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华,付士峰,熊定庆
(1.江苏省兴化市千垛畜牧兽医站,江苏 兴化 225700;2.江苏省兴化市安丰畜牧兽医站,江苏 兴化 225766)
羊链球菌病也称嗓喉病,是羊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成年羊主要表现败血症,而羔羊则以浆液-纤维素性肺炎为特征,绵羊易感,山羊次之。羊链球菌病以冬春季节流行显著,北方2~3月最严重。本病在新疫区危害和流行程度最强,常发地区则多为散发性流行。葡萄球菌病是一种人和动物共患的传染病,以组织器官发生化脓性炎症或全身性脓毒败血症为特征。针对以上两种羊的球菌性疾病,本文从病原、流行、症状、剖检、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对其进行阐释。
本病的病原为C群马链球菌兽疫亚种,革兰氏染色阳性,在病料中呈球形,单个或成对存在,偶见3~5个相连成短链,荚膜明显,细菌学检查可取心血、脏器组织涂片,染色镜检。
绵羊最易感,山羊次之。病羊和带菌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常经呼吸道或损伤的皮肤而感染。老疫区为散发,新疫区常于冬、春季节呈流行性发生,危害较为严重。
自然感染潜伏期为2~7 d,少数可长达10 d。病羊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甚至废绝,反刍停止,流泪、流鼻液、流涎,咳嗽,呼吸困难。咽喉部肿胀,咽背和下颌淋巴结肿大。妊娠母羊常发生流产。粪便有时带有黏液或血液。严重病例多因器官衰竭、窒息而死亡。病程长者轻度发热、消瘦、食欲不振、步态僵硬,有的病羊表现咳嗽或患关节炎。
本病可分为败血型和胸型。
败血型:主要见于成年羊,病程为2~5 d。除败血症的一般变化外,其舌后部、鼻后孔附近、咽部和喉头黏膜高度水肿,导致鼻后孔和咽喉狭窄;全身淋巴结尤其下颌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显著肿大,可达正常体积的2~7倍,切面隆起,有透明或半透明黏稠的胶样引缕物质,有滑腻感;肺有充血、出血、水肿与气肿等炎症变化;胆囊胀大7~8倍,其黏膜充血、出血、水肿,胆汁呈浅绿色或因出血而似酱油状;淋巴结、肝脏等器官均有明显的间质溶解性炎症,组织疏松,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胸型:常见于羔羊,病程1~2周,成年羊很少发生。特征病变为浆液-纤维素性肺炎和浆膜炎。也可见败血症变化,但病变较轻。
主要根据症状和病理变化(尤其是咽喉部水肿和淋巴结表面引缕物)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实验室检查病原菌。本病应与炭疽、巴氏杆菌病以及羊快疫等有败血症状的疾病相鉴别,但其病原各不相同,其他病的淋巴结切面和肺表面无引缕物,炭疽无咽喉部水肿变化。在诊断本病时,应牢记呼吸困难、咽喉部水肿和炎性渗出物呈黏稠引缕状等特征。
除采取一般性综合防治措施外,免疫接种对预防和控制本病传播效果显著。可用羊链球菌氢氧化铝甲醛灭活苗,大、小羊均每只皮下注射3 mL。3月龄以下羔羊于2~3周后重复接种1次,免疫期可维持6个月以上。治疗上可用青霉素或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青霉素:80~160万单位·只-1,1次肌内注射,2次·d-1,连用2~3 d。林可霉素:肌内注射,10 mg·kg-1体重,2次·d-1,连用3~5d。头孢噻吩钠:肌内注射,10~20mg·kg-1体重,2次·d-1,连用2~3d。氧氟沙星:肌内注射,2.5mg·kg-1体重,2次·d-1,连用2~3 d。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肌内注射,5~10 mL·只-1,2次·d-1,连用2~3 d;或口服磺胺嘧啶,每次5~6 g,1~3次·d-1,连用2~3 d。氟苯尼考:可参考说明使用。
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呈革兰氏阳性,常以葡萄穗状排列。本菌能产生血浆凝固酶,还能产生多种能引起急性肠炎的肠毒素。
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也是人、畜皮肤、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上的常在菌群,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等各种途径而感染,各种诱发因素对本病的发生和流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绵羊患葡萄球菌病常表现为急性化脓-坏疽性乳腺炎,可见乳房发红、明显肿大疼痛,其分泌物呈红色,有恶臭气味,母羊不让羔羊吮乳。羔羊患病表现为化脓性皮炎或脓毒败血症,内脏器官可见大小不等的脓肿。
根据化脓-坏疽性乳腺炎和其他脏器的脓肿等变化,可对本病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还需要进行细菌学检验。
本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羊舍清洁,避免外伤,提高羊体抵抗力等,可大大降低本病的发生率。治疗时,最好对从病羊体内分离的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找出敏感药物后进行治疗。青霉素为首选药物,红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等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