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的效果

2019-02-14 09:10徐秀芬毕洪钟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24期
关键词:消化道消化内镜

徐秀芬 毕洪钟

消化道早癌,实际上就是消化道癌病变早期阶段,其浸润及病变程度还没有达到黏膜下层,其发病率较高,约占所有疾病的30%[1]。据统计,90% 的消化道早癌早期治疗后可延长生命超过10年[2]。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非常重要。内镜是消化道癌的常用检查方式,但传统的白光内镜分辨率低,对较早或较小的病变不易检出,容易误诊、漏诊,延误治疗。如今,消化内镜技术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得到推广应用,且其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日益凸显。消化内镜可明显提高消化道早癌诊断的准确率,而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可提高肿瘤清除率,该术式具有手术视野清晰,术中出血量少,对周围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3-4],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青睐。本文对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在2016年2月—2019年1月期间,在医院收治的消化道早癌患者中随机选择124例作为本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2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一组包含62例患者。其中,观察组6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占34例,女性患者占28例,年龄24~71岁,平均(52.33±3.39)岁,早期胃癌31例、大肠癌19例、食道癌12例;对照组62例中,男性33例,女性29例,年龄23~72岁,平均(52.72±3.58)岁,早期胃癌32例、大肠癌17例、食道癌13例。入选标准:(1)符合消化道早癌诊断标准,通过消化内镜与病理组织检查,确诊;(2)所有病例都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同意书;(3)所有患者均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疾病、中晚期消化道肿瘤;(4)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不愿意参与研究者;(2)严重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者;(3)临床资料缺失或中途退出研究者;(4)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组间患者性别与年龄等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行常规检查和切除手术。在白光内镜下,检查患者消化道情况,对疑似癌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一旦确诊为消化道早癌,根据患者病变情况实施肿瘤组织切除术。

1.2.2 观察组 观察组行消化内镜检查,并实施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观察消化道毛细血管与形态影像状况,对肿瘤部位及浸润深度进行分析,借助放大内镜,观测那些微小病变,提高活检的准确性及有效性。与此同时,对于确诊的患者,基于消化内镜作用下,实施黏膜下剥离术,病变部位外缘2~5 mm位置予以染色标记处理,1:10 000肾上腺素盐水+3 mL靛胭脂,取3 mL混合液注入至黏膜下层,采取黏膜下剥离法,完整切除凸出的病变组织。

1.3 观察指标

1.3.1 评价指标 对两组影像质量从毛细血管、组织病变形态、腺管分型方面进行评分,采用4分评分法,模糊、暗淡、较清晰、清晰分别计为1、2、3、4分。

1.3.2 并发症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疼痛、感染以及出血等,并且计算并发症发生率。

1.3.3 各项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以及住院时间,其中,手术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本次研究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用来评定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影像质量

根据毛细血管影像、形态影像以及腺管分型,比较两组影像质量,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手术指标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1.61% (1/62),为疼痛;对照组为11.29% (7/62),其中出血2例、感染3例,疼痛2例。数据分析,观察组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χ2=4.81,P<0.05)。

3 讨论

消化道早癌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应探讨有效的方法以提高诊断准确率,给予早期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消化道早癌的肿瘤细胞多位于黏膜上层,一般通过白光内镜观察便可诊断,但是也存在漏诊与误诊的现象,且早期诊治中效果并不理想[5]。

表1 组间影像质量对比观察(分, x- ±s)

表2 两组手术指标及住院时间比较(x- ±s)

消化内镜可直接进入患者消化道内检查,通过放大内镜可发现微小的病变组织,查看胃部形态、病灶形态以及大小等状况,分析病灶周围血管的血运情况,具有成像清晰的特点,且可辅助分析肿瘤的分期以及严重程度,且受外界影响极小,有利于提高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6-7],从而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8]。其中最重要观察指标是肿瘤细胞浸润程度、有无新生血管[9]。本组资料中,观察组毛细血管、肿瘤形态、腺管分型影像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消化内镜可以直观、清晰的观察病灶及周围情况,提高了诊断准确率。与资料陈孟君[10]、杨亚玲等[8]的报道一致。

对消化道早癌的常规治疗方式是开腹手术,虽然肿瘤切除彻底,但创伤大、并发症多、手术风险高。 而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手术视野清晰,可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彻底清除肿瘤组织,避免了大范围切除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且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严斌[11],魏强等[12]报道消化道内镜技术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本组资料中,观察组手术时间等手术指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并发症低于对照组,也与陈孟君[10]、李锐清等[13]的报道一致。提示对消化道早癌患者,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对消化道早癌行消化内镜检查可提高诊断正确率,行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患者术后恢复快。

猜你喜欢
消化道消化内镜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胃不舒服”未必都是消化问题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观察消化内镜新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消化不良
趴在桌上午睡不会影响消化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