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沙门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9-02-13 04:09
兽医导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副伤寒点状革兰氏

犊牛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犊牛的一种传染病,又称犊牛副伤寒。在临床上以败血症、高热、腹泻为主要特征,病死率较高。该病分布比较广泛,不仅对犊牛危害较大,还影响动物的繁殖性能,常给犊牛饲养带来严重影响。该细菌也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体,可引起人的食物中毒和败血症等。另外,该病原菌耐药性影响该病的防治。为了提高该病的防治效果,本文通过病原、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理剖检、诊断和防治等方面对犊牛沙门氏菌病进行阐述,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一、病原

沙门氏菌属是肠杆菌科的重要成员之一,具有多种血清型,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杆菌,不产生芽孢和荚膜。该细菌对干燥、腐败、太阳光等外界环境因素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对常见化学消毒剂抵抗力不强,一般情况下对多种抗生素和抗菌药敏感,当由于抗生素使用方法不一,耐药现象也不时出现。

二、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为人和多种动物,其中幼龄动物较年老者易感,犊牛以30~40日龄最易感。传染源为发病和带菌动物,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饲料和饮水等外界媒介,易感犊牛通过消化道感染。另外,饲养环境不良、寄生虫病、病毒性疾病等导致犊牛抗病能力下降,可活化体内的沙门氏菌而发生内源性感染。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往往呈流行性。

三、临床症状

如果由带菌母牛传染,可在出生后2 d内发病,出现食欲废绝、卧地不起、机体衰竭等症状迅速出现,多在3~5 d内死亡。病死犊牛剖检不见特征性病理变化。

日龄稍大的犊牛发病初期体温可升高到40~41℃,24 h后排出灰黄色稀便,带有黏液和血液,多数病例在发病5~7 d后死亡,病死率可达50%,有时大部分发病犊牛可恢复健康。病程较长者,其腕关节和跗关节多数肿大,有的病例可出现支气管炎和肺炎的临床症状。王芳在《犊牛副伤寒病的诊治及预防》中显示一例犊牛副伤寒发生于5~6日龄犊牛,相继出现腹泻、血便、咳嗽、关节炎等症状。

四、病理剖检

急性者,可见腹膜有小点状出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体积肿大,有的病例伴有出血。脾脏充血肿大,切缘外翻。膀胱粘膜可见小点状出血。心脏内外膜、皱胃粘膜、小肠粘膜可见小点状出血。

慢性者,可见肝脏浆膜颜色变淡,胆囊肿大,胆汁浓稠、浑浊。肺脏可见颜色暗红的炎症灶,切面流出含有泡沫的液体。有的病例肝脏、脾脏和肾脏出现大小不一的坏死灶。关节炎的病例可见关节肿胀、关节腔内可见胶冻样液体。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也可结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CR检测技术等。

采集病料:病死牛内脏器官、病牛血液、血便,然后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见有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为沙门氏菌;再将病料接种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在37℃条件下,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 h,见有无色透明的圆形菌落,经革兰氏染色为沙门氏菌特征,即可定为沙门氏菌菌落。孟凡华在《一例由沙门氏杆菌引发的犊牛腹泻的诊治》中显示将分离菌用多种常见细菌病的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只有沙门氏杆菌出现明显单一的条带。为了提高该病的防治效果,对分离菌进行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等药物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提高防治效果。

六、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提高犊牛抗病力,避免内源性感染。如交替使用氢氧化钠、来苏儿等消毒药,对产房、犊牛舎可每周彻底消毒1次,有效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数量,降低感染几率。

2.加强其他疾病防控,如球虫病、大肠杆菌病等。

3.免疫接种也是预防犊牛沙门氏菌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妊娠母牛和6月龄以下犊牛接种牛副伤寒氢氧化铝灭活疫苗。

4.在犊牛的饲料或饮水可有计划的添加抗生素或抗菌药,预防病原菌感染。

5.对发病牛及时确诊,一经诊断为犊牛沙门氏菌病立即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对病牛进行隔离治疗,对病死牛、淘汰牛、污染的媒介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猜你喜欢
副伤寒点状革兰氏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某住宅楼的混凝土点状爆裂原因分析
女性下生殖道分泌物检测中革兰氏染色法的应用分析
五代头孢有何区别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浅谈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的描述
仔猪副伤寒的中兽医治疗(防治)方法整体化研究
草莓微生物污染分析及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霉菌鉴定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ompN基因原核表达系统构建及其产物免疫保护作用
常见头孢类抗生素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