岩层表面或岩层上部一定深度内发育,岩层表面岩溶形态一般有石芽、溶沟、溶槽,岩层内岩溶形态一般为溶洞、裂隙,溶洞内大多被软~可塑状粘性土充填。

2 武汉市不同地貌单元岩溶区地层分布特征

武汉市岩溶地段所处的地貌单元不同,其上第四系覆盖层地层分布及性质亦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长江Ⅰ级阶地:长江Ⅰ级阶地第四系覆盖层具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上部为可~软塑的粘性土,下部为稍密~密实的砂类土,长江Ⅰ级阶地上的岩溶往往与砂层直接接触,砂层为承压水含水层,砂层承压水与长江有水力联系,而砂土无粘聚性,容易受地下水流动而坍塌至岩溶孔洞中,造成地面塌陷。武汉市地面塌陷大多发生在此种岩溶地段。

2)长江Ⅰ级阶地后缘与长江Ⅱ级阶地:此种地貌单元覆盖层上部为可~软塑粘性土,其下为稍密~密实砂类土,砂土以下为可~硬塑粘性土,故此种地貌单元上的岩溶没有与砂类土直接接触,岩溶之上覆盖有粘性土,粘性土有一定粘聚力,具跨盖作用,又是隔水层,将砂层承压水与岩溶水隔开,使二者无水力联系,此种岩溶地段一般不发生地面塌陷。

3)长江Ⅲ级阶地(垄岗地段):长江Ⅲ级阶地(垄岗地段)覆盖层以第四系老粘性土为主,此种地貌单元上的岩溶覆盖层上部有厚度不大的可塑状一般粘性土,下部大多是硬塑~坚硬状态的老粘性土,石灰岩层面上一般分布有可~硬塑状红粘土。此种岩溶地段也不是武汉市地面塌陷区。

3 不同地貌单元岩溶区地基处理方式

在岩溶区进行工程建设,首先要通过工程地质勘察查明场地岩溶发育情况,必要时辅以地球物理勘探。根据国家规范,岩溶区工程地质勘察,除与施工图设计阶段相对应的详细勘察外,还需要进行施工勘察,针对具体的基础型式,在基础施工前,准确查明基础下岩溶发育情况。基础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如独立基础、筏板基础)时,施工勘察逐柱布置勘探孔,基础采用桩基础时,施工勘察逐桩布置勘探孔。对施工勘察发现的岩溶情况通常作如下处理:

1)长江Ⅰ级阶地上与砂层直接接触的岩溶,需在场地四周设置落底式隔水帷幕,在场区内对一定深度内的砂土层进行深层搅拌封底,并对溶洞进行灌填处理,确保场地稳定,不发生地面塌陷,在此类岩溶区进行工程建设,代价较大。

2)对于没有与砂土层直接接触的长江Ⅰ级阶地后缘、长江Ⅱ级阶地及长江Ⅲ级阶地(垄岗地段)上的岩溶,可只对施工勘察时发现的溶洞进行灌填处理。

4 不同地貌单元岩溶区基础选型原则

4.1 长江Ⅰ级阶地上直接覆盖砂类土的岩溶区

武汉市相关文件规定,此种地段是潜在地面塌陷区,原则上不宜作为建设用地,如进行工程建设,在通过必要的地基处理后,不论建筑物规模大小、层数高低,基础一律采用钻孔嵌岩桩,桩基施工前采用一桩一孔或一桩多孔进行施工勘察(超前钻),桩端进入完成基岩(石灰岩或白云岩)不小于2.0 m,且保证桩端下5.0 m范围内无溶洞存在。

4.2 长江Ⅰ级阶地后缘与长江Ⅱ级阶地上岩溶区

此类地段可溶性基岩表面覆盖有一定厚度的粘性土,砂土与岩溶没有直接接触,但上部覆盖层一般为软弱土层,低承载力,高压缩性,不能作天然地基。当岩层上粘性土层厚度经验算满足稳定性要求时,对层数不高、荷载不大的建筑物可采用复合地基或摩擦型桩基,以覆盖层下部强度较好的砂土层作复合地基或摩擦型桩基持力层。

4.3 长江Ⅲ级阶地(垄岗地段)的岩溶区

此类地段可溶性基岩之上覆盖层大多为强度较好的老粘性土,基础型式选择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天然地基及浅基础:当基底下土层厚度满足岩溶稳定性要求,且在覆盖层上部能找到满足荷载要求的持力层时,可直接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如独立基础或筏板基础。

2)复合地基或摩擦桩:当基底下土层厚度满足岩溶稳定性要求,但上部土层不能作天然地基时,可采用复合地基或摩擦型桩基。为避免下部岩溶对桩端的影响,复合地基单桩、摩擦型桩桩端与岩层之间土体厚度应满足岩溶稳定性要求。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碳酸岩层面一般分布有一定厚度的红粘土,红粘土上硬下软,是上部持力层的相对软弱下卧层,采用复合地基,不仅提高了持力层的承载力,同时提高了软弱下卧层的强度。

3)嵌岩桩:对超高层建筑,当采用天然地基、复合地基及摩擦型桩基均不能满足承载力或变形要求时,只能用嵌岩桩。

5 岩溶区各种勘察阶段钻孔的回填处理

5.1 岩溶区勘察钻孔不作回填处理的危害

如前所述,岩溶发育的一个基本条件是良好的水的循环流通条件。岩溶场地地下水一般分下部岩层岩溶水及上部上层滞水(由地表水及大气降水补给),长江Ⅰ级、Ⅱ级阶地砂层还含有长江承压水,自然状态下,上层滞水与承压水、岩溶裂隙水有粘性土层阻隔而无水力联系,而勘察钻孔钻穿了隔水层,打开了各含水层水力联系通道,给岩溶发育创造了便利条件,时间久了,上部土层还会从这种水流通道中流失,破坏了原始状态下地层稳定,形成土洞、落水洞,造成地面沉降。

5.2 岩溶区钻孔的回填处理方法

原则上,所有勘察钻孔均需进行回填,尽量恢复地层原状,而岩溶区钻孔回填质量则要求更高。

详细勘察钻孔要求“以土还土、以砂还砂”方式回填,重点是封堵上、下含水层之间的联系。

天然地基、复合地基“一柱一孔”施工勘察钻孔,处于基础范围内,应采用高标号水泥浆注浆灌填,一方面,土层段注浆,恢复地基土强度,另一方面,岩层段注浆,对潜在岩溶进行了处理,对地基整体稳定性有利。

嵌岩桩“一桩一孔或一桩多孔”施工勘察(超前钻)钻孔,因随后要原位进行钻孔桩施工成孔、灌注混凝土成桩,可不进行钻孔回填。

6 结语

岩溶地基是工程地质勘察和设计人员必须严肃对待的一个难题,问题的难在于岩溶发育的无规律性和深埋在地层深处的不可预见性。本文尝试从武汉市各种地貌单元着手,通过分析不同地貌单元上的地层分布及特征,归纳总结了不同地貌单元上岩溶地段地基处理方式与基础选型,不求计算精确,但求判断准确,供从事工程地质勘察和设计人员参考。

猜你喜欢
覆盖层粘性岩溶
一类具有粘性项的拟线性抛物型方程组
穿越岩溶
某石灰岩矿区岩溶涌水治理处理方法
2维带部分粘性Tropical Climate方程的整体适定性
深水浅覆盖层倾斜岩面河床围堰设计及应用
声子晶体覆盖层吸声机理研究
皮革面料抗粘性的测试方法研究
探讨岩溶区高速公路勘察技术方法
无限元法在深覆盖层土石坝动力分析中的应用
浅薄覆盖层倾斜岩面大直径钢护筒施工方案比选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