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
(漯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直属分所,河南漯河 462000)
兔球虫属于顶复门孢子虫纲真球虫目艾美尔科艾美尔属,兔球虫有很多种,其中,分型的依据主要根据卵囊的大小形状,结构、孢子化时间,寄生部位,致病性强弱等来划分。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有11种,主要分为肠艾美尔球虫、梨形艾美尔球虫、盲肠艾美尔球虫、黄艾美尔球虫,小型艾美尔球虫、中型艾美尔球虫,大型艾美尔球虫,穿孔艾美尔球虫,维氏艾美尔球虫、无残艾美尔球虫和斯氏艾美尔球虫。其中斯氏艾美尔球虫主要寄生在胆管,黄艾美尔球虫和梨艾美尔球虫寄生在盲肠和结肠中,盲肠艾美尔球虫寄生在肠道相关的淋巴组织中。
兔球虫病是由多种艾美耳属球虫感染动物的肠道或者胆管引起的一种以腹泻、渐行性消瘦、贫血,生长迟缓为临床症状的一种原虫病。其中兔子对球虫易感性很强,尤其是1-3个月的幼龄兔子,感染后容易造成大规模的死亡。
被球虫卵囊污染的饲料、垫料、饮用水、笼具等都会传播球虫病,健康兔子在吞入到这些带有传染性的卵囊后,卵囊就会进入消化道,卵囊壁破裂溶解,释放出来的子孢子进入到肠上皮细胞生长繁殖,发育成裂殖体,进而产生大量的裂殖子。裂殖子侵入到新的上皮细胞,再一次无性繁殖,如此反复生殖,球虫进入配子阶段,进入配子阶段的球虫会产生大量的具有感染性的卵囊,健康兔子误食被卵囊污染的饲料,垫料或者饮用水等会感染球虫,发生新一轮的球虫生殖过程。球虫感染最大的危害是机械性损伤上皮细胞,粘膜细胞,造成肠道功能减退,腹泻,贫血,脱水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很快死亡。
球虫病是家兔常见的一种原虫病,世界各国均存在。球虫病的流行与环境有关,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能够大量生长繁殖,尤其是每年的夏季较为严重。兔子的感染不分年龄,每个阶段的兔子均易感染球虫,其中幼兔感染率最高。有时可高达90%以上。兔子感染球虫后消化器官受到机械性损伤,造成兔子生长发育迟缓,生产性能下降。早期,国外学者对澳大利亚野兔的球虫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野兔球虫的感染率达到96.4%,而且两种以上球虫的感染率占到29.1%。在英格兰东南部的一项调查表明,家兔的球虫感染率达到96%,其中67%的家兔是混合感染。我国早期对球虫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多数家兔球虫感染率在80%以上,有的场甚至达到100%,且多为多种球虫的混合感染。目前,我国各个省份对家兔的感染情况调查报告表明,我国只要饲养过家兔或者野兔的厂址均有球虫感染,抗球虫药的使用并没有减少球虫的感染率,而且球虫病的流行呈现出新的发病特点,如混合感染情况越来越复杂、球虫表现出耐药性、兔感染球虫的临床症状非典型化等,这给当前的养兔业对球虫的防治带来很大的困扰。
根据目前对兔球虫流行病学调查、致病性强弱、发病机制的研究等信息将球虫病的临床症状分为3个型,即肠型,肝型和混合型。
肠型球虫病多见于20日龄到60日龄的幼兔,发病急,发病兔子突然倒地不起,四肢痉挛,角弓反张,尖叫死亡。部分转为慢性者常常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者废绝,便秘腹泻交替。如此反复致使兔子严重失水,最后衰竭死亡。
多见于30日龄到90日龄的家兔,除了具有肠型特征之外,最为明显的特点是患病兔子肝脏肿大,腹腔积液,指压腹部疼痛难忍,可视粘膜黄染。
混合型感染多表现为肠型和肝型综合的临床症状。
兔球虫病的防治关键在于消除病原,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兔本身的免疫力。因此,在生产实践中,要提高养兔业的饲养管理水平,严格做好卫生管理。对笼具,圈舍卫生定期进行清扫和消毒,将污水和粪便堆积发酵,严禁饮用水和饲料被兔粪便和分泌物污染。幼兔最易感染,应与成年兔进行隔离饲养,定期对圈舍通风换气,保持干燥环境,降低球虫感染率。然而,在实践中是无法达到无球虫的环境,幼兔适量感染球虫可以获得一定的免疫力。除了做好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外,药物预防能够保证球虫感染不会爆发流行。
常用的抗球虫药物主要是抗生素类和磺胺类药物。其中抗生素类药物中盐霉素和地克珠利在预防球虫感染方面效果显著。盐霉素除了抗球虫外,还可以促进动物个体生长,且服用后体内残留少,药物会粪便排出体外后,对环境污染也小。地克珠利作为离子载体可以干扰球虫细胞核的正常分裂和线粒体的代谢,抑制卵囊的孢子化过程,从而杀死球虫。磺胺类药物中磺胺二甲氧嘧啶在抗球虫方面效果最好。在生产实践中为避免球虫的耐药性,常常将不同类型的抗球虫药物交替使用。
化学药物的药效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在生产实践中都得到了证实,但是化学药物不能长期服用,药物残留对人体健康危害较为严重。中药以低毒、残留小,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逐步扩大化用于预防球虫感染当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学者研究表明,中药除了能够预防球虫感染外,还有助于动物个体生长,在中药中添加动物所需要的,抗球虫成分,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能够清热祛湿,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大大提升动物个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