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航
摘要:中职教学作为当下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成长和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多媒体的作用也日趋显著。多媒体能够迅速、准确、及时地跨越时空的距离,将信息传递给我们。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当前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浅谈多媒体对于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中职;教学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成为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物,对我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然而,当下的中职信息技术教学却状况不容乐观,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根据中职学生的学情,浅谈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多媒体的作用。
一、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中职学生的学情现状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样对中职学生的就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如今的中职信息技术学情并不乐观,中职学生的基础不同,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乡村,有的基础较好,有的基础较差。同时各地区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各不相同,导致了很多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能力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自小学至今一直有计算机课,耳濡目染地对于信息技术有一定的理解和经验。而有的学生直至初中都没有接触过信息技术,没有相关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基础不同导致了教学过程的难度也升级了。能力强的学生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够得心应手地完成学习任务,理解教学内容。而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对于教学内容无从下手,课堂中形成了“两极分化严重”的教学现状。
2.教学模式固化。
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通过教材的讲解,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然而在当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课堂实践的重要性。没有切身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实践和自行操作,那么,理论知识的记忆也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还依靠着传统的教学方式,讲述知识,强调重点,过于依赖教材的讲解。导致教学内容十分匮乏,没有做到素质教育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导致中职信息技术教学停滞不前。
三、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的融合
1、利于多媒体提高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作为当下教学发展的趋势,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迅速、及时、准确的特点,直观地将所要传递的信息和理念清晰地教授给学生。同时多媒体的引入,能够拓宽学生的眼界,有效扩大教学内容,更利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也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在教学前,学生不了解学习内容,自然情绪不高,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以学过的相关知识,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同时,阐述信息技术与专业发展的联系,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魅力和就业发展的作用,這样才能促进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在学生脑海中刻画出完整的信息技术知识模型,扎实学生基础,让他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稳扎稳打,取得更多的收获。
2.利于多媒体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中职学生普遍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剧了学生的怠倦情绪。多媒体技术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创新教学模式,革新教学理念,将教材内容通过多媒体的手段进行整合和浓缩,利于多媒体动画和音频等优势使教学直观化、新颖化,例如,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模转换”的教学,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以Flash动画的形式,模拟两个同学QQ语音通话的过程,展示数据是如何转换的,学生通过观看形象的动画,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对知识予以重新建构,以达到教材的发散和延伸的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运用网络,将实际的操作过程借助多媒体操作的方式,进行系统整合,促进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基于当前的学情和发展趋势,教师要树立起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的意识,自觉地将多媒体的运用引入课堂。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社会信息技术水平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等现状,对此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不仅要培养能够操作的理论性人才,更要培养信息技术创新的人才。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探索创新,提高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人。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信息技术知识,培养操作和创新能力,并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问题,教师要做到分层、分组教学,创新改革,精心设计,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钧.浅析信息技术在中职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8 (18):143.
[2]王露霖,李萍,覃茂桂.探讨信息技术与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整合[J].现代职业教育,2018 (20):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