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风景园林专业院院长 林 鹰
2018年是非常值得纪念的节点,一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自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论述36年未发生改变,直到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 981 14.79 1.5
建国后的40年内,我国多次调整园林指标,但却一直在较低的水平线上。实际上,我国在“一五”期间就提出了15%,但是现在来看仍然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园林绿化行业真正的发展是从90年代开始,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的颁布是园林绿化标志性的进展。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981~2016年这个区间里,1990年才真正形成了上升的趋势。我们用67年的时间,终于接近了我国“一五”的要求指标。
再来看一下国际对标。上图这些数字代表什么呢?联合国的标准是人均60平米的绿地,美国的标准是40~80平米,各个国家的统计口径是不一样的,通过类比可知:英国的规定是旧城区人均20平米,新城区大概是40平米的绿地。这是2016年的数据,最右边是中国,绿色最矮的是英国,红色的是美国,蓝色的是联合国。中国现在的发展状态,是从以前的望尘莫及到现在的超英赶美,这和社会的大发展的趋势判断是完全一致的。
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物质积累以及体制上的创新,我国园林绿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重要的标志是形成了“数量”级上的进步。但同时也应看到,其发展是不均衡的。
地域发展的不均衡——各省城市人均公园绿地分布示意图
地域发展的不均衡——各省人均公园绿地指标
以北京为例,北京的规律很清楚,郊区的区域越往中心城市绿地的指标是下降的,北京的中心城区是白色的,往外是绿色的。
各城市包括各城区之间的不平衡,总体来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要完全达到平衡水平是有难度的。现在,大多地区人均公园绿地依托滨江(河)带状绿地、郊野公园、山地公园、湿地公园甚至是江滩公园、森林公园,面积很大、偏离城市主要住区,而且很多是非建设用地。
数据来源:北京市园林局网站
滨江(河)带状绿地、郊野公园、山地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此类非建设用地实际上在很多城市起到了城市公园的作用,对于改善和丰富城市居民休闲生活、健身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江滩公园
此类绿地实际上对城市的生态性结构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是“结构性绿地”(区域绿地),通常称之为“城市绿肺”“城市绿肾”。
森林公园
但是很多人认为只要在城市周边建了很多大型绿地就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忽视城区的绿地建设导致总量虽然达到了,规模也很大,但是均衡性很差,这种情况在很多城市非常普遍。城外大型的绿地空间与城内亟待改善的人居环境往往存在鲜明反差。
就削减热岛效应的单方面作用而论,城市外部的水面和绿地,对于城市内部的热岛效应的削减作用十分微弱,而在城市内部,大规模集中绿地的削减作用也只是局限在绿地周围的小范围地区,随着与绿地距离的增加,绿地对热岛的辐射削减作用明显衰减,因而在远离绿地的建筑密集地区,热岛效应依然十分强烈——远绿难解近热。
因此,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中,必须充分重视绿地分布的均匀度,才能更好地从整体上削减城市热岛效应。
北京市热岛分析影象(大型绿地对于消减热岛的作用)
值得提出的是,规划市区内各企业、事业单位的专用绿地和居住区绿地在城市中的分布具有“广泛性”,在城市绿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以北京为例:城近郊八个区的附属绿地,占绿地总面积的39%,其中居住区绿地也占建成绿地总面积的10%左右,两类绿地的总面积接近城市绿化面积的一半,是北京城市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对这类绿地的技术改进工作应进一步纳入城市绿化主管部门的视野,加强管理与指导,以充分发挥这类绿地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中的作用。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注重人口、产业、交通和空间格局,但缺少对于绿色空间的专题研究。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绿地系统规划专项往往是所有专项中最敷衍、最不专业的一章。
市政下的园林
一些城市的园林绿化有林无园、有园无艺。有人认为把园林理解为种树就可以了,其实不是,风景园林工程由市政替代确实造成很多工艺缺失。
城市居民的环境需求已不再是简单地追求一维的绿地率,而是三维的复合环境需求,包括下面几个层次:(1)从单一的物理空间需求发展到综合性的生活质量需求。(2)从污染治理的需求发展到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双重需求。(3)从城市绿化需求发展到生态环境服务需求。(4)从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需求发展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经典的园林艺术
风景园林工程由市政工程替代,园林“工匠”将缺失。园林首先是门艺术而非技术工程,园林的内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种树,或者市政工程。
由于一些城市过度利用河滩、山林等自然空间,也造成许多原生环境城市化的倾向。不是说这些区域不要利用,而是利用的方式不科学,把过多的城市功能由很多的自然空间承担,就会造成城乡环境无差别化。我们的风景区,很多都有城市化建设的倾向。
优美的田园乡村
风景园林工作者不能只停留在修复、修补、美化等方面,应提出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理想城市”的一系列理论和研究。国外哲学家、建筑师、规划师都可以引领城市规划的实践,我国从事导弹的科学家也提出构建田园城市的理念,唯独缺乏风景园林业内的发声。所以风景园林研究领域除需保持传统的优势外,必须向宏观拓展,向相关行业拓展。
城市公共空间分布的均衡性和均好性是未来城市绿色空间发展的重点之一,是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城市有机更新是真正触及城市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科学理论,是解决城市病的根本。
要追求城乡一体,山、水、林、田、湖、草与城的和谐融合,无害共生。在此基础上要保持乡村景观、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
乡村景观城市化
现在的设计强调多方面的参与。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应调动社区民众的积极性,共同参与设计营造维护管理,共建共享,是当前都市空间规划的主要任务。
新时代城市环境建设已经到了“由表及里”的新阶段,吹响了由“城外”向“城内”的攻坚战,从求“增量”到提“存量”,需要有更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以及科学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