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兵,董 贺
(1.吉林省前郭县套浩太乡畜牧兽医站,吉林 前郭 138000;2.吉林省前郭县八郎镇畜牧兽医站,吉林 前郭 131100)
肉毒中毒是由于摄入A~G 型肉毒梭菌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运动麻痹。形成芽孢的厌氧菌可以在腐败的动物组织中繁殖,有时也可在植物性材料中繁殖。
肉毒中毒大多数情况是因摄入饲料中的毒素而引起的中毒病,而不是感染。根据肉毒毒素的抗原特异性,可以将肉毒梭菌分为7 个菌型,分别为A、B、C1、D、E、F 和G 型。A、B 和E 型对人最为重要;C1型可引起大多数品种的动物发病,特别是野鸭、雉鸡、鸡、水貂、牛和马;D型可引起牛发病。已知由F型引起的暴发仅有2次,且均发生在人。G 型梭菌分离自阿根廷的土壤中,尚不清楚是否可引起人或动物发生任何肉毒中毒。毒素常见来源是腐败的动物尸体或植物材料,如腐烂的料草、干草、谷物或变质的青贮饲料。所有类型的毒素具有相同的药理作用。与破伤风毒素一样,肉毒毒素是一种锌结合金属蛋白酶,可以裂解突触囊泡中的特定蛋白质。运动神经元表面具有对不同肉毒毒素的受体,这解释了某些种类的动物对不同毒素的敏感性的不同。动物肉毒中毒的准确发病率尚不清楚,但牛和马的发病率相对较低,鸡的发病较为常见,野生水禽的发病率较高。人工经口接毒时,犬、猫和猪对所有类型的肉毒素都有一定的抵抗力。缺乏磷的牛舔舐带有肉屑的尸骨,如果这些尸骨来自携带有D 型梭菌的动物,很容易发生肉毒中毒。采食这类食物的任何动物,同时也会食入芽孢,芽孢可在宿主肠道内萌发,待宿主死亡后,侵入肌肉组织,反过来又成为其他牛的毒素。C 型肉毒梭菌也会以相似方式引起牛发生肉毒中毒。禽类或哺乳动物尸体污染的含有毒素干草或青贮饲料,以及家禽垫料,都会成为C 型或D 型肉毒的来源(草料肉毒中毒)。如果大捆青贮料或半干青贮料发酵不完全造成pH 一直较低(<4.5),可能有特殊风险,极有可能引起肉毒中毒。毒素感染性肉毒中毒是指肉毒梭菌在活动物的组织内繁殖并产生毒素而引起的疾病。毒素从病灶中释放,并引起典型的肉毒中毒。这也被认为是造成马驹颤抖综合征的一种原因。造成毒素感染性肉毒中毒的诱发部位主要是胃溃疡、肝脏坏死灶、脐部和肺脏脓肿、皮肤和肌肉的创伤以及胃肠道坏死灶。幼驹和成年马发生的毒素感染性肉毒中毒与人的伤口肉毒中毒相似。水貂发生肉毒中毒主要由于切碎的生肉或鱼中含有产毒素的C 型菌株引起。尚未见有猫发生肉毒中毒的报道,但犬可见有散发。该病通常是由C 型毒素造成的,但也有报道怀疑是由D型毒素而引起的。
肉毒中毒的临床症状主要由肌肉松弛无力、麻痹所致,表现为渐进性运动神经麻痹、视力下降、咀嚼和吞咽困难,以及全身性渐进性无力。死亡常由呼吸或心脏麻痹所致。这类毒素可以阻止运动终板(神经元连接处)乙酰胆碱的释放,但运动神经的脉冲传导通道和肌肉收缩并未受到抑制。一般无特征性大体病变和组织学病变,病理变化,尤其对呼吸系统的肌肉,可能由毒素的全身性麻痹造成,但毒素对特定器官并不具有特殊的作用。该病流行的奶牛群中,有65%的成年母牛可表现有临床症状,开始表现有侧卧症状后6~72 h 内出现死亡。主要临床表现有流涎、吞咽困难、无力排尿以及胸部着地,死前发展为侧卧瘫痪。皮肤触觉正常,但是四肢的屈肌反射减弱。该病的发病初期临床症状与产后瘫痪二期相似,但对母牛使用钙进行治疗一般无效。发生幼驹摇摆综合征通常是<4周龄的幼驹。病驹在死前并无任何先兆性症状;最常见的表现是渐进性、对称性运动麻痹的症状。其特征是步态僵硬,肌肉震颤,站立时间4~5 min。其他症状还包括吞咽困难、便秘、瞳孔放大和尿频。随着病程的发展,可出现伴有伸头和伸颈的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和呼吸骤停。出现临床症状后24~72 h,常因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剖检时总会出现的病变是肺脏水肿、充血和心包大量积液,积液中常含有漂浮的游离状纤维素。
虽然散发病例因出现特征性运动麻痹而常被怀疑为肉毒中毒,但在动物组织或血清或可疑饲料中检测到毒素,有时也无法建立诊断。一般可通过排除造成运动麻痹的其他原因来作出诊断。应当测定胃肠内容物滤液对小鼠的毒力,但是阴性结果并不具备说服力。通过给易感动物饲喂可疑材料,可获得诊断的主要支持性证据。在超急性病例中,实验接种小鼠可在血液中检测到毒素,但在家畜的普通自然病例中很难检测到。采用ELISA 技术可同时检测大量样品,增加确诊的概率。发生毒素感染性肉毒中毒时,可从发病动物的组织中分离培养到细菌。
应纠正放牧动物发生的任何营养缺乏,如有可能,也应对动物尸体进行处理。应清除日粮中腐败的干草和变质青贮料。据报道,南非和澳大利亚用C 型和D 型菌类毒素对牛进行免疫接种,已经证明效果很好。类毒素对貂进行免疫很有效,也可用于雏鸡。使用肉毒抗毒素血清进行治疗,可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这主要取决于毒素类型和宿主种类。对鸭和水貂采用C 型抗毒素血清一般都具有一定疗效,但很少用于牛的治疗。有报道称,在幼驹卧地不起之前,静脉注射特异性(B型)或多价抗毒素(30 000 U),可取得一定疗效。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动物可采取辅助疗法,卧地不起的病畜预后不良。在该病流行地区,使用B 型类毒素进行免疫接种也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