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长顺,宫 玲
(1.哈尔滨市呼兰区家畜繁育技术指导站,哈尔滨 150500;2.哈尔滨市呼兰区动物卫生防疫站,哈尔滨 150500)
一般来说,断奶后饲喂和管理对断奶发情间期的影响仅在母猪断奶-发情间隔延长时才能看到。在断奶-发情间隔较短的母猪中,在断奶后直接募集卵泡,并在5~6 d内发育成排卵前的大小。这表明,最佳的断奶后饲养对于我们现在用的断奶期-发情期间隔较短的现代化母猪而言,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然而,对于第一胎母猪,优化的断奶后营养管理可能仍然是相关的。例如,在断奶时机体条件较差(148 kg和13.4 mm背膘厚度)的第一胎母猪中,与高脂日粮饲喂的母猪相比,断奶后高碳水化合物日粮可以将第一胎母猪在断奶后9 d内发情的比例从52%提高到67%。研究表明,断奶至发情之间的葡萄糖补充并没有导致已经较短的断奶-发情间隔变得更短,而是导致了出生仔猪数量上的升高和更均一的出生体重,并增加小仔猪的断奶前存活率。此外,从断奶到配种这段时间内在日粮中包含可发酵的非淀粉多糖(NSP,例如甜菜渣)增加了总产仔数和产活仔猪数。添加甜菜糖浆和葡萄糖的效果可能是通过其胰岛素和IGF-Ⅰ的刺激作用来实现的。实际上,有迹象表明胰岛素和IGF-Ⅰ支持卵泡发育,使得断奶和发情之间的卵泡发育更均匀,从而减少发育中的胚胎和仔猪变化。
断奶后的母猪与公猪的接触可能会刺激LH释放、断奶后卵泡发育和排卵时机,从而影响显示发情和排卵的母猪的百分比。在断奶身体状况不佳的第一胎母猪中(148 kg,13.4 mm背膘厚度),断奶后强烈的公猪接触将母猪在断奶后9 d内显示发情的百分比提高到51%,而没有公猪刺激的母猪为30%。因此,断奶母猪与公猪的接触可能刺激卵泡发育,特别是对一些母猪有益,这些母猪要不然就会有延长的断奶-排卵间隔(如第一胎母猪)。刺激卵泡发育所需的公猪接触水平不是很清楚,可能在不同母猪之间有所不同。有研究发现,从断奶3 d开始,无论是每d与公猪接触1次、2次还是3次的母猪,其在断奶后8 d内排卵的比例(95%)和断奶排卵间隔(150 h)都很相似。虽然将母猪圈养在一起可能会对发情表现和检测产生负面影响,不知道这是否也会影响卵泡发育和排卵时间。尽管有这些不确定因素,建议在断奶后的第2天便开始与公猪接触,2次·d-1鼻-鼻接触约10 min,以确保充分的刺激。
断奶母猪的舍饲条件可能有很大差异。母猪可能是单独或分组地饲养,空间容量也可能不同,并且环境条件(如环境温度)也可能不同。对于这些因素能否以及如何影响卵泡发育知之甚少。研究发现,相比单个圈养的母猪,以4个为一栏(自由进入栏位)饲养的母猪,母猪在断奶发情时间间隔会有约10 h的延迟(105 h对94 h),断奶至排卵间隔期间亦延迟10 h(138 h对127 h)。尽管两组的断奶-发情期间隔都较短,但是群体饲养的母猪的发情和排卵相对延迟可能与母猪的压力有关,这种压力来源于已经发情的母猪的爬跨行为。实际上,发情期间的刺激应激(可由反复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来模拟),被发现可以阻碍卵泡发育、LH波动以及排卵。
在预期断奶时卵泡发育较低的母猪组中(例如第一胎母猪),可以使用外源激素来刺激卵泡发育。一个知名的产品达到这种效果,其通过结合主要起FSH作用的400 U的马绒毛膜促性腺激素(ECG)和主要起LH作用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200 U。在许多研究中,在断奶时或断奶后的第2天给予这种激素组合,能够使断奶-发情期改善,但有时候导致较低的受胎率或较低的窝仔数。Vargas等不仅发现在断奶后24 h内治疗会有更多的母猪在断奶后的前10 d发情(95%对80%),而且还发现下一胎的窝仔数会更高(11.2对10.4),3胎后的淘汰率没有受到影响。不同研究之间在促性腺激素治疗后繁殖性能的差异可能与注射时卵泡发育的差异有关。因此,如果给予外源激素以刺激断奶后发情,建议检查这些处理对母猪产仔数和分娩率的影响。
在断奶后的第二次发情期间而不是在第一次发情期间受精,能够使母猪从哺乳期恢复,这可能对繁殖性能产生重大影响。研究发现,跳过初产母猪的第一次发情,母猪的受胎率提高了15%~17%,且随后的仔猪数量增加了1.3~2.5头。据报道,第二次发情后的母猪在LH激增后50 h时具有更高浓度的IGF-1和孕激素,这可能表明卵泡和黄体的发育更加良好。当使用这种配种方式时,频繁的发情检查对于确保母猪显示第二次发情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