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 伍能生
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近些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以及居民饮食习惯的改变,脑梗死的发病率显著提升。发病后及早对患者进行抢救,可有效降低死亡率。但抢救后,患者发生后遗症的风险较高。临床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该后遗症的发生,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1]。近年来,我国脑梗死患者数量呈显著增加趋势。明确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认知功能损害的原因,是对该后遗症进行预防、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以及改善预后的关键。本文于医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脑梗死急性期认知功能损害患者中,随机选取50例作为观察组,对患者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的原因进行分析。
于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脑梗死急性期认知功能损害患者中,随机选取50例作为观察组,以脑梗死未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
1.2.1 纳入标准:(1)两组均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2)观察组均已发生认知功能损害,对照组均无认知功能损害。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认知功能评分具体标准:MMSE评分≥27分者,视为无认知功能损害。MMSE<27分者,视为存在认知功能损害。(3)研究已经伦理委员会讨论批准。(4)家属知情同意。
1.2.2 排除标准:(1)家属不同意参与研究者。(2)既往无认知功能障碍疾病者。
调取两组患者出院当日的临床资料,从MMSE(2012)各项指标评分、患者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时间、吸烟饮酒)、合并疾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病史(既往脑梗死史)、颈动脉情况(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等方面出发,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
表1 患者MMSE各项指标评分(分, x- ±s)
表2 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
表3 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 x- ±s)
观察两组的MMSE[3]不同指标评分对比情况,以及患者基线资料(患者文化程度采用受教育时间表示)、合并疾病、病史、颈动脉情况对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以(% )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时间定向、注意力、短程记忆、语言能力、图形描述、物体命名、语言复述,分别为(3.2±0.5)分、(2.5±0.4)分、(1.0±0.3)分、(2.1±0.5)分、(0.2±0.1)分、(3.2±0.1)分、(4.3±0.2)分。对照组时间定向、注意力、短程记忆、语言能力、图形描述、物体命名、语言复述,分别为(5.0±0.3)分、(5.1±0.8)分、(2.3±0.5)分、(3.4±0.6)分、(0.7±0.1)分、(3.8±0.2)分、(4.6±0.4)分。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观察组年龄(68.5±2.3)岁、高血压占44% 、颈动脉中膜厚度(1.5±0.3)mm、颈动脉斑块占70.0% 、受教育(5.1±0.8)年。对照组年龄(46.2±2.5)岁、高血压占20.0% 、颈动脉中膜厚度(0.3±0.1)mm、颈动脉斑块占42.0% 、受教育(10.2±3.0)年。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显著(P<0.05),如表2、表3所示。
本研究采用MMSE评分方式,对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时间定向、注意力、短程记忆、语言能力、图形描述、物体命名、语言复述评分,与未发生认知功能障碍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主要体现在时间定向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语言功能障碍、图像描述能力障碍四方面。患者的命名、复述、阅读理解能力所受影响小[4]。临床应对该特点进行重视,通过与患者沟通的方式对其进行指导,使患者能够理解认知功能损害的原因,增强恢复信心,为语言、定向力等功能的恢复奠定基础[5]。
明确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是对后遗症进行有效预防的基础[6]。本文研究发现,脑梗死发生急性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年龄(68.5±2.3)岁、受教育(5.1±0.8)年、高血压占44% 、颈动脉中膜厚度(1.5±0.3)mm、颈动脉斑块占70% ,与未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高龄、文化程度、合并高血压、颈动脉中膜增厚、颈动脉斑块形成,均可增加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的风险[7]。高龄人群,机体各器官功能下降,且免疫力低,机体修复速度慢,故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的风险更高[8]。健康知识匮乏的患者,脑细胞突触相对较少,该特点是导致其发生认知功能损害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9]。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均伴有血管痉挛缺血,患者多伴有管腔狭窄症状,故脑组织一般处于缺血缺氧状态,神经细胞易于丢失,从而增加认知功能损害的风险[10]。颈动脉中膜增厚、斑块形成,提示病情严重。因此,合并上述两项特征的脑梗死患者发生后遗症的风险更高[11]。
为降低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加强对后遗症的预防及干预是关键[12]。具体方法如下:(1)给药:针对认知功能损害高危患者,建议给予神经营养类药物,对后遗症进行预防,改善患者的预后。(2)健康教育:应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纠正其错误认识,使其掌握后遗症的自我预防及处理方法,改善预后[13]。(3)针对已发生认识功能损害者,建议通过“语言功能训练”“注意力训练”“时间及定向力训练”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干预,使其各项功能得到恢复。(4)有学者指出,将高压氧应用到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认知功能损害的治疗中,可有效改善认知功能。临床可考虑采用该方法对疾病进行治疗,使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到提升。同样有学者指出,采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溶栓,对患者认识功能损害的减轻,具有积极意义。临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对上述药物进行应用。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认知功能损害,主要体现在时间定向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语言功能障碍、图像描述能力障碍四方面。高龄、健康知识匮乏、合并高血压、颈动脉中膜增厚、颈动脉斑块形成,为导致认知功能损害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应从上述角度出发,对认知功能损害进行预防,并于后遗症发生后积极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