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鹏程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畜牧兽医站,江苏 泰兴 225411)
尿石病也称尿结石,是因结石贮集过多阻塞尿道而导致尿潴留、膀胱膨胀和腹痛,并出现尿道或膀胱穿孔或破裂,最终导致动物出现尿毒症或败血症而死亡。本病是商品家畜的重要常见病,但后备动物也经常出现该病。尿石可存在于泌尿道的任何地方,如果贮集过多就会导致尿道结石,在临床的治疗中牛、绵羊和山羊较常见。在冬季完全舍饲或天气恶劣且饮水不足,尤其水中矿物质含量较高时,阉牛和羯羊更易发生尿石病。尿石病的发生虽无特定的地理分布,但存在一定的区域性,不同类型的尿石与饲料的矿物质有关。尿石病在雌雄动物中均可发生,但阻塞性尿道结石由于解剖学差异主要发生在雄性动物身上。
反刍动物的尿石病被认为主要是一种营养性疾病,发病与土壤和饮水含有过量矿物质成正相关。根据临床统计数据中发现,在犊牛、羔羊和幼年阉割动物群体中,长期饲喂钙磷比为1:1 或高镁的饲料,尿石病的发病率最高。反刍动物饲喂钙磷比低的高能饲料,会增加引发磷酸铵镁结石的危险,而反刍动物在富含二氧化硅的土壤上放牧,则可能形成二氧化硅结石。高钙日粮(如地三叶草)可能会导致碳酸钙结石,而盐生植物或甜菜根等可能导致形成草酸钙结石。水和日粮中的矿物质含量不平衡,比水缺乏可能更易诱发尿石。通过确诊动物尿石病发现,所有雄性动物更容易发生该病。尿石最常嵌入的部位是牛尿道乙状弯曲末端,以及绵羊和山羊乙状弯曲部和尿道突。嵌入处的刺激性引发炎症和肿胀,使尿道阻塞。因为缺少阴茎和尿道成熟所必需的激素,所以阉割的年轻雄性动物容易患尿石引发的尿道阻塞。
病程5~7 d。临床上分为不完全或完全尿道阻塞。牛尿道不完全阻塞在出现持续带痛(尿淋漓)的排尿困难后,滴下微带血的尿液;在完全阻塞发生前,包皮阴毛上的尿液可能已经干燥并可测出矿物质。完全尿道阻塞的动物多表现为里急后重、尾巴抽动、交替负重和伴有腹痛不安。也可观察到食欲不振、腹胀、沉郁和直肠脱垂。患病阉牛会翘起尾巴和出现尿道搏动。山羊则会发出惨叫声。尿道完全阻塞常见的后遗症是尿道穿孔或膀胱破裂。膀胱破裂往往导致尿毒症而引起动物死亡。尿道穿孔也可能导致尿毒症和死亡,但常见因腹部皮肤坏死和脱落而形成的一个伪尿道。
直接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临床检查进行诊断。乙状弯曲区非常敏感。触诊可识别尿道异常搏动和阻塞引起的组织肿胀。直肠触诊可发现膀胱膨胀或不可触及,这与膀胱破裂表现一致。对绵羊和山羊的尿道检查,可能会发现结石堵塞尿道。如果尿道阻塞的早期症状未被察觉,那么动物只表现出食欲不振、精神沉郁、阴茎皮下肿胀或尿渗漏入腹膜腔,由尿渗漏入腹膜腔而引起的腹胀必须与瘤胃臌气、腹膜炎、腹膜肿瘤、子宫水肿和胃肠道阻塞相区别。触诊子宫能检测到液体,从后面见动物的腹部呈对称性、梨形胀大。腹部超声检查显示大量低回声液体。可以根据穿刺收集的腹腔液肌酐含量升高2 倍或比血浆肌配含量高来确诊膀胱破裂。由尿道穿孔引起的沿包皮和下腹部的皮下肿胀,必须与跌打损伤、皮下脓肿、脐周炎或腹壁疝进行区别。种公畜因脱肛和阴茎鞘感染引起包皮裂伤,也必须与阴茎血肿进行区别。有急性腹痛症状的动物,须排除消化不良、胃肠道瘀血或阻塞、原发性肠炎、真胃溃疡和球虫病外的其他腹痛病因。
治疗阻塞性尿道结石,一般用构建新尿道和纠正体液电解质平衡的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阻塞物必须用手术取出,然而严重尿毒症和重度精神沉郁的动物必须补液,并结合纠正酸碱度和电解质紊乱的治疗手段。如果尿道破裂,则会随钾离子浓度的改变而发生低钠血症、低氯血症、高磷血症和代谢性碱中毒。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可以治疗,输液量应根据临床脱水情况计算。一旦动物完成补液和修补好破裂的尿道后,液体疗法则起利尿的作用。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出现阴茎乙状弯曲部的括约肌应保持松弛状态,对有早期尿道阻塞的且尿道和膀胱完整的患病动物,可采用解痉剂和镇静剂进行保守治疗。对于小反刍动物不建议使用保守疗法,保守疗法仅限于在急性或部分尿道阻塞且没有尿道和膀胱损伤的情况下应用;而不应用在复杂的或晚期的病例上。可用温和法或尿道截断法取出绵羊和山羊的尿道结石。术前应采取适当的保定、镇静和局部麻醉。手术方法可因地制宜,最常用的方法是阴茎外置术。截断术虽然有效,但对大多数动物手术后,疗效是短暂的,2~3 d后尿道中又很快蓄存很多结石,导致阻塞的复发。
为雄性阉割动物有效的手术是阴部尿道造口术。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如短期并发症包括术后出血、手术伤口裂开和皮下积尿,常见的长期并发症是尿道狭窄。此外,会阴部尿道造口术会使雄性动物丧失繁殖力。对于像尿道穿孔等更复杂的病例,有必要采取阴茎近端到乙状弯曲部或会阴区附近的阴茎截断术。还需穿刺积尿处的皮肤,引流皮下聚积的尿液。这些术后造成的腹部伤口可使用局部抗菌剂和驱蝇剂,以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