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鹏 王岩 王淇
由于社会和生活环境改变、工作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药物的滥用等,肾阳虚体质越来越普遍存在,现阶段阳虚质的人口在我国许多地区呈上升趋势,且肾阳虚体质的人群大多数为年轻人。肾阳虚体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大多数患者还会出现气短而喘、浮肿、食欲不振及畏寒等症状,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若不及时进行干预及改善将会导致各类疾病的侵袭[1]。现阶段中医研究中针对肾阳虚体质的人群一般实施中药调节干预,但干预的效果并不显著,无法很好的改善人们的身体素质及身体状态。因此如何进行肾阳虚体质治疗具有重大意义。为了分析三伏艾灸对于肾阳虚证患者的干预治疗效果,笔者针对72例肾阳虚证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及分析,具体报道如下文所示。
患者均来自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收治时间为2018年4月10日—2018年8月25日)。随机将72例就诊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人;其中对照组3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分布在20~59岁之间,均值为(41.59±3.26)岁;试验组3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分布在20~61岁之间,均值为(41.62±3.33)岁。试验组采用三伏艾灸并进行日常生活指导,对照组在非三伏天时间采用相同取穴、相同周期、相同间隔天数进行普通艾灸并进行日常生活指导。对照组与试验组之间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高。
1.2.1 诊断标准 根据王琦教授提出的“中医体质量表及其判断标准”关于阳虚质的标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同时结合调查者的四诊,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如下。
(1)患者的偏颇体质转化分在40分或以上,阳虚质转化分在40分或以上;(2)肾阳虚证:腰膝酸痛,畏寒肢冷,性欲减退,舌质胖大,苔白,脉沉。
1.2.2 纳入标准 (1)患者均符合阳虚体质的诊断标准,患者年龄20~70岁之间;(2)接受观察的患者阳虚质原始分在9类体质分数中阳虚质转化分数≥40分;符合肾阳虚证诊断标准;(3)近3个月内及治疗过程中未使用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4)患者同意接受且坚持使用三伏艾灸进行治疗,同意参与本次观察;(5)患者及其家属需自愿签署知情同意协议。
1.2.3 排除标准 (1)未达到诊断标准的患者;(2)妊娠或哺乳期的患者;(3)合并肾功能、肝功能及心功能障碍或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严重传染性疾病、哮喘、精神障碍、免疫系统障碍及生命周期不超过3个月的患者;(4)患者不接受三伏艾灸的治疗[3]。
1.2.4 退出标准 (1)在接受观察的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症状及国民症状,无法继续接受观察的患者;(2)中途放弃治疗或转变接受观察理念的患者。
1.3.1 试验组 (1)试验组采用三伏艾灸配合日常生活指导。(2)三伏艾灸选穴:气海、关元、双侧脾俞、双侧肾俞。(3)操作 ①核对患者信息,做好施灸前沟通,确定是否有不适合艾灸的部位及禁忌证。②检查艾灸床是否能正常运行,连接床体电源线,设置床体加温时间,设置在4小时指示灯亮起。床体圆形控制盘,调温控床体加热温度为28摄氏度。③床舱内升降台的正常高度应停止在控制盘上升降显示仪,高度指示标9的位置。如果位置不合适,可按升降开关调节高度,顺升逆降。④在床舱艾灸泥槽内根据患者双侧脾俞、肾俞的位置放置灸块,调整泥槽位置。并点燃艾块,正确放置散热支网。⑤帮助顾客正确仰卧在艾灸床上,并暴露身体需要艾灸的部位,与此同时在气海和关元穴进行施灸。⑥艾灸时间大概为30~45分钟(艾块燃烧完毕)。施灸完毕,扶患者起身。切断电源,清洁床面及床舱内,清理艾灰,床面消毒。结束操作。
日常生活指导:宜适当多吃一些温阳壮阳的食物以温补脾肾阳气,兼顾养阴。注意营养素摄入丰富平衡,保证摄入总热量适宜。平时应少食生冷苦寒粘腻之品,忌暴饮暴食。运动上适合舒缓伸展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广场舞等,运动时要采用腹式呼吸,使气沉丹田,气息深沉而缓慢,有利于稳定心神。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不感劳累为度。
(4)疗程
9次为一个疗程,40天为一个治疗周期。干预前后记录观察症状指标。
1.3.2 对照组 对照组在非三伏天时间,采用相同取穴、相同周期、相同间隔天数进行普通艾灸并进行日常生活指导,具体方法与治疗组相同。疗程:40天为一个治疗周期。干预前后记录观察症状指标。观察症状指标:观察二组患者干预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并填写量表,比较前后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
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为标准为患者进行观察。观察治疗前后各个症状积分及总分。症状中的腰膝酸痛、畏寒肢冷、性欲减退、舌质胖大,苔白、脉沉等评分分别如下:0分:无;2分:轻;4分:中;6分:重。
采用尼莫地平法判断疗效。对比治疗前后积分,计算公式: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100%
控制:患者的中西医症状均显著消失,且证候积分减少95% 以上。
显效:患者的中西医症状得到改善,且证候积分减少70% 以上。
有效:患者的中西医症状好转,且证候积分减少30% 以上。
无效:患者的中西医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以下。
开展SPSS 25.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前后的腰膝酸痛、畏寒肢冷、性欲减退、舌质胖大,苔白、脉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1。
通过统计学分析,试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疗效(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数据见表2。
阳虚质是指阳气不足,以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临床上以肾阳虚证为多,阳虚证形成因素包括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因素。先天禀赋不足主要体现在遗传因素、胎禀因素。后天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疾病及药物影响及过度用药等。阳虚质辨证多为肺气虚、脾阳虚、肾阳虚等[5]。肾阳虚证是由于体质虚弱、阳虚肾亏,加上久病伤至肾部导致肾阳亏虚,机体缺少温煦后出现的症状[6]。
灸法在调理人体、预防保健及治疗疾病中有着积极的意义,特别是针对阳虚质患者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力、增强抵御外邪的能力等方面效果显著[7]。针对阳虚质未病的患者应给予针对性的灸法治疗,特别是在春夏阳气较为旺盛的时间段开展分时调理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观察表明艾灸阳虚证老年患者关元、大椎穴的血流变的变化,证明灸法组明显改善患者血流变,相应症状和体征均得到改善。近年来,艾灸热敏化[8]及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9]的应用,进一步证实艾灸对阳虚体质亚健康人群干预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艾叶属于一种温热、气味芬芳、味道微微发苦的中药,具有安胎、散寒调经及温经止血的功效[10]。具有较为显著的温通效果,能将人体十二条经脉连通,调理经血,还能缓解气滞血瘀的症状。艾绒在燃烧的过程中通过火的热传导将艾的药性渗透在体内,到达腧穴及经脉的深部,达到温经通络的功效[11]。三伏是一年四季最热的时候,人们在经受夏天的时候一般利用三伏天来形容气候。三伏主要是由初伏、中伏及末伏等组成的,初伏的第一天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中伏的第一天是第四个庚日,末伏的第一天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伏者,言金之降气,将地面之热,降伏而入于土内也。因此三伏天人们会觉得热气熏鼻,行于地面上会有热气由地下往上蒸的感觉。这一时间段人体的阳气最旺皮肤属于完全打开的状态中,在用药物治疗时能很好地渗透皮肤进入体内,直达病处[12]。
表1 两组临床症积分对比(分,x- ±s)
表2 两组疗效对比
综上所述,针对肾阳虚证患者实施三伏天艾灸治疗的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