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云艳
[摘要]教育教学中的积极心理,强调张扬学生的积极力量、善行和美德,不仅帮助处于某种“逆境”下的学生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建立起高品质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更能引导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积极心理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融合到学科教育中,能帮助学生发展自身的积极心理,采取有效的学习策略,实现自身的价值,既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关键词]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习行为;人文关怀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它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积极的心理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帮助学生发现并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提升个人素质和生活品质,提高学习成绩。
一、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校统一管理学生的生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在心理上呈现出一些劣势,进而影响到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
1.两极分化日益明显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后,随着学科的增多,学生的能力差异表现得十分突出,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差距明显,即我们常说的优生和差生。对于优生来说,学习好,其积极、自信的心理不断得到强化,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差生在学习中屡受挫折,对学习灰心,倍感自卑甚至恐惧,出现厌学、逃学等倾向。游离在中等水平的学生,学习目的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学习动机不强,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2.偏科现象严重
初中生面临着中考,对于中考中的政治、历史等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出现不专心听讲、不认真完成作业、不爱背的现象,导致偏科,影响班级总成绩。
3.孤独感和焦虑感强
初中学生正值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随着生理的发展而不断出现变化。刚入初中时,他们对学校、教师、同学以及学习都感觉很新鲜,存在一定的兴奋性,进而带来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但在学生过了新入学的新鲜期后,其心理就在调适如何适应宿舍生活和多门学科的学习,如果这一时期调适得不好,或者教师、家长对学生的关注减弱,会使学生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临近中考的学生更容易出现焦虑和茫然感。
4.处理不好男女交往的尺度
初中阶段的学生受自身生理发展的影响,加上电视、网络中爱情剧的影响,不少男女学生心生爱慕,产生早恋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也可能是由于家庭、学校对他们的关注不够,导致他们只能从异性身上获得关爱的感觉。男女学生掌握不好交往的尺度,不仅影响了健康,还影响了学习成绩。
二、积极心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作用
积极心理倡导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顺利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目的是要开发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活力,促进学生的能力与创造力。因此,积极心理对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1.强调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力量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個学生,关注学生身上的积极力量,挖掘潜在能力,发挥正能量。积极力量是一种静态的人格特质,是一种动态的心理过程,能使学生对周围环境进行有效分析,适时调整学习行为。
2.提倡对问题作积极的解释
积极心理学提倡学生对自身或周围存在的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寻求问题的积极意义,一是多方面探寻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二是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最终使自己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问题,保持积极态度,改进学习行为。
三、利用积极心理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交往的主阵地,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教学设计有意识地引领、渗透积极心理学,不仅有利于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更有利于体现人文关怀。
1.应用积极心理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习的欲望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实际上是人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反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是高效教学的前提,对教和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应努力创设一个环境整洁、心态积极向上的氛围。积极心理学还认为:人出生后就有学习的欲望,所以要使学习变成学生内心的一种满足,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为此,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课堂上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用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感染学生。用良好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空间,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欲望。
2.应用积极心理学开展激励评价,培养自信心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不论他们差距多大,每个学生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教师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积极加以肯定和赞美。很多学生只“明”自己的不足,而不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业的进步。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暗示学生:你行的,你是最棒的,只要你努力,你就是最优秀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个别自卑的学生也相信自己是优秀的,走出了自卑的阴影,树立了自信心。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一句赞美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展示的平台,学生的点滴进步如果能得到教师的鼓励,如“你的想法真棒”“你的表达非常清晰”等,就会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每个学生发展。
3.应用积极心理学促进认知发展,培养学习能力
积极心理学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人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在课堂上,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是开发学生潜能的良方。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不断遭到破坏,并又不断达到平衡的过程。知识的本质是“由个人构建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符合主体需要的,“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学习才是成功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学生原有知识和所要传授的新知识之间创设一种不平衡,形成认知矛盾,激发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占有知识,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接受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掌握的知识是最为牢固的,也是最不容易忘记的。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教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自学能力。
4.应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学生交流,培养合作能力
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遇到困难,这时教师应教育他们要勇于面对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耐心地给予引导提示。积极心理学强调合作交流,学生只有经历深入思考,学会合作,才能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功。教学中,往往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以后,学生都会急着作答,而时间又不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时应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这既能满足学生交流的愿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心理品质。很多問题往往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得以澄清,加快学生的理解掌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在小组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团队精神。
积极心理学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课堂教学问题,这种理念对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更为开阔的视角。教师要以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工作实践,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学,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体验成功,学会交流,学会协作,形成良好的性格。师生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教育整体,既可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又可以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也是教师的教育使命所在。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王红艳.积极心理对学习行为的导向作用[J],课程改革研究,2016,(05).
[3]关怡.积极心理学教育教学案例[J].情感读本,2012,(13).
[4]安永贵.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有效教学[J].教学研究,2014,(03).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