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景
(黑龙江省克东县玉岗镇畜牧站,黑龙江克东 164800)
传统犊牛饲养方法是在60日龄集体断奶,但实际断奶为循序渐进过程,不能一次性断奶,以免犊牛因无法接受内外变化而发生应激反应。所以在断奶前应做到科学饲喂,使犊牛逐步适应草料。实施早期断奶,能够节省养殖成本的同时,缩短哺乳期,使犊牛尽早得到瘤胃和网胃发育,得到培育质量提高。具体应在28d左右安排犊牛每天采食饲料,在采食量达到约1kg/d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断奶。为保证断奶效果,犊牛出生后0.5h需饲喂初乳,每天约6kg。初乳摄入能够促使犊牛消化腺加强消化酶分泌,为犊牛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但伴随着犊牛日龄延长,初乳成分不断变化,犊牛对其中营养物的吸收将逐渐减少。因此连续3d初乳后,需利用发酵初乳或代乳品饲喂10d,每天4.5kg。选择的代乳品蛋白质含量应达到20%以上,来源一般为乳蛋白或大豆蛋白,脂肪在10%~20%之间。21日龄以内犊牛消化能力较弱,应避免饲喂非乳蛋白质。高脂肪能够为犊牛提供足够能量,减少其发生腹泻的可能。在代乳品中,同时包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机体抵抗力提高。代乳品饲喂量为20d内每天饲喂3kg,超过20d减少为2kg。在犊牛适应植物性饲料的阶段,需要投喂开食料,保证期间粗蛋白达到15%以上,粗纤维不超过8%,同时含有大量微量元素等。适当添加抗生素和驱虫药,能够降低犊牛感染疾病的概率。添加少量糖类物质,能够增强饲料适口性。在减少牛奶饲喂量的同时,需提供优质干草和饲料,从4~7d开始逐量添加,保证饮水充足。结合犊牛采食量,在连续3d采食量在1~2kg/d,且体重增长0.7~0.85kg/d的状态下,可以实施断奶[1]。
断奶期间如果犊牛未能摄入足够营养物质,将导致其发育不良,甚至出现僵牛现象,生产周期随之延长。为保证犊牛能够平稳度过断奶期,避免因食物添加变化而发生应激反应,还要结合断奶前数据确定饲料配比,严格按照科学配比标准饲喂。断奶7d后,可结合犊牛发育情况饲喂适合的食物。通常情况下,断奶7d后犊牛食量将成倍增加,但应避免饲喂量超出2kg,以免犊牛发生消化不良、胃胀气等情况。配合采用补喂方式,投喂颗粒料和优质饲料,能够帮助犊牛消化,减少犊牛下痢现象,并为犊牛提供丰富营养,促进犊牛瘤胃发育。在颗粒料投喂量控制上,需要根据日龄逐渐增加,30日龄前在80~100g/d范围内,63日龄后在200~300g/d之间,60日龄后增加至500g/d。优质饲料的饲喂有助于犊牛瘤胃中建立微生物群系,投喂青贮饲料,需要控制在青干草饲喂量的50%以下。伴随着日龄增加,优质饲料投喂量随之增加,每天应控制在1.5~2kg之间。如果缺乏青绿饲料,可以适当投喂切碎胡萝卜,为犊牛提供丰富营养。
针对断奶犊牛,应采取小群体饲养措施。在断奶后7d到14d内,犊牛继续留在原有牛栏中饲养,以减少环境给犊牛的刺激。
在一段时间后,可以实施转群,便于日常饲养管理。根据犊牛体重、日龄等进行区分,避免差异过大犊牛混群,以免出现大欺小问题。每群不超过15头,不会出现争抢饲料问题,保证犊牛健康发育。分群后应加强观察,确定犊牛采食和发育情况,并定期调整,以便使每头牛能够健康生长。一开始断奶犊牛可能因不适应出现体重下降情况,应提供适量精饲料,如优质青干草等,帮助犊牛消化。遵循少量多次原则,能够使犊牛采食量得到保证,同时避免饲料大量浪费。犊牛饮水是否充足,直接影响其发育状况,因此应注意提供清洁、充足饮水,定期检测水质,并完成水槽清洗。断奶期间犊牛饮水量较大,应合理控制,避免出现水中毒问题。水槽应设置在合理位置,避免受到饲料、粪便等污染物的污染。在疾病预防方面,需要加强犊牛运动、采食、粪便等状况检查,一旦发现状态异常犊牛需要立即隔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治疗工作。
断奶犊牛抵抗力相对较弱,还应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降低疾病发生率。结合犊牛发育需求,应加强环境温湿度控制,湿度通常在45~60%之间,保证空气流通。夏季做好防暑工作,冬季加强保暖,避免犊牛受寒。考虑到犊牛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需要加强环境清洁,做到每天刷拭牛体2次,及时更换牛舍褥草。犊牛排泄物应做到每天按时清理,同时做好日常器具消毒,保证环境干净、卫生。根据地区疫病流行情况,应建立科学免疫程序,做到严格接种疫苗。为避免人员、车辆等进出带入病原,应建立消毒制度,保证人员、器具进出过程中严格消毒。为满足犊牛发育需求,需要为犊牛提供一定运动场,使犊牛接受日照和呼吸新鲜空气,并做到定期打扫和消毒。在场地消毒上,需要定期交换使用不同消毒药品,避免细菌、病毒产生耐药性。每隔10d左右,需要对牛舍进行全面、彻底消毒。
综上所述,断奶犊牛在饲喂时还应做到结合实际情况投喂适合的食物,以免引起犊牛产生应激反应。与此同时,考虑到犊牛抵抗力较差,需要加强环境管理,保证能够满足犊牛生长发育需要,并且防止犊牛受到病原侵染,从而为犊牛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