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建国,乔建军
(通榆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吉林 白城 137200)
病毒性关节炎又称腱鞘炎、呼肠孤病毒性关节炎。商品禽鸡群普遍存在有呼肠孤病毒感染。该病毒呈全球性分布,但不同地区的病毒毒力似乎有差异。大多数毒株是非致病性的,在肠道内存活,对机体无害,但有些毒株可引起吸收不良、肠道紊乱、心包积液和呼吸系统疾病等。一般情况下,呼肠孤病毒与疾病的相关性是不确定的,其中病毒性关节炎和腱鞘炎就是一个例外,因为单独使用呼肠孤病毒感染肉鸡即可试验性复制出该病。病毒性关节炎可引起重型肉鸡出现严重跛行,蛋种鸡偶尔也会发生。据报道火鸡跛行与禽呼肠孤病毒有关,火鸡对该病毒的易感性是否与鸡一样,在试验数据中还无法确定。有关研究人员已经从多种禽类,包括各种野禽中分离到呼肠孤病毒,分析其之间可能存在交叉感染,但鸭和鹅的呼肠孤病毒与鸡的呼肠孤病毒不同。近年来,该病在我国流行呈上升趋势,是养鸡业不可忽视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禽病毒性关节炎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运动障碍性传染病,该病毒是一种与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相关却又不同的RNA 病毒。病毒毒株的毒力各异,即有能引起关节炎和死亡的毒株,又有在肠道中正常存在的毒株。有关确定一株呼肠孤病毒是致病性还是非致病性的机理知之甚少。已知有多种抗原型,不同型之间也存在一些交叉保护力,但几乎都是不完全的。大多数感染是通过摄入引起的。病毒在肠道内复制后,可通过血流扩散至全身各个部位。致病性病毒定植于跗关节,引起关节炎,偶有感染其他器官,引起心外膜炎、肝脾坏死等。
禽呼肠孤病毒即可水平传播又可经蛋传播,因此种母鸡感染后可将病毒传播给雏鸡。传播过程短暂,仅有一小部分雏鸡携带病毒。感染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给一部分同批出壳雏鸡。该病毒对外界的抵杭力相当强,能耐受60 ℃8~10 h,在鸡场内的材料中可存活数天或数周,低温环境下存活时间更长,-20 ℃能存活4年以上。当病毒性关节炎严重暴发后,随后同一父母代种禽孵化的鸡群可出现发病率下降,分析可能与经蛋传播率下降和母源抗体的产生有关。当通过自然途径感染时,1 日龄雏鸡比老龄鸡更易感。感染时鸡的日龄越小,发生疾病的可能性越大。死亡率2%~10%,发病率5%~50%,甚至100%。
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病毒性关节炎。常见于4~8 周龄的肉用雏鸡,胫部和跗关节以上部位出现单侧或双侧肌腱肿胀。也可见于周龄更大的鸡,通常是在生产高峰期或高峰之后,可能是由于在性成熟期发生持续性病毒的再活化。病雏步态踉跄或不愿运动。最严重者常出现腓肠肌腱断裂,但趾屈肌腱有时也会发生,可见很多淘汰禽围在食槽和饮水器周围。发病最严重的禽无法康复,发病轻微的4~6周即可康复。许多禽可出现无症状感染。饲料转化率和增重率下降。
急性、暴发性感染偶见于雏鸡和胚胎,可见有心肌肥大、肝脏和脾脏肿大,并伴有坏死点。腿部肌腱周围出现明显水肿;跗关节滑液膜可见有点状出血,也常见有肌腱束的融合和钙化。可见有血凝块和出血,并伴有腓肠肌腱断裂。发病最严重的病例,胫跗骨远端的软骨可见有侵蚀的凹痕,伴有踝骨平化。组织学上,滑膜细胞可见有增生、肥大、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滑液内含有异嗜细胞和巨噬细胞。心脏的心肌纤维间始终都会有异嗜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根据胫部肌腱和跗关节上部肌腱束出现单侧或双侧肿胀,以及肌腱和滑液出现上述炎性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但应考虑引起跛行的其他原因,如滑液支原体或大肠埃希菌。使用原代鸡胚肾、肝或肺细胞,或用鸡胚经卵黄囊或绒毛尿囊膜接种,可以从感染关节中分离到呼肠孤病毒。鉴于呼肠孤病毒广泛存在无症状感染的情况,从肠道分离病毒没有意义。许多实验室采用PCR 进行病毒鉴定,较病毒分离更为快速和敏感。ELISA 是首选的血清学实验方法,大部分禽在感染初期都呈阳性。可使用病毒中和试验及对免疫鸡进行攻毒试验,来鉴别特异血清型。如果采用血清学实验方法,需对病原进一步培养,以鉴别是否存在支原体和其他细菌感染。
禽一旦患此病,无有效治疗方法。种鸡和雏鸡可使用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提前预防。母源抗体可避免雏鸡发生早期感染,也可减少或避免经蛋传播。由于该病可经蛋传播,且雏鸡的易感性较高,因此免疫接种的主要目的是确保父母代种群具有良好的免疫力。呼肠孤病毒存在多个血清型,在免疫使用时应针对当地鸡群存在的病毒血清型。成年禽对自然感染有抵抗力。
对污染场舍、用具选用敏感药水认真消毒;场内转运禽群及时检疫,对相性病禽隔离饲料或淘汰处理;病情轻微禽群投喂泰乐菌素或多西环素等敏感药物治疗;改善饲养条件,加强管理,适当补充电解质和维生素C,可有效改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