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权,周琦玮
(1.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2.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29)
学习是个体在复杂变化的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1-3]。这其中,过去经历是学习的重要来源,从过去经历中学习是学习发生的根本机制之一[4]。尽管新闻报道、社会调查、畅销书籍等各类媒体都会对人们的成功经历,或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失败案例进行深度调研和报道,但社会公众从这类关于他人成功、失败经历报道中能够收获的经验和教训却很有限,难以获得系统、深入的知识,也往往无法带来自身的成功,或避免自身在同类事件中的失败……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难以有效地从过去经历中学习的事例。在建立从过去经历中学习的理论体系过程中,不同研究者试图从不同视角来推动组织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量变式学习和质变式学习模型从关系的视角,探讨了随着学习投入的不断增加,学习产出可能发生的接近线性和接近非线性的变化,回答并解释了学习主体若想实现质变式学习,完成大幅度的、根本性的变化,学习投入的“数量”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具备何种特征这一重要问题[5]。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重点讨论个体学习的问题,将个体视作重要的学习主体,聚焦于探索过去经历的“类型”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及从不同经历类型中学习所对应的具体情况。因此,量变式学习和质变式学习模型是对过去经历“数量”关系的探讨,本研究则以更加微观、精细的视角探索了每次经历内部,具体的经历类型对学习主体的作用和可能产生的学习效果,即回答了从过去经历中学习“类型”的问题,这是对从过去经历中学习的理论体系建设的阶段性完善,为下一步综合讨论经历“数量”和“类型”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机制建立基础。
实际上,现有文献已对从不同性质的经历中学习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指出了成功经历和失败经历对组织学习的重要意义[1,6-8]。例如,Deichmann和Ende[9]指出成功不仅可以为后续相关实践提供完整经验,还能提升学习主体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进而为后续的成功提供保障;Madsen和Desai[10]认为失败为学习主体提供了改善现有认知的动力和从经历中提炼经验的能力,这两个因素构成了经验学习的必要前提;此外,“成功是成功之父,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观点强调了成功可以为后续行动提供动力和愿望,从失败中学习可以总结出宝贵的教训并促进学习主体产生对成功的渴望[11]。这些研究都说明了对从成功、失败经历中学习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具有重要价值。尽管如此,文献回顾显示,组织学习的领域呈现两个突出的不足:一是对从成功经历中学习研究数量较少[8],二是对从失败经历中学习研究不够深入。一方面,对从成功经历中学习研究不足主要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正确、有效地从成功经历中学习存在一定难度,文献很少对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从成功经历中学习确实会受到能力陷阱(competence trap)、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归因偏差(attribution bias)等影响,并引发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自满(complacency)、减少搜寻范围(restricted search)、后续行动同质化(homogeneous practice)等不良效果,这些无效学习的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从成功经历中学习的成效;第二,医疗和航空航天飞行等行业是从失败中学习文献常见的研究情境,这些行业中几乎每一次失败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从业者对失败或事故的敏感性非常高;第三,前景理论指出,相较于收获,个体对损失更加敏感[12-13],因此,相较于成功,失败经历也在学习主体的认知范围内更加显著,易于引起研究者的兴趣。这些因素导致了相对于从失败经历中学习而言,对从成功经历中学习有效性的探讨不足。同时,以从自身失败经历中学习为例,尽管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有助于从失败中学习的策略和条件,但实际上,诸多研究已经证实这种学习并非易事,有效地从失败中学习存在一定难度,单纯地提倡、鼓励这种学习,但没有从深层次的机制上解释如何建立从失败中学习的条件是无法真正实现学习效果的,这是现有文献对从失败经历中学习研究不够深入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Husted和Michailova[14]基于观察发现,由于畏惧同事的责备和上级的惩罚,员工很难向其他人坦白自己在工作中犯下的错误。又如Brady[15]在强调不要掩饰自身对失败的真实态度中所提到的,明白失败的重要性并不困难,但当所面对的是自身的失败时,情况将有很大的不同。在广播节目“缔造创造力”(the creativity cultivator)中,几乎所有参与节目的领导者都能意识到失败对成功的重要性,但他们更习惯于用他人的失败举例,几乎没有人愿意分享自己的失败经验。因此,从内部失败经历中学习需要进一步深化,找到能够真正提升学习成效的机制,从根本上发掘能够真正促进、鼓励学习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由此,根据过去经历的来源和性质,本研究聚焦个体层面,建立了由“内部—外部”和“成功—失败”两个维度组成的四种学习类型二维矩阵图,关注个体作为学习主体内部(自身)或外部(他人)过去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建立了从内部成功经历中学习(LISE: learning from internal successful experience)、从内部失败经历中学习(LIFE: learning from internal failed experience)、从外部成功经历中学习(LESE: learning from external successful experience)、从外部失败经历中学习(LEFE: learning from external failed experience)这四种基本学习类型。其次,结合对实际现象的大量观察,本文将通过举例来阐述每种基本学习类型中“建议采用的实践”和“建议避免的实践”,并结合“交通信号灯”的比喻明确、具体地给出评价学习成效的分类,指出这些实践活动哪些位于“绿灯区域”,哪些位于“红灯区域”。进而,为了达成好的学习效果,促进学习主体积极执行“绿灯区域”中“建议采用的实践”,减少“红灯区域”中“建议避免的实践”,本研究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针对每种基本学习类型归纳了为提升学习成效所应具备的条件,即学习主体自身及其所在的外部环境不仅要具备“认知”方面的储备,还要存在情感方面的“动力”。以此为理论界和实践界进一步探讨从这四类经历中学习及其相关问题提供更具解释力度和普遍适用性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帮助避免常见误区、营造有利条件、提升学习成效。
经典的组织学习理论将过去经历视作学习的重要基础。从过去经历中学习意味着学习主体通过对过去经历结果等方面的反思,对其当前的做法、战略和结构等进行调整[16-18]。本研究根据经历来源(内部—外部)和经历性质(成功—失败)两个维度划分了从过去经历中学习的四种基本类型,绘制了由这四种从过去经历中学习基本类型构成的二维矩阵,并对每种类型的学习给出了定义,基本类型如图1所示。
图1 从过去经历中学习的基本类型二维矩阵图
从内部成功经历中学习。从内部成功经历中学习是指,学习主体从自己过去成功的经历中获得知识、改变行为,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例如,某公司以其领先的技术、鲜活的创意和精湛的制作在全球动画行业位于领先地位。该公司的联合创始人非常善于领导公司从内部成功经历中学习,他要求每当大获成功,公司内部要执行严格的流程来分析取得成功的原因并从中学习。譬如,要求成功的团队明确指出在上个动画制作中,五件自己会继续保持的事情和五件要在下次摒弃的事情;换用不同的事后回顾技术(AER: after-event review),严谨地收集有关制作过程的各方数据,并以此为中心进行讨论;同时,在一段时期后,还会邀请没有参加制作的局外成员共同讨论几个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情况,这些方法都能帮助其获取有关于成功的知识[19]。对这些成功经验的深入反思和研习带来了行动的改善,该公司动画制作水平和运营能力不断得以优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日后其他动画票房取得成功。
从内部失败经历中学习。从内部失败经历中学习是指,学习主体从自己过去失败的经历中获得知识、改变行为,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例如,某连续创业者在项目关闭后,深入地总结了在此次创业失败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如避免风险投资者对公司愿景和使命的过度干涉,不能为了短期目标过度耗费资本等。在深刻的反思后,该连续创业者在下一个创业项目的管理中格外重视改善自身过往错误的观念和行为,以避免重蹈覆辙,实现顺利发展[20]。
从外部成功经历中学习。从外部成功经历中学习是指,学习主体从他人过去成功的经历中获得知识、改变行为,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例如,某公司以其卓越的创新研发能力而备受瞩目,诸多学者和企业管理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找寻促进该公司创新的源泉。Garud等[21]以该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案例分析指出采用叙述法(narrative)来从不熟悉的领域和事件中学习是该公司长期保持创新的关键方法。结合便利贴的研发经过,叙述法的应用向外界展示了这个开创性产品是如何伴随着一种并不能长久保持粘附力的特殊胶水的发明(“glue that did not glue”)而被成功推向市场的。尽管在研发之初,发明人员并不能完全确定这款胶水的真正用途所在,但通过与其他不同部门研发人员不断的交流、讨论,这款胶水最后被创造性地应用于便利贴的制造之上,给公司带来了巨大利润。Garud等[21]指出,在公司中,几乎每一个具有开创性意义产品的开发经历都通过叙述法被公司每一名成员熟知,结合经历事件、告知他人、文本记录、文本分析、跨时间跨情境阅读研讨、激发行动和推动组织持续学习的等步骤,该公司常将不熟悉的经历转化为学习的契机,叙述法会促进组织个体对特殊经历产生实质性理解,促进沟通共同意义、进行合作行为;同时,也会唤起个体过往对特殊经历及应对措施的记忆,为处理目前的特殊事件提供了新的方法,这些是Garud等[21]从这家公司成功经历中学习获得的知识。由此,Garud等[21]认为,企业管理者要在自己日后的经营管理中有意识地、适当采用叙述法,这不仅能够帮助了解关键产品的研究过程,更能对组织整体的信息交流、知识传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外部失败经历中学习。从外部失败经历中学习是指,学习主体从他人过去失败的经历中获得知识、改变行为,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例如,由于利润甚微,某美国大型汽车制造商曾在2017年底宣布彻底退出印度市场。Govindarajan和Bagla[22]基于对此案例的分析,讨论、总结了美国其他行业、企业的CEO可以从该汽车企业在印度市场上的失败中学到的经验:要相对保证在印度企业领导者的稳定性,深入融入当地文化;要确保在印度的领导者享有高自治权,灵活应对;要相应地根据印度的实际情况调整整体竞争战略,关注印度市场的规模和流量等[22]。Govindarajan和Bagla[22]希望其他美国企业在进入印度市场时,要格外重视在相关方面观念和行动的改善,以避免再次陷入经营困境,从而获取良好的发展机会。部分研究证明,在向他人学习时,学习主体在从外部失败经历中学习比起从外部成功经历中学习收获更大[3, 23]。
综上,按照经历的来源和性质,本研究建立了一个由“内部—外部”和“成功—失败”两维度组成的四种学习类型矩阵图,将个体从过去经历中学习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包括个体从内部成功经历中学习(LISE),个体从内部失败经历中学习(LIFE),个体从外部成功经历中学习(LESE)和个体从外部失败经历中学习(LEFE)。
基于组织学习领域的研究成果,尽管前文明确地指出了个体从这四种基本经历类型中学习的重要性,但过往研究几乎没有能够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实践分类,很难直接判断什么样的学习效果是好的,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应该尽量避免。基于对实际现象的观察,从目标和结果的视角,本文试图提出从成功和失败经历中学习“建议采用的实践”和“建议避免的实践”,并结合“交通信号灯”进行比喻说明。将“建议采用的实践”比作“绿灯”,推荐学习主体采用,预示将收效良好;将“建议避免的实践”比作“红灯”,意味着建议学习主体要避免采用,警惕其将产生的不良后果,这为个体从内部、外部成功、失败经历中学习提供了形象、生动的“双标杆”,有助于避免常见误区、营造有利条件、提升学习成效。
3.1.1 “建议采用的实践”之一:“从胜利走向胜利”
基于大量实践观察,从内部成功经历中学习“建议采用的实践”之一在于引导学习主体“从胜利走向胜利”。这种实践发生的前提是个体曾在相似事件中取得过成功,过去成功的经历不仅能够帮助学习主体拥有更多的资源,巩固其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增强其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还可以为学习主体在今后的活动中继续取得成功提供具体思路和可行性高的方案;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对过去成功过程的剖析和深入观察、思考和总结,过去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事情进展的规律和管理经营的法则,这对学习主体认识事物本质和加深对成功原因的理解至关重要。尽管会面临不一样的内外部环境,但成功的经验、规律及核心的理念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拓展适用性,充分利用这些能够帮助学习主体在后续的竞争中掌握关键知识,为“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重要的基础。前文所述某动画公司的创新基因促使其不断取得动画创作成功的案例就验证了采用“从胜利走向胜利”这一实践的积极意义。
3.1.2 “建议避免的实践”之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从内部成功经历中学习“建议避免的实践”之一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种实践发生的背景常是因为个体曾在相似事件中取得过成功,但在某些情况下,正是那些在过去促进自身实现成功的重要因素,往往引发了后续失败。发生这种实践可能的过程是,由于取得过成功,学习主体通常会对之前的某种做法或工作流程的有效性颇具信心;同时,为了持续不断地成功,学习主体倾向于在下一次工作中也采用相同的做法,由此会导致问题的发生。例如,持续的成功不仅会带来自满,也会导致风险规避、思维惯性和因循守旧,进而造成工作方法和组织活动的同质化。过度关注过往成功的原因会阻碍他们对其它方法的搜寻和考虑,并难以意识到现有方法中的不足之处,比较严重的情况会引发后续失败。曾作为全球传统手机市场翘楚的某公司也是第一个成功研发智能手机的公司,但由于其试图保全在传统手机市场上的地位,忽视了智能手机业务的拓展,最后错失了市场机会,其手机业务逐步消失在公众的视野,这说明了过去曾创造成功的原因往往导致了后面的失败,这是学习主体在从内部成功经历中学习时需要注意避免的潜在问题。
3.2.1 “建议采用的实践”之一:“从失败走向成功”
从内部失败经历中学习“建议采用的实践”之一在于可以引导学习主体“从失败走向成功”。实际上,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失败在所难免,这是这种实践发生的前提。由此,当经历失败时,要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培养系统思考的理念,遵循科学合理的学习步骤,总结失败的经验等,这些都对从中学习具有重要价值。尽管具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性,过往失败的经历可以帮助学习主体保持开放的观念进行自我反思,明确自身当下的不足之处,有效识别错误的做法和理解上的疏漏。同时,当被科学、合理地应对后,失败可以促进学习主体产生不断变强变好的动机,适当增加资源和注意力投入,进而推动小的改变,甚至是大的变革产生,最后帮助学习主体从当下失败的情境中不断进步,实现自我超越。前文提到的连续创业者在失败后通过总结经验实现后续崛起即说明了这这类实践的价值所在。
3.2.2 “建议避免的实践”之一:“习得性无助”
从内部失败经历中学习“建议避免的实践”之一是“习得性无助”。这种实践发生的背景是,在长期范围内,学习主体都无法顺利进行某项工作,或在屡经尝试后依然无法转变失败的局面,那么学习主体将对此类事件逐渐产生一种无所盼望的心态或行为。发生这种实践可能的过程是,即便是在不同的环境中遇到相似的情况,学习主体甚至可能放弃尝试,倾向于直接断定自己无法胜任或注定失败。建议避免这种实践的原因在于,过去的失败不仅降低了学习主体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感等心理资源,更在深层次限制了后续的行动力,甚至会产生心理和行动障碍。心理学中“习得性无助”这一实际问题的存在即说明了这种建议避免的实践的存在和不良后果。
3.3.1 “建议采用的实践”之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从外部成功经历中学习“建议采用的实践”之一是引导学习主体认识事物发展的本质和一般性规律,或者获得指引以帮助自我成长,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实践发生的前提常是因为个体了解到他人曾在相似事件中取得成功的相关情况,尽管无法对他人取得的成功进行复制,并且要避免盲目模仿他人的行为方式,但他人成功的经历仍然对学习主体自身的提高和改进具有重要价值。促进这种实践发生可能的方法是,第一,分析、反思、研究其他学习主体过去成功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习主体较好地了解成功的具体情况,获得取得成功的信心,知晓取得成功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进而总结并掌握成功的一般性规律。这些规律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对学习主体从事相关工作时产生指导意义。第二,观察和分析外部成功经历可以帮助学习主体了解成功前后所需应对的内外部情况。多数情况下,成功可能会带来较大程度的改变,将学习主体带入到崭新的竞争情境和发展阶段,这时,了解其他学习主体在成功后面临的具体挑战和机遇能够帮助学习主体做好相应的准备,尽量避免在全新局面中的“新手劣势”(liabilities of newness)。总体上,学习他人成功经验、了解研究他人成功路径等都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建议采用的实践”中的常见做法,在其中,学习主体能够获得颇有价值的学习机会。
3.3.2 “建议避免的实践”之一:“邯郸学步”
从外部成功经历中学习“建议避免的实践”之一是“邯郸学步”,这种实践发生的背景常是因为个体了解到他人曾在相似事件中取得成功的相关情况,但却只看到了表象,没有看到深层次的原因。发生这种实践可能的过程是,一方面,学习主体很有可能仅获悉了他人成功中的个别情况,几乎无法得知促进成功的全部因素和实际情形,甚至会由于客观信息缺失或主观认识偏差而忽略真正促使成功的重要原因。值得指出的是,尽管“人物传记”或是成功经验演讲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成功的原因,但由于信息的加工和可获取资料的表现形式,这些学习资料往往会强调、放大某些原因发挥的实际作用,甚至缺乏对其他重要因素的讨论,这会导致学习主体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难以得知实际情况的全部。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学习主体间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资源禀赋不同,试图复制他人的成功,或者全然地、不经取舍地借鉴和模仿他人不仅会遇到适用性的问题,还会导致学习主体无法有效坚持自身原有的优势。当外来成功经验无法有效地对接学习主体的内部资源,发生“水土不服”时,这种模仿的学习机制将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很有可能导致无效学习,甚至引发失败,这是这种实践的问题所在。
3.4.1 “建议采用的实践”之一:“引以为戒”
从外部失败经历中学习的“建议采用的实践”之一是可以引导学习主体对他人的失败“引以为戒”。这种实践发生的前提常是因为个体了解到他人曾在相似事件中遭受失败的相关情况。促进这种实践发生可能的方法是,通过对学习他人失败经历赋予充足的注意力资源和优先权,结合正确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认真回顾和审视失败原因,学习主体可以了解失败事件发生时内外部环境,分析出自身资源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事先规划自身在面对相似情况下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他人的失败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何种解决办法是无效的。这些都能够有效地帮助学习主体树立危机意识、防范潜在风险、认清自身局限性,并针对性地加以改善,在危机发生前事先规划行动方案,顺利应对可能存在的威胁。“引以为戒”是在从他人失败经历中学习时的价值所在,前文所述Govindarajan和Bagla[22]对美国公司在印度市场失败教训的总结即是旨在达成这一目标。
3.4.2 “建议避免的实践”之一:“重蹈覆辙”
从外部失败经历中学习“建议避免的实践”之一是“重蹈覆辙”,这种实践发生的背景常是因为个体了解到他人曾在相似事件中遭受失败的相关情况。发生这种实践可能的过程是,学习主体没有充分重视发生在外部的失败事件,对从外部失败经历中学习分配的注意力资源不足或未能对探究失败原因给予优先权,并在这个过程中过度乐观地估计了自身情况,对即将来临的危机估计不足,心存侥幸地认为失败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些都会为自身带来失败的隐患。同时,其他学习主体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进行某项任务在客观上存在的难度,这种困难可能来自于内部资源的局限性,也可能来自于外部环境的风险。这时,个体对从外部失败经历中学习缺乏足够的注意力和优先权,没有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都无法帮助学习主体避免失败在自己身上重复发生,致使“重蹈覆辙”问题的发生。图2基于“交通信号灯”的比喻,以“双标杆”为框架,总结了从成功和失败经历中学习的实践举例。
图2 基于“交通信号灯”比喻的从成功和失败经历中学习的实践举例注释:在“交通信号灯”比喻中,“建议采用的实践”位于“绿灯区域”,意味着推荐采用;“建议避免的实践”位于“红灯区域”,意味着建议避免。这也为个体从内部、外部成功、失败经历中学习提供了形象、生动的“双标杆”,个体可以将自身所采用实践的实际情况直接置于图中,即可对应出该种实践做法的建议情况。“黄灯区域”则指的是位于“绿灯区域”和“红灯区域”之间的一个过渡地带。
综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1:从目标和结果的视角,个体在从内部成功、内部失败、外部成功和外部失败这四种经历类型中学习时存在效果好的、值得提倡的“建议采用的实践”,和效果不好的、应该减少的“建议避免的实践”,这为判断和评价学习效果提供了“双标杆”的分类依据。
命题2a:个体在从内部成功经历中学习时,为了提升学习成效,要努力实现“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好效果,避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潜在问题。
命题2b:个体在从内部失败经历中学习时,为了提升学习成效,要努力实现“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好效果,避免“习得性无助”的潜在问题。
命题2c:个体在从外部成功经历中学习时,为了提升学习成效,要努力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好效果,避免“邯郸学步”的潜在问题。
命题2d:个体在从外部失败经历中学习时,为了提升学习成效,要努力实现“引以为戒”的好效果,避免“重蹈覆辙”的潜在问题。
为了促进学习主体积极执行“绿灯区域”中“建议采用的实践”,减少“红灯区域”中“建议避免的实践”,以提升从各类经历中学习的成效,基于现有文献对成功、失败经历影响学习主体各方面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要实现好的学习效果,个体在从内部成功、内部失败、外部成功和外部失败经历中学习时要具备相应的条件。
一方面,学习主体能够自主决定所采用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这会对从过去经历中学习的效果产生重要作用。然而,为了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仅强调学习主体的内在因素是不全面的,因为情境和环境因素会为个体提供解释事件的线索,这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学习主体的态度、行为等方面产生影响[24]。因此,外部环境不仅会通过内部因素对学习过程产生深远影响,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超过个体主观因素发挥作用。因此,为了减少“建议避免的实践”,积极执行“建议采用的实践”,提升学习成效,不仅学习主体自身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其所处环境也要具备相应的条件。这同时意味着,良好学习效果的取得不仅有赖于学习主体的主观内在因素,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干预水平,也就是,既要具备“内在”条件,又要具备“外在”条件。综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3:学习主体自身因素,及其所在的环境都会对从内部成功、内部失败、外部成功和外部失败这四种经历类型中学习产生影响。因此,为了减少“建议避免的实践”,积极执行“建议采用的实践”,提升学习成效,要同时具备“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另一方面,既要具备“认知”条件,又要具备“动力”条件。这其中,“认知”条件指的是学习主体要学到真正的道理,明晰事情发展的原因,达成认知的改变,才能具备提升学习成效的智力前提。例如,Cope[25]提出,创业者在其失败的创业经历中,会学到有关自身、商业、网络关系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可以理解为从自身失败经历中学习所要具备的“认知”条件,获取和掌握这些知识会帮助创业者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动力”条件指的是学习主体要具备改善现状、改进自身的主观意愿和动机,这通常可以视作能够促进学习的情绪力量。例如,Chen等[8]曾指出,学习主体想要超越现状的“拉力”和出于危机感、持续关注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主动总结经验教训的“推力”共同组成了从经历中学习的内在推动力,反映了学习主体的主观意愿,属于本文讨论的“动力”条件之一。这同时表明,在有些情况下,尽管从过去经历中已经积累了经验、教训等,具备了“认知”条件,但如若缺乏改进和提升的意愿,缺少“动力”条件,学习主体很难开展有效学习,从而无法达成满意的学习效果。由此,本文探讨的“认知”条件和“动力”条件不仅存在于“内在”条件之中,也存在于“外在”条件之中。总体上,对这些条件的讨论能够有效地推进学习过程和提升学习效果。综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4:为了减少“建议避免的实践”,积极执行“建议采用的实践”,提升从内部成功、内部失败、外部成功和外部失败这四种经历类型中学习的成效,既要实现知识、智慧的提升,又要具备改善现状的情感和意愿,因此,学习主体及其所在环境要同时具备“认知”条件和“动力”条件。
由此,每种类型的学习均存在由“内在—外在”条件、“认知—动力”条件组成的矩阵,并嵌套入图1的从过去经历中学习的基本类型二维矩阵之中。下文将按照个体进行从内部成功经历、内部失败经历、外部成功经历和外部失败经历这四种经历类型中学习的顺序,针对性地从“认知”条件和“动力”条件角度指出每种学习类型需具备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图3给出了这种讨论框架下的分类结构和讨论顺序示意图。
图3 基于二维矩阵的提升从内部—外部、成功—失败经历中学习效果的条件图
4.1.1 “内在”条件
若不能有效地学习,持续的成功可能会导致自满、风险厌恶、固步自封和因循守旧等问题,进而造成工作僵化[26],引发失败。为避免潜在问题,学习主体自身要同时具备相应的“认知”和“动力”条件。
“认知”条件方面,学习主体可以通过采用关注成功和失败的AER[27],和将知识进行编码,总结为文件、模型、手册、清单等学习方式,以及运用系统思考等正确的思维方法[28-29]。同时,在对过往成功经历进行分析总结时,要充分考虑经历间的相似性、结果和时机等重要特征,重视先前经验的积累,并进行恰当的经验推广[3,10],从而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动力”条件方面,一方面,要开阔视野,树立更高的标准和更远大的目标,理性地意识到当下的成功有可能存在局限性,这可以有效减少成功后自满或过度自信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冷静、科学的分析态度和危机意识是从内部成功经历中学习的前提,暂时的成功可能蕴含着隐患,学习主体要时刻保持警惕。
4.1.2 “外在”条件
学习主体所在团队、组织及其领导者等能够为避免从内部成功经历中学习的潜在问题和误区提供必要的外部支撑,指引重要的方向。
“认知”条件方面,Gino和Pisano[30]系统地提出组织从成功中学习的实施路径:第一,庆祝成功,并认真思考原因;第二,进行系统化回顾;第三,避免从长周期项目学习时的因果分离;第四,认识到复制成功不等于学到了经验;第五,在保障不浪费资源的基础上,成功后也要继续尝试新的可能性。总体上,本研究认为,给予成功适度的奖励和有价值的反馈,采取科学严谨的复盘程序分析成功,建立起从成功中学习的科学体系,这些措施都对促进从内部成功经历中学习有着很大帮助。
“动力”条件方面,Farson和Keyes[31]提出,领导者要避免用简单、传统的成败标准衡量组织中的活动,取得成功时,领导者要帮助员工认真总结成功的原因,并尝试回答如下问题:这次成功究竟是运气还是辛苦工作的产物?是否已经考虑到了所有的因素?这次成功是否让我们与目标更近了一步?成功是否真正能满足客户的需求等。总体上,领导者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并要引导下属对从成功中学习的本质形成共识。
图4总结了个体在从内部成功经历学习时,为了实现“从胜利走向成功”,避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提升学习成效所需具备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并根据“认知”和“动力”进行了分类。
图4 个体从内部成功经历中学习时需要具备的条件
4.2.1 “内在”条件
现有研究已经对解决上述潜在问题的内部条件进行了诸多探索。“认知”条件方面,经历失败后的学习主体要选用科学的学习、认识工具,并在分析、总结客观知识和失败教训等方面应努力满足如下要求:认识到充足的经验储备是进行正确经验推广的前提[10];重视系统思考[28-29];应用AER来分析失败经历[27];保障学习的时效性对小型事故尤其适用[32];重视在稀有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学习,充分了解事件内容,随着事件的发展,不断对行动进行调整[33];重视弱信号的作用,认清注意力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层级分配的过程[34];增强反事实推断的能力,要意识到风险的可变性,并提高概率估计的可见性等措施[35];降低失败责任归属权的模糊性,促进对失败教训的反思[36];意识到“纸上谈兵”所可能引起的误区,强调实事求是和获得一手资料的重要性[37]。Birkinshaw和Haas[38]还系统地提出了三个步骤来增加从失败中学习的收益:第一,深度分析所有失败的具体情况,并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见解或经验;第二,明晰这些见解的真实含义,并实现充分传播;第三,从组织整体的高度分析、回顾失败的规律,以判断是否已经采用了恰当的解决方法。
“动力”条件方面,为解决潜在问题,学习主体在分析和总结失败时,应努力做到:培养正确的过失导向[39-40],并及时缓解消极情绪[41];判断自身和他人在面对失败时是否存在责他型(extrapunitive)、不罚型(impunitive)和自责型(intropunitive)的无效习惯[42],做出相应改善;提高自我恢复的能力[43];提升社会资本[44];采用恰当方法获取并提高心理安全感[44-46];提高承受压力的能力[47];认清焦虑情绪的消极影响和恐惧情绪的积极作用[48],还可以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新项目上来缓解消极情绪[49];采用包括正念、共同的人性和自我友善的善待自己的方法来疗愈失败后的消极情绪,帮助认清错误并从中学习,鼓励下一次成功[50-51]。
同时,Markman[52]还对失败进行了分类,认为那些由于时间、精力有限,经由个人权衡取舍造成的非系统性失败是良性的,在组织管理的合理范围;那些意味着某一特定目标无法达成的系统性失败往往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需要尽量避免。总体上,在从内部失败中学习之前,学习主体应对失败的类型进行区分,并适当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
4.2.2 “外在”条件
在从内部失败经历中学习时,为避免潜在问题,提升学习成效,结合现有研究结论,从“认知”和“动力”方面对“外在”条件进行梳理和总结。
“认知”条件方面,学习主体所在团队、组织及其领导者可以从下述方面支持提升学习主体从自身过往失败经历中获取的知识、技能和宝贵经验:通过失误管理培训来提升员工对新方法的掌握速度和绩效[53];通过管理组织注意力三角形(attentional triangulation,意指:注意力在三个不同方面的分配)来促进识别潜在威胁,防止危机再次发生[34];领导者要清晰定义工作,对潜在问题进行事先界定,充分尊重和鼓励提出问题的员工,秉持开放的心态,坦诚地承认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并试图邀请员工参与试错的活动,并制定明晰的权责和对失败的处置办法[54];通过工作设计来明确责任范围和汇报结构,降低责任归属权的模糊性并在使用非惩罚性地根源回顾(non-punitive root-cause reviews)这种学习方法,促进对自己犯下的错误和对别人错误的学习[36];重视承上启下的中层管理者在丰富组织解读的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55]。Seligman[43]还指出在军队中,可以通过进行心理适能(psychological fitness)测验,参加一些网络课程以提高个体的恢复力,这可以有效地帮助士兵从创伤中尽快地恢复。此外,由于“智慧型失败”(intelligent failure)对组织发展意义重大[26],McGrath[56]提出领导者可以通过:(1)清晰划定成功和失败标准;(2)事先明晰并充分交流行动假设;(3)果断地结束失败的项目;(4)充分考虑风险,避免过度损失;(5)限制所需要解决不确定问题的数量;(6)创造鼓励智慧型失败的组织文化;(7)明确从失败中得到的教训,并与团队分享等对策来帮助组织构建“智慧型失败”。
“动力”条件方面,学习主体所在团队、组织及其领导者可以:将失败正常化[35],建立心理安全感高的组织文化氛围[57]以降低学习主体在承担责任时的心理压力[36],促进团队形成对失败的共同信念[2],营造过失管理文化[58],提振对自己和同事的信心[59];通过建立公平的评价体系来营造安全感和创新的氛围,鼓励合作创新[9];并在已经具备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实现环境和员工个性的匹配[60]。同时,领导者有效的教练行为[61]、对失败的容忍[31,41]、对员工的支持、帮助和对重塑失败观念的引导[62],都能有效帮助学习主体更好地处理失败的不利局面,顺利达成失败试错、创新的本质目的。
图5总结了个体在从内部失败经历学习时,为了实现“从失败走向成功”,避免“习得性无助”,提升学习成效所需具备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并根据“认知”和“动力”进行了分类。
图5 个体从内部失败经历中学习时需要具备的条件
从外部成功经历中学习和从内部成功经历中学习都针对成功经历,由于经历性质相同,两类学习在学习内容、过程和特征方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建议避免的实践”中的潜在机制也存在关联,因而,为提升学习成效所需要具备的“内在”、“外在”条件都有部分重合。为节约篇幅,下文仅就从外部成功经历中学习与从内部成功经历中学习的不同之处进行专门阐述,对相同的要点不做重复讨论。
4.3.1 “内在”条件
“认知”条件方面,在对外部成功进行学习和分析前,学习主体要拥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对问题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否则将难以从外界成功经历中有效总结经验,或会存在将有关经验推广到无关事件当中的潜在问题[3]。同时,在合适的时间、选取恰当的方法来对事件进行系统解读,有助于从外部成功经历中学习的顺利进行。
“动力”条件方面,本研究提出,学习主体可以有意地培养自身谦逊的心态和行为,具备客观审视自身局限性的能力,善于发现他人的优势,能够接纳他人优异的表现,愿意主动接纳新想法和倾听不同的观点[63]。学习主体还可以努力实现“随喜”的境界,即对他人的成就和能力充分赞赏,并通过相互鼓励和不断学习,使自身也得以提高。同时,在面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或处理新生事物时,即便发现他人在目标领域取得了成功,学习主体也不能放松警惕地认为自身也能轻易地取得成功,要时刻保持对环境信息的敏感度,避免由于忽视问题复杂性或过度简化决策过程而带来的损失。
4.3.2 “外在”条件
“认知”条件方面,学习主体所在的团队、组织等一方面要努力建立起灵活、完整的数据信息收集系统,迅速、准确、全面地获取其他学习主体取得成功的具体情况,为充分解读外部成功提供充足的资料和依据。另一方面,还有拥有完善的向外部学习的理念和机制,能够充分捕捉外部有益的学习资源,帮助实现学习目标。
“动力”条件方面,团队、组织及其领导者也要保持健康的心态和科学的价值观,对下属可能产生的负面情绪进行积极疏导,通过高效的教练行为引导学习发生等。
图6总结了个体在从外部成功经历学习时,为了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避免“邯郸学步”,提升学习成效所需具备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并根据“认知”和“动力”进行了分类。
图6 个体从外部成功经历中学习时需要具备的条件
同前文一样,本部分仅就从外部失败经历中学习与从内部失败经历中学习机理方面所存在的不同之处进行专门阐述,对相同的内容不做重复讨论。
4.4.1 “内在”条件
“认知”条件方面,从外部失败经历中学习前同样需要学习主体积累经验和相关知识[3,10],运用系统思考的思维方法[28-29],选择恰当的时间和学习方法,这是保障其学习有效性和对事件解读能力的必要前提[10]。在总结过往经验的基础上,Gawande[64]提出了“清单法”,即在那些操作规程复杂或讲求效率、不允许差错的行业中,可以对重点工作项目所涉及的内容和步骤进行详尽罗列,并时刻检查自身在每个条目中的完成情况,这样可以有效地防范在紧急情况下出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特定时期内记忆不完整的情况,避免信息缺失或忽视有些步骤,这也是Gawande从外部失败经历中学习后得出的有效解决对策。
“动力”条件方面,学习主体要特别注意培养自身的移情能力,即同理心[65],尽量设身处地地理解其他学习主体在事件中的经历和所发挥的影响,了解其情绪和行动的变化,以更准确地把握与认识事件的实际情况,有效地总结失败经验。同理心也能帮助学习主体表达对学习对象的充分尊重和理解,促进建立联结,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共享。
4.4.2 “外在”条件
“认知”条件方面,学习主体所在团队、组织或其他外部环境可以尝试建立健全信息获取机制,来为有效学习提供完整、真实的依据。同时,推行相关培训[53]、建立完善的学习方法体系也至关重要,这其中,Myers等人[36]还提出可以通过非惩罚性地根源回顾方法来促进组织成员对别人的错误进行学习。
“动力”条件方面,领导者有效的教练引导[2,57-58]、合理的过失导向疏导[39-40],将项目失败平常化[40],有意识地营造健康的心态和组织文化价值观都为学习主体从外部失败经历中有效学习提供了外部的情感支撑。
图7总结了个体在从外部成功经历学习时,为了实现“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提升学习成效所需具备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并根据“认知”和“动力”进行了分类。
图7 个体从外部失败经历中学习时需要具备的条件
综上,结合图1中从过去经历中学习的基本类型二维矩阵,和图3的框架思路,汇总了图4至图7的细分成果,整合形成图8的基于二维矩阵的提升从“内部—外部”、“成功—失败”经历中学习效果的条件汇总图。
本研究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组织学习理论的发展。
第一,过往研究从不同角度对从经历中学习的过程和规律进行了分析。本文从“类型”入手,以更加深入细致的视角,试图通过探索从成功和失败经历中学习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回答如何有效地从过去经历中学习这个问题。这是对从过去经历中学习的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不仅助于弥补现有研究对从成功经历中学习讨论相对不足的情况[8],更有助于弥补现有从经历中学习领域的研究暂时缺乏在同一框架下均衡地探讨这四种学习类型及相关问题的现状,从而帮助组织学习研究者以更加系统、全面且深入的视角分析不同类型的经历对学习有效性的影响和相关问题。
图8 基于二维矩阵的提升学习效果的条件汇总图
第二,根据实现效果,本文对从过去经历中学习的成效提出了评价分类,明晰了从这四种经历中学习时,什么是好的效果,什么是应避免的问题,并结合“交通信号灯”的比喻予以说明,这为归纳类型、评价效果提供了直观的标尺。
第三,在构建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基于文献梳理和实践观察,本研究回顾、探索了能够提升学习成效、避免潜在问题的前提条件,并明确地将这些相对分散的结论总结、分类、归纳为学习主体的“认知”和“动力”条件两类。这表明,为了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达成好的学习效果,学习主体不仅要从过去经历中总结知识、经验,还要具备改善现状的意愿和动力。这些“认知”和“动力”条件不仅包括在学习主体自身内部,也包含在其所在环境中。由此,本研究针对每种基本学习类型建立了“内在—外在”“认知—动力”条件矩阵,并对问题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说明。
本研究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组织学习实践的发展。
第一,本研究同时强调了从内部和外部,从成功和失败不同类型经历中学习的重要性,这为企业管理者指导、鼓励和督促员工学习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和完整的分析框架,有效地指明了组织学习中可以选择的学习对象和学习来源。
第二,尽管组织学习是企业实现可持续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认知陷阱,错误的经验总结和推广等原因所导致的无效学习常使得组织发展陷入被动。因此,本研究基于对实际现象的大量观察,特别提出了从经历中学习的实践方法,针对每种基本学习类型的具体内容和特征,举例说明了“建议采用的实践”和“建议避免的实践”,并结合“交通信号灯”的“绿灯”和“红灯”比喻对“建议采用的实践”和“建议避免的实践”加以形象说明,能够为个体有效学习提供生动的、可直接利用的双重标杆,以期能够对实际的学习过程产生切实的帮助。
第三,实际上,诚如前文诸多案例表明,尽管领导者和管理者都熟知成功、失败经历在推动绩效和促进创新等方面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但真正实现这些学习并非易事[14, 18]。结合对每种学习类型“建议采用的实践”和“建议避免的实践”的分类和比较,本研究结合理论和实践经验,较为详尽地从学习主体的主观因素和外界环境支撑两个角度阐述了有效学习所需具备的具体的前提条件,即“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并指出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由此,解决了管理实践中,如何有效推进个体从过去经历中学习的重要问题。希望这些讨论能帮助企业管理者较为准确地预测那些即将推行或正在执行的组织学习管理实践的效果,并对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防范,同时为找出解决对策提供坚实的基础。
希望今后的研究可以通过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讨论以推动从成功和失败经历中学习理论的发展。
第一,重视对从内部和外部成功经历中学习相关问题的探索。现有研究多关注从内部、外部的大型、小型失败中对影响因素、学习的过程以及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很少有研究系统地针对过去成功经历进行相应讨论。今后的研究将通过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索学习主体从成功经历中学习的相关情况。例如,应用案例研究从学习主体、学习对象等不同角度,详实地探讨从内部、外部成功经历中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找到能够影响学习效果的多种因素,并通过实验法、问卷调研等方法实证检验这些研究结论。
第二,进一步探究本文研究结论在其他层面的学习主体,如团队、组织等的适用性,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探讨并验证其他层面学习主体从成功、失败经历中学习时的相关问题,以及与个体学习可能存在的不同之处,从而开发出多层面、跨层次的从成功、失败经历中学习理论体系。
第三,本文提出了四种从过去经历中学习的基本类型,进一步,由数目不同、种类不同的从过去经历中学习基本类型可以形成多种学习组合形式,且不同基本类型出现的先后顺序也将对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今后研究将对不同学习组合的特征、适用情况、学习顺序进行深入探讨,具体研究不同组合形式和不同学习顺序的具体学习效果,为从过去经历中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说明和依据。
总体上,传统的经验学习研究常采用实证方法,得出在一定范围下适用和有条件的结论[3]。本文不同于以往文献的思路,没有基于相互比较和实证检验结果来强调在特定情境下某一种学习类型的有效性问题,而是基于“内部—外部”和“成功—失败”两维度矩阵,从一个更为宏观的研究框架,同时讨论了从这四种经历类型中学习的情况,深入地分析了每一种学习类型所涉及到的理论和实践,在充分分析四种学习类型的共通之处的基础上探究了每种学习类型的特点和独特价值。由于管理实践的情况通常是复杂多样的,个体所实际面临的从过去经历中学习的情况也难以充分界定,因此本研究希望所提出的整体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框架,以及对各种学习类型全面和深入的讨论,能够适合于解决普遍问题,以满足辅助组织发展和服务现实决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